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公布的各國生態債務情況顯示,南非、美國、卡達各需要2.1個、1.9個和5.1個本土生態資源。而如果各國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需要3.9個地球;如果像英國人一樣生活,需要2.6個地球。
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GFN今天公布的最新測算結果稱,人類只用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預算」。
生態超載指的是人類需求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再生的能力。這家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均設有辦公室的智庫組織稱,人類在餘下幾個月使用的資源都是在透支下一年的「生態預算」。
「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提出,其理論基礎是「生態足跡分析」法。就像銀行對帳單可以追蹤收入與支出一樣,GFN利用其國際化的網絡追蹤人類對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即「供給」)。
地球生態超載日代表著到一年中一個特定日期為止,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超過地球在這一年可以產出的資源總量。如果把自然資源的供給比作一筆存款,我們一直不斷領取生態系統的本金,而不是靠年利息生活。
據測算,從2000年開始,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地球超載日已經從2000年的10月1日提前到了今年的8月19日。
1961年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僅為地球生物態承載力的四分之三。那時的大多數國家都呈現生態盈餘的狀態。
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總量已無法滿足世界持續增長的經濟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開始越過臨界點:消耗的自然資源開始超出地球再生資源量。
不難發現,生態超載的後果已經在很多領域凸顯出來——水資源稀缺、荒漠化、水土流失、農田生產力降低、過度放牧、森林砍伐、物種急劇減少、漁業崩潰。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瀕臨警戒值,人類開始為他們的過度消費買單。
研究顯示,消費量、生產效率、人口數量、環境再生量四個因素決定了超載量。這些年來,儘管科技的發展和更加集中的投入已經推動了生物性生產力的增長,然而,這種增長還遠遠趕不上人口和資源需求增長的步伐。
如今,世界人口的86%都居住在那些預算透支的地區——向自然索取的資源遠遠多於當地生態系統可再生的資源。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需求要大約1.5個地球才能夠滿足。
我國的生態足跡狀況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狀況。由於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是30億全球公頃(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積,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公頃,1公頃相當於2.5英畝),高出第二位的美國8億全球公頃,佔到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六分之一。
研究顯示,儘管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於歐美中東等國家,但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載力的2.2倍,這意味著需要2.2個中國的自然資源量才能滿足需求;中國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承受著經濟發展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帶來的雙重壓力。
「走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十字路口的中國,面對巨大的人口規模和消費能力,亟需通過經濟轉型升級消費結構,建立可持續的消費體系,降低龐大的生態足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WWF項目高級總監張國君說。
張國君對記者表示,生態超載帶來的代價日益凸顯,如果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這一點,國家長遠的經濟增長就可能面臨風險。
張國君介紹,目前,菲律賓率先成為東南亞地區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生態足跡概念的國家;摩洛哥也計劃從生態足跡角度對本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做一回顧。
GFN有關官員對記者表示,地球生態超載日是一個大約的日期,而不是一個精準的日期。即便如此,數據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永無止境的需求已經無法使地球持續發展——為了再生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一年時間已經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