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2020-12-05 第一財經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

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公布的各國生態債務情況顯示,南非、美國、卡達各需要2.1個、1.9個和5.1個本土生態資源。而如果各國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需要3.9個地球;如果像英國人一樣生活,需要2.6個地球。

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GFN今天公布的最新測算結果稱,人類只用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預算」。

生態超載指的是人類需求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再生的能力。這家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均設有辦公室的智庫組織稱,人類在餘下幾個月使用的資源都是在透支下一年的「生態預算」。

「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概念由GFN及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提出,其理論基礎是「生態足跡分析」法。就像銀行對帳單可以追蹤收入與支出一樣,GFN利用其國際化的網絡追蹤人類對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即「支出」)和地球的生物承載力(即「供給」)。

地球生態超載日代表著到一年中一個特定日期為止,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超過地球在這一年可以產出的資源總量。如果把自然資源的供給比作一筆存款,我們一直不斷領取生態系統的本金,而不是靠年利息生活。

據測算,從2000年開始,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地球超載日已經從2000年的10月1日提前到了今年的8月19日。

1961年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僅為地球生物態承載力的四分之三。那時的大多數國家都呈現生態盈餘的狀態。

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地球可再生自然資源總量已無法滿足世界持續增長的經濟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開始越過臨界點:消耗的自然資源開始超出地球再生資源量。

不難發現,生態超載的後果已經在很多領域凸顯出來——水資源稀缺、荒漠化、水土流失、農田生產力降低、過度放牧、森林砍伐、物種急劇減少、漁業崩潰。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瀕臨警戒值,人類開始為他們的過度消費買單。

研究顯示,消費量、生產效率、人口數量、環境再生量四個因素決定了超載量。這些年來,儘管科技的發展和更加集中的投入已經推動了生物性生產力的增長,然而,這種增長還遠遠趕不上人口和資源需求增長的步伐。

如今,世界人口的86%都居住在那些預算透支的地區——向自然索取的資源遠遠多於當地生態系統可再生的資源。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需求要大約1.5個地球才能夠滿足。

我國的生態足跡狀況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狀況。由於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是30億全球公頃(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積,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公頃,1公頃相當於2.5英畝),高出第二位的美國8億全球公頃,佔到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六分之一。

研究顯示,儘管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且大大低於歐美中東等國家,但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載力的2.2倍,這意味著需要2.2個中國的自然資源量才能滿足需求;中國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承受著經濟發展和不斷增長的人口帶來的雙重壓力。

「走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十字路口的中國,面對巨大的人口規模和消費能力,亟需通過經濟轉型升級消費結構,建立可持續的消費體系,降低龐大的生態足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WWF項目高級總監張國君說。

張國君對記者表示,生態超載帶來的代價日益凸顯,如果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這一點,國家長遠的經濟增長就可能面臨風險。

張國君介紹,目前,菲律賓率先成為東南亞地區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生態足跡概念的國家;摩洛哥也計劃從生態足跡角度對本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做一回顧。

GFN有關官員對記者表示,地球生態超載日是一個大約的日期,而不是一個精準的日期。即便如此,數據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永無止境的需求已經無法使地球持續發展——為了再生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一年時間已經遠遠不夠。

相關焦點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這就是,當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容不下這隻巨腳時,其上的城市、工廠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巨腳始終得不到一塊允許其發展的立足之地,那麼它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將最終墜落、崩毀> 生態足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生態足跡通過計算人類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和吸納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
  •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資源
    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和《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近期先後公布,有專家據此提醒,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來滿足需求」——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中國生態足跡量全球第二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大氣、水汙染物排放量遠超環境容量。目前,相關數據尚未對外公布。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介紹,總體上,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還處於研究探索階段,技術方法還未統一規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去年8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為2.9全球公頃(指具有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積,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公頃,1公頃相當於2.5英畝)。國內的一些大城市人均生態足跡也開始了下降。以北京為例,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北京市人均生態足跡經歷了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政府深知這一點,並以加速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報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五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均生態資源稀缺、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國家,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到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化往往伴隨著收入提高,以及人均生態足跡尤其是碳足跡的上升,比如北京市的人均生態足跡是中國平均水平的3倍。人類需要開發和改進管理自然資源的方式,充分發揮城市化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潛力。「我們有能力開創一個繁榮的未來,為2050 年地球上90-100億人口提供食物、水和能源,」吉姆.利普說。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產業升級,以大數據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的升級,確保在生產、交換、分配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現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信息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態意識,不推託責任;五是精準管理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2017-12-09 16:52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我講的題目其實就是WWF資助給我們課題的研究成果,大家手上都拿到了這份報告,就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生態足跡影響分析」。 我們研究的背景其實剛才在各位專家講話中也提到了,中國的城鎮化率不斷的增加,李琳博士在她的報告中也講到了,中國的城鎮化率和生態足跡是密切相關的,而且城鎮居民的生態足跡比鄉村居民要高,所以未來城鎮化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的壓力是我們亟須考慮的現實問題。
  •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為了更好地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傳統的生態足跡模型,結合能值理論,採用改進後的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定量研究了1992-2014年中亞地區的生態足跡及承載力變化,並對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趨勢預測與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中亞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999年之後增長迅速。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   中新社上海1月13日電 (記者 陳婷婷)中國特大型城市上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