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2021-01-15 第一財經

如果從銀行帳戶中取錢的速率總是高於這些錢生息的速率,帳戶就會虧空。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

本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

眼下,我國80%的省份生態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雲南和海南是生態盈餘的。

16日,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從生態產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供給的角度看,也是存在「赤字」的,生態產品為人們提供的服務能力遠遠不夠。

中國生態足跡全球最大

自然保護立法研究組總協調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解焱說,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當中的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受到威脅的比例達到40%;蘭花類1000多個種,實際上受到威脅的達到70%,甚至是80%;魚類資源也處於嚴重衰退的狀況。

生態赤字,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邊的環境惡化了。

夏光舉例說,在清潔水源產品方面,全國部分地表水水質汙染較重,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2011年,在國家水系監測的469個國控斷面中,劣V類水質佔比達到13.7%,基本喪失水體功能,50%以上的湖泊(水庫)出現了富營養化。水體納汙大大超過環境承載力。部分地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受到威脅。全國七大水系近20%的監測斷面水體汙染非常嚴重。

在空氣品質方面,2011年,在32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空氣品質超標城市比例為11%。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發布的全球空氣汙染調查報告中,汙染程度由輕到重,北京在調查的全球1100個城市中排在第1035位。

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一直在超負荷地使用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從全球來看,人類每年消耗的可再生資源需要地球用一年半的時間再生,也就是說人類在消耗著1.5個地球。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活與生產模式,到2030年,即便兩個地球也不足以支持人類的需求。

生態足跡通過計算人類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和吸納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由於人口數量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是全球各國中最大的。

城鎮化加重生態壓力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顯示,城鎮化正在給中國的生態足跡帶來很大影響。

由於城鎮化往往伴隨著收入提高帶來的消費規模擴大與消費模式改變,中國大陸各省城鎮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尤其是碳足跡,普遍高於當地農村地區的水平,城鄉生態足跡差距平均在兩倍左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的調研顯示,在生態足跡中,增長最快的是碳足跡。2008年,碳足跡佔中國生態足跡的54%,這與全球及大部分國家的情形是類似的。

在生態赤字省份中,約3/4省份的生態赤字屬於碳足跡吸收用地赤字類型,即這類區域的生物承載力大於區域生物質生態足跡,是生物質承載力盈餘的,但盈餘幅度不能滿足區域碳吸收用地的生態需求。另外1/4生態赤字省份在生物質生產與碳排放吸收的生態需求上都是赤字的。

據介紹,2009年,我國約一半的生物承載力集中在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雲南、黑龍江、河北、湖南與江蘇。山東、河南與江蘇豐富的生物承載力主要惠益於生態系統的可更新能力,每平方公裡土地上產生的生物承載力高,內蒙古豐富的生物承載力則主要得益於豐富的生態系統面積。

而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海南、山西、寧夏、青海的生物承載力在全國居於末位,這些省份的生物承載力合計不及山東一省的生物承載力。

16日,在北京市社科院舉辦的「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說,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已經迅速改變了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資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結構,對世界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在50%左右。到2020年將提高到55%~60%,到2050年將達到70%~75%。李迅擔心,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生態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李迅提供的測算數據顯示,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將新增城市用水17億立方米,新增能耗6000萬噸標準煤,新增建設用地1004平方公裡,新增鋼材、水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達6億噸。

「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產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理解,尚未進行市場化,這是導致生態破壞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主任溫武瑞說。

我國每年的工農業產值可以用價值計算,那麼,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服務和產品也是有價的嗎?答案是肯定的。

環保部、中科院此前組織專家進行的研究顯示,全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價值為9170億元/年,其中來自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牧場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的價值分別為1410億元、1030億元、109億元、981億元和1390億元。

建立生態文明衡量指標

「中國正面臨著社會經濟格局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今天我們對於消費、生產、投資貿易,以及自然資本的決策和選擇將會深刻地影響到未來。」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領跑世界革新全球項目總監李琳說。

如何由生態赤字變成生態盈餘?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專家們建議,我國除轉變消費模式,選擇綠色消費,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外,更應該引導資金流向,促進綠色投融資,利用資金槓桿支持自然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

