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委員會:增強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2021-01-18 中國網地產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8月2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韓正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上海市、廣東省、遼寧省關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的匯報,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關於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的匯報。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保障民生底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展中營造平衡。

會議強調,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要在省級統籌基礎上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制度統一和區域間互助共濟。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要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和縱向生態補償機制。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東北地區要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幹部正向激勵,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實現全面振興。

會議指出,我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以政策協同為保障,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會議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支持上下遊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要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出席會議,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責任編輯:王志)

中國網地產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產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以引導正確的行業輿論導向為己任,為行業上下遊關聯企業、相關產業提供一個高效溝通與互動的優質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央定調區域發展新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人口承載力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動向。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等問題。會議明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的作用,並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的說法在近年來的區域經濟政策中並不常見。
  • 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引領作用
    201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2019年第24期《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中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 ...發文:增強鄭州大都市區、洛陽都市圈等地區的經濟、人口承載能力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孫科我省今年要基本完成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還要增強鄭州大都市區、洛陽都市圈等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經濟、人口承載能力……日前,河南商報記者從省政府了解到,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河南國土空間規劃意見明確:增強鄭州大都市區經濟人口承載能力
    城市發展,規劃先行。今年,河南要基本完成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有序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初步形成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到2025年,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全面實施國土空間監測預警和績效考核機制,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統一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到2035年,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資源與環境學院 3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人口規模最大、經濟活力最足和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群。 如何提升三大城市群的產業經濟功能,提升高端製造業和知識創新經濟等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資源配置能力;如何提升城市群的創新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強城市群的全球人才集聚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提升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國家整體競爭力;如何提升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功能協調和區域一體化的優化配置,促進人口、產業、公共服務業等的有序組織,實現城市群人民群眾生活的滿足感和事業的獲得感,是「十四五
  • 仲量聯行:縱論區域經濟一體化 城市聯動,協同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以長三角為例,從南京、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到上海,城市燈光毫無間斷。很顯然,該區域的發展是連續性的,城市之間早已相互連接。」仲量聯行中國區研究部總監周志鋒表示,在中國,地圖上最亮的地方恰好是三大城市群所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三個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
  • 16個要點,理解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結合疫情防控闡述了對涉及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思考,著重從發展戰略角度談了幾個問題。  2020年11月1日,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發了這篇重要講話(全文)。
  • 探索網絡型城市群發展的優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一文中指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並特別強調,「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習近平總書記以上這些重要論述與當今世界多中心化的網絡型城市群發展趨勢相契合,為我國未來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 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
    2012年十八大報告指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 【回眸2019 展望2020】區域協調發展書寫新答卷
    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將不同的區域板塊和縱橫連貫、統籌聯動的重要軸帶相耦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繼而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繼去年底《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印發之後,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 ...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載體。相較於城市各自分散發展,城市群具有規模經濟、產業分工合理、經濟聯繫緊密、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獨特優勢,已成為承載人口、產業、經濟的主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充分總結髮展實踐,相繼提出京津冀協調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及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強調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為約束性基礎,以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四大區域板塊為主體,以城市群為引領,以「兩帶三圈」為重點的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 肖金成 李博雅:城市群對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提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化,區域發展也應突破原有的區域板塊格局,以城市群為核心構建經濟區,形成應對全球競爭的國家競爭力。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發布
    該地圖集是目前國際上首部城市群地圖集,對於促進我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學者進一步開展城市群研究與發展具有突出的意義。《中國城市群地圖集》分別從自然基礎、戰略地位、人口與城鎮化、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空間格局、發育程度、環境汙染與減排等方面,採用遙感、GIS和大數據等先進位圖手段,詳細記述了不同規模、不同類型城市群形成發育的自然變化過程和人文變化過程。
  • 聶無逸:集中力量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優勢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聶無逸文/聶無逸 銀河證券研究院戰略研究員中央財經委日前召開第五次會議,集中研究了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兩大問題。在筆者看來,區域經濟尤其是城市化問題與產業發展關係密切,將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全面考慮,充分體現了系統化科學規劃思路。 一、經濟發展戰略需要隨著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升級一個國家生產力的高低最終取決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國家經濟承載力的高低最終取決於核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規模和服務能力。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三動」協同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為成都構建更多先發優勢
    成都交匯了諸多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國家對內對外戰略布局中佔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同時,按照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成都將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然而,成都現有城市發展格局還無法與這些賦予成都的重要定位相匹配。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應重視「三個關係」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適應區域發展新形勢,制定和實施好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重視處理好「老」與「新」、「大」與「小」、「條」與「塊」等一系列關係。  「結對子」的「老」與「新」  對口幫扶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扶貧開發政策。
  • 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
    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資源綜合集成,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通道支撐、融合發展。以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為支撐,促進上中下遊要素合理流動、產業分工協作。著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積極引導沿江城鎮布局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持續增強區域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優勢。  海陸統籌、雙向開放。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嶽,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利於破解首都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於完善城市群形態,優化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對接「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增強對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為全國轉型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