副標題:外交風雲七十年 番外
本系列共有三篇文章,分六個時期來回憶新中國七十年外交的風雲往事:
《外交風雲七十年:朝花夕拾》
《外交風雲七十年:絕處逢生》
《外交風雲七十年:柳暗花明》
本篇為該系列的番外:2050年的世界
1954年4月,日內瓦。中國第一次走上國際外交舞臺
場景 1
為了使聯合國更好的適應下一個百年的世界格局,大家決定在聯合國成立一百周年之際舉行一次「常任理事國改選」。
儘管英法兩國憤憤不平,但無奈國勢衰微,只能認慫。
2045年9月,第100屆聯大正式通過印度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提議,取代早已淪為「二流國家」的英國。
曾經的殖民地取代曾經的「宗主國」,很滑稽。
和印度一起闖關成功的,還有「非洲霸主」奈及利亞。
這個擁有四億人口的非洲大國,最終力壓同為黑人國家的法國,成為首個代表非洲的常任理事國。
輿論普遍認為,如果不給予奈及利亞相關政治地位,他發起狠來可以統一大半個非洲。
「五常」改選後的結果為——
中國
美國
印度
奈及利亞
俄羅斯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老毛子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擊敗墨西哥當選。
兩國的競爭在投票前夕愈發白熱化,連墨西哥裔的美國總統都出面拉票。
然而最終墨西哥還是惜敗,專家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歐洲國家為了避免被邊緣化,力挺唯一的歐洲代表國俄羅斯;
2、大家覺得北美已經有美國做代表了,於情理上無法再選一個墨西哥;
3、有國家擔心老毛子核彈頭太多,一旦落選情緒失控,會對藍星不利……
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2014
場景 2
2049年,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一個藍星近百年來最偉大的發明——「人造太陽」。
原子彈爆炸僅10年後,人類就實現了可控核裂變的應用,建成了核電站。
然而直到氫彈爆炸100年後,人類才實現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是地球能源問題的「最終解」。
「人造太陽」問世後,沙特的石油、俄羅斯的天然氣、美國的「頁巖氣革命」,通通成了超級計算機面前的算盤。
倍感壓力的美國集舉國之力投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競賽的另一座高峰——量子計算機的研發,試圖以信息優勢對抗中國的能源優勢。
以巧破力。
印度作為一個缺乏大宗能源的國家,對「人造太陽」尤其眼紅,一度喊出「天價」試圖購買該技術而不得。
這一時期,人類科學的發展和上一個百年有了顯著的差別。
科學的國界性、封閉性越來越明顯。
再也沒有人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把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公開出來了。
1950年代的紐約
場景 3
自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喊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以來,這些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各國的《憲法》中,法國大革命的精神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
然而經過人類社會幾百年的探索驗證,到2050這樣一個節點,有識之士漸漸對其中的一些信條產生了懷疑。
自由,是否應該與「秩序」取一個平衡?
平等、博愛,是否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相悖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能因為手中有一票,就可以肆無忌憚的領社會的福利,吸別人的血。
於是在2048年的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伊萬卡·川普秉持先父之志,提出了「削減福利」、「取消醫保」、「限制福利群體投票權」的三大競選策略,試圖恢復市場經濟秩序,重振美利堅。
最終,伊萬卡不敵民主黨籍墨西哥裔總統候選人,遺憾敗北。
獲勝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指責伊萬卡「不顧國情」、「有失大體」。
場景 4
21世紀之初,美國經濟學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寫了一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
這是一本宣揚全球化的著作。
令託馬斯·弗裡德曼不曾預料到的是,2050年的世界不再是「平」的,而是充滿壁壘。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21世紀中葉大幅度倒退。
與之相對應的,是局部衝突的日益加劇。
隨著「內捲化」日益嚴重,藍星進入了一個沒有「警察」的年代。
據不完全統計,僅2049年一年,世界各地就發生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上百起。
衝突中的弱者往往急切呼籲聯合國和世界大國的介入。
但聯合國「五常」中,除了新晉的印度,其他四國對「他人瓦上霜」都不太感冒。
場景 5
1890年,卸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的馬漢推出了自己的「曠世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
馬漢在書中詳細闡述了海權在「地理大發現」時期所起到的作用,同時論述了制海權的一些關鍵因素。
「海權論」一經問世便迅速被當時的海洋大國所接受。
此後,各國掀起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艦巨炮海軍競賽。
海權的思想也從十九世紀一直影響至今。
追根究底,「海權論」依託於以下兩個重要支撐:
1、陸路/航空基建和運輸能力的限制
2、國際貿易主要依賴海運
這種局面終將隨著技術的進步,發生徹底的改變。
海權與陸權,在21世紀有可能發生「黃金交叉」。
2045年,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突破新一代基建技術,鐵路的建設成本大幅下降,運載量則實現躍升。
2047年,中國政府鄭重向世界推出了「一帶一路 2.0計劃」。
該計劃將以「第三亞歐大陸橋」為主線,建設連接南亞、中東和非洲的超級鐵路線——其運量將是現行鐵路的二十倍以上、成本則控制在與海運相同。
該項目一旦建成,萬噸巨輪將從此走入歷史博物館。
據悉,這個宏大的計劃預計在2058年開工,耗時十年。
之所以選擇在2058,除了考慮前期設計勘探、資金籌集等因素外,也是為了紀念成昆鐵路開工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十幾萬鐵道兵在西南大山深處,用鐵鍬、石錘做工具,修建了一條「天路」。
沿途安葬犧牲烈士的陵園多達幾十座。
如今,科技的進步終於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