具體建議包括政府通過財稅槓桿,比如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給予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逐步取消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行業的補貼,引導資金投向更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比如可再生能源應用、供應行業。

與此同時,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資金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銀監會於2012年2月發布的《綠色信貸指引》的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授信時考慮環境與社會風險,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制定行業貸款指南,建立相關的考核和獎懲辦法,加強對新能源、能效及有利於資源高效利用的項目或企業的貸款,限制並減少對「兩高一剩」項目或企業的貸款,同時建立評價體系。

上述機構還建議,在衡量地方政府績效時,突破GDP的約束,將社會發展指標、環境可持續性與經濟發展指標融為一體指標,建立一套衡量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進程的指標體系。將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之間的關係作為衡量生態文明的指標之一。

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煥介紹,資源環境可持續要求將人類的生態足跡納入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範圍內,避免出現生態赤字。綠色經濟轉型是一種長期行為,因此,在考察綠色經濟發展時,不能僅僅看現狀,更要通過對目前的投入和措施的考察來看它們對未來的影響。

張煥介紹,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個直轄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指標非常靠前,而在資源環境可持續方面較為落後。測算結果顯示,高人均GDP地區單位面積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是低人均GDP地區的約3.7倍、4.1倍和2.8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省級區域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都存在短板,提高綠色經濟水平的空間很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建議,改變現有排汙費體系,逐漸將排汙費體系引向環境稅(包括環境保護稅、汙染排放稅、碳稅等)方向,建立有利於綠色發展的稅收體系,使「綠色稅收」成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財稅制度保障和改變生態赤字的有效手段。

 

