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有意思】一億馬克只能寄一封信?財政赤字可以靠無限印錢來解決嗎?

2021-01-20 招銀理財

麻辣粉(MLF)更麻,還是酸辣粉(SLF)更酸?有豬周期,為什麼沒有牛周期?股市裡的韭菜一茬接一茬,債券市場也有韭菜嗎?……熱點背後隱藏著哪些日常經濟學?習以為常的現象到底如何形成?《宏觀有意思》用最有趣的語言聊熱點,用最專業的姿態講宏觀,讓似曾相識的知識點不再陌生,讓專業的研究報告變得更好玩。

隨著海外疫情的發酵對經濟產生了劇烈的衝擊,多國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大力度財政刺激措施,例如美國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就連對財政赤字看的最緊的歐洲也準備採取特別措施突破財政約束。那麼問題來了,財政赤字是不是能靠央行的無限印錢模式來解決?為什麼歐洲之前對財政赤字約束的非常嚴格?今天資管君和你聊聊馬斯垂克條約MMT理論


馬斯垂克條約

            ——歐盟成立的基礎

馬斯垂克條約,又稱歐洲聯盟條約,是由1992年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的馬斯垂克籤署並正式生效,也是歐盟成立的基礎。其中的《經濟聯盟條約》規定最遲於1998年7月1日成立歐洲中央銀行,並於1999年1月1日實行單一貨幣——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歐元。



除此之外,區內各國都必須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並且把降低財政赤字作為目標。同時,各成員國必須將國債佔GDP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下。上述兩條也是其他歐盟國家加入歐元區必須達到的重要標準。也正是這一項要求,導致歐洲一直以來對財政赤字的約束都較為嚴格。

歐盟為什麼要約束財政赤字?

                 ——惡性通脹之殤

這就要從歐盟核心國德國幾十年前一場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之旅說起了: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強迫德國魏瑪政府籤訂巨額賠款條約,但是魏瑪政府作為一個新成立的政府,僅靠稅收收入無法負擔巨額賠款,只能通過向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來彌補赤字,此舉引發了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1918年寄一封信只需要0.15馬克,但是1923年寄一封信竟然需要一億馬克!



儘管政府激進的增稅措施希望回收貨幣,但通脹並未得到抑制。1923年底,魏瑪政府不得不主動宣布原有貨幣體系破產,發行新幣代替老一代的馬克,新馬克相當於老馬克的1萬億倍,同時將新幣發行量控制在32億元。這次通貨膨脹對德國的破壞力要遠大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自此以後,德國就極其注重保持物價穩定與財政預算平衡,為了歐元區的穩定,德國為極力倡導歐盟約束成員國的財政赤字,防止歐盟成員國的財政風險累積成財政危機,以至威脅歐元區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財政安全。


財政赤字能靠無限印錢來填補嗎?

               ——現代貨幣理論(MMT)


想像一個這樣的世界:政府想花多少錢就印多少錢。用印的錢來建設基礎設施,如醫院和學校,或者給公務員發工資,給公民提供高額福利等。政府通過從經濟中增加或減少貨幣來保持經濟持續繁榮。


乍看上去是不是特別美好?上述場景就是現代貨幣理論支持的三個基本原則:

1.政府對國家貨幣的發行具有壟斷權。


2.與家庭或公司不同,政府沒有預算限制,也花不完錢,因為它可以印鈔票。


3.當政府產生過度通脹時,唯一的影響是它的消費能力會受到限制。


但是現實並沒有這麼美好,德國惡性通脹的慘痛經歷就表明,如果不對財政赤字的總量進行管理,而只是以瘋狂印錢的方式將財政赤字貨幣化,未來很有可能引發通脹甚至惡性通脹。因此,按照現代貨幣理論完全施行的理想狀態似乎很難實現。



從過去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財政赤字是需要加以約束的,但具體合意的赤字水平其實沒有理論上的定論。