相關焦點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日本11月貿易赤字超1兆日元 已連續26個月赤字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2月6日消息,近日,日本財務省公布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11月中上旬貿易赤字已超過1兆日元(約合597.90億元人民幣),高於去年同期。並且,日本每月中上旬出現貿易赤字已經連續26個月。據《日本經濟新聞》消息,12月6日,日本財務省發表了11月中上旬(1~20日)貿易統計速報。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產業升級,以大數據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的升級,確保在生產、交換、分配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現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信息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態意識,不推託責任;五是精準管理
  • 專訪|陸挺:「赤字貨幣化」不等於印鈔無節制
    我們旨在客觀呈現多方爭鳴之勢,以助辨清不同政策抉擇的價值與代價。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衝擊,讓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長驟降至-6.8%。在新的形勢下,疫情之前反對通過過度刺激「保六」的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5月15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卻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國應該在一定條件下選擇「有節制的財政赤字貨幣化」。
  • 美國政府12月聯邦預算赤字達1440億美元,2021財年總赤字將超2.3...
    智通財經獲悉,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受到衛生事件援助支出和失業補貼支出大幅增加的影響,去年12月聯邦預算赤字達到1440億美元。從去年10月1日開始的2021財年前3個月,美國累計赤字達到5730億美元,上個財年同期為赤字3570億美元。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這兩者的比較可以得出生態盈餘、生態赤字兩種情況。這是一種用土地面積來 度量經濟發展、判斷人們的消費是否可持續的方法。而讓國內的讀者知道國外生態足跡的最新研究發展,讓省內的人知道本省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情況,是邱教授進行項目研究並寫下《福建省生態足跡核算探索》的原因。要完成這些研究,核心的計算方法少不了。教授以舉例子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形式,給我們解釋了公式中的生態足跡、產量因子、均衡因子等要素的意思。
  • 經濟學家陳憲:可通過赤字貨幣化為亟需救助群體發現金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爭鳴|陳憲:可通過赤字貨幣化為亟需救助的群體直接發現金【寫在前面】最近幾周,「財政赤字貨幣化」成為國內財經界的熱門話題。 此次熱議的背景是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我們應當以怎樣的政策組合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財政赤字將增萬億,我國赤字率安排公布後,對比美國算不算多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財政壓力相比大家也能想到一些,所以我國在某會議上面直接指出,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按照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相比去年可能會增加1萬億元。今年我國的財政赤字會是多少?如果按照前4個月的數據來計算,今年的財政赤字或達到34389億元。從2019年全年的情況來看,全年公共預算收入為190382億元,財政支出約為238874億元,一年的時間赤字約為48492億元。如果只看今年前四個月的數據我國今年的財政赤字還不如去年那麼多,顯然有點不符合實際情況。
  • 新疆生地所定量評價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潛力
    為了更好地評價中亞地區的生態安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於傳統的生態足跡模型,結合能值理論,採用改進後的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定量研究了1992-2014年中亞地區的生態足跡及承載力變化,並對中亞地區生態安全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趨勢預測與評價。  研究結果表明,中亞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999年之後增長迅速。
  • 中國可以對財政赤字貨幣化說不——新結構金融學最理想的自然實驗
    可能很多人以為,只要央行持有國債就是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一個認識誤區。在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或者是貨幣銀行學教科書裡,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指財政部門決定由央行來資助其赤字。現在的情況是,發達國家央行並非以財政赤字作為政策出發點,其政策目標是就業率和通脹率,如果央行是因為就業和通脹沒有達到目標而持有五萬億的國債,與為了資助財政赤字而直接持有五萬億國債,是兩種不同目標下的行為,不可等同。
  • 2019-20財年巴基斯坦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8.1%
    2019-20財年巴基斯坦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8.1% 2020-08-13 09:18:00
  • 【王毅:當今世界存在三個方面的赤字問題】新華社,中國外長王毅在...
    【王毅:當今世界存在三個方面的赤字問題】新華社,中國外長王毅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正式會晤時表示,一是治理赤字。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但缺乏有效的全球應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全球治理體系和多邊機制受到衝擊。二是信任赤字。
  • 財政赤字可以靠無限印錢來解決嗎?
    隨著海外疫情的發酵對經濟產生了劇烈的衝擊,多國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大力度財政刺激措施,例如美國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就連對財政赤字看的最緊的歐洲也準備採取特別措施突破財政約束。那麼問題來了,財政赤字是不是能靠央行的無限印錢模式來解決?為什麼歐洲之前對財政赤字約束的非常嚴格?今天資管君和你聊聊馬斯垂克條約與MMT理論。
  • 美軍費赤字影響經濟發展
    和軍費不斷增加相呼應的,是美國財政赤字的居高不下。耗資巨大的戰爭加劇了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影響到對國內經濟、教育和社會項目的投入。布希入主白宮至今,美國政府債務已從當時的5.6萬億美元變成了現在的9萬多億美元。
  •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 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
    2020-06-08 11:00:13來源:FX168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在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有效的情況下,赤字的貨幣化有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終於有一天,全球生態系統大崩潰,動植物相繼死亡,環境再也無法給予人類食物、資源……  啟示  人類對於自然的索取,不應是無止境的,而且要給予自然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當下,物種滅絕、生態赤字,或局部生態系統的崩潰,都是自然向人類鳴響的一次次警鐘。令人欣慰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並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付諸實施。因為愛環境,就是愛人類自己。
  • 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推遲為我們指...
    在這個因氣候變化、資源有限而日益改變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之做好準備。所以,地球超載日官網(Overshootday.org)列出了個人可以改變的生活方式,而足跡計算器可以幫助他們知道自己進步了多少。此外,無論企業、政府、社區還是個人,只要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而採取了積極舉措,都會在#超載日延後#的貢獻地圖上出現。
  • 管濤:斷言貨幣政策收緊尚早 實現財政赤字顯性化更重要
    實現財政赤字「顯性化」更重要時代周報:這次《報告》指出,此前被視為觀察窗口的MLF操作利率,與LPR點差不完全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觀察利率走向的窗口有沒有改變?降息是否仍然可期?管濤:還是那句話,除非經濟恢復低於預期,否則貨幣政策仍然會以結構性寬鬆為主。
  • 加拿大財政赤字成天文數字!若提高這個稅,將影響每一個人!
    加拿大副總理兼聯邦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在剛剛發布的財政報告中提到,本國赤字將上升至$3,816億元,若疫情持續惡化,赤字恐逼近$4,000億元大關。而在此之前,經濟學家估計聯邦赤字可能大大高於早前預期,而為了填補赤字,自由黨政府有可能考慮提高影響到每一個加拿大人的貨勞稅(GST)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