目前國際上較為通用的就是參考馬斯垂克條約中約定的水平——GDP的3%,但事實上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或應對危機,歐洲各國都曾經或多或少的超出這個限制,還曾在2010年鬧出過歐債危機的事件。美國的財政赤字彈性更大,在08年經濟危機時一度達到10%,但隨後也在三四年後逐漸回落至3%-4%的常態水平,這為美國經濟帶來了十年的長牛周期。


因此,在大的經濟危機來臨時,採取巨量財政刺激政策進行救急,避免危機的影響長期化,在危機過去後逐漸將財政政策回歸常態是更為合理的選擇。目前我國的赤字率水平主要參考歐洲的3%標準來控制,但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相信財政政策也將靈活應對,加大力度對衝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助力經濟儘快回到正常的運行態勢中。

本文章版權歸招銀理財所有,招銀理財允許在滿足以下條件時轉載本文:

1.轉載時保留本文全部內容,不得進行任何刪改;

2.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原作者,並在「原文連結」中保留原始文章連結;

3.轉載時必須保留本轉載聲明。

相關焦點

  • 中國可以對財政赤字貨幣化說不——新結構金融學最理想的自然實驗
    第二個重要的支柱就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它被作為常規的政府運行方式。第三個支柱屬於從前者引申出的一個含義——既然財政可以無限開支,那麼財政和政府就是「就業的最後的負責人」(Employer of Last Resort),政府為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就業兜底。這種思想也並非新生事物,在純計劃經濟時代和特別極端的凱恩斯主義思潮裡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 管濤:斷言貨幣政策收緊尚早 實現財政赤字顯性化更重要
    但也應當注意,一方面,在「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單靠經濟自我修復,很難使經濟回到潛在水平甚至以上。因此,下階段的貨幣政策仍要更加靈活適度。特別是考慮到當前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關鍵性作用,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對於優化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至關重要。
  • 經濟學家陳憲:可通過赤字貨幣化為亟需救助群體發現金
    澎湃新聞就該議題與經濟學者和市場人士展開了深入探討:「財政赤字貨幣化」意味著什麼?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又有怎樣的弊端?我們旨在客觀呈現多方爭鳴之勢,以助辨清不同政策抉擇的價值與代價。在這場「赤字貨幣化」的大討論中,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其理論根基為現代貨幣理論(MMT),而MMT並不是成熟的經濟學理論。
  • 財政赤字將增萬億,我國赤字率安排公布後,對比美國算不算多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財政壓力相比大家也能想到一些,所以我國在某會議上面直接指出,今年的財政赤字率按照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相比去年可能會增加1萬億元。今年我國的財政赤字會是多少?根據財政部上個月公布的前4個月財政收支數據來看,1到4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213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73596億元,收支缺口為11463億元。如果按照前4個月的數據來計算,今年的財政赤字或達到34389億元。
  • 專訪|陸挺:「赤字貨幣化」不等於印鈔無節制
    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又有怎樣的弊端?我們旨在客觀呈現多方爭鳴之勢,以助辨清不同政策抉擇的價值與代價。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衝擊,讓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長驟降至-6.8%。在新的形勢下,疫情之前反對通過過度刺激「保六」的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5月15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卻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國應該在一定條件下選擇「有節制的財政赤字貨幣化」。
  • 彭文生:宏觀金融的周期與結構視角
    所以要想知道金融為什麼過度擴張,首先要從貨幣需求來理解。由於貨幣需求缺少彈性,沒有人覺得自己的錢太多了。這與其他實體行業不一樣,比如人們對汽車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汽車行業不可能持續過度擴張。但金融創造了貨幣,而貨幣是所有商品的購買力,沒有人覺得自己的錢太多,貨幣需求是無限的。那麼貨幣需求不受制約,那貨幣供給不受制約嗎?
  • 餘永定:增長是硬道理—對90年代以來宏觀調控的反思
    還要看你有沒有錢。如果大家都不去投資,私人不願意投資,政府有沒有錢來投資就要看財政狀況。所以我只看兩個東西,一個是通貨膨脹,一個是財政狀況。根據IMF,從2008年到2017年中國的財政赤字佔GDP比的平均數是1.5%,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要低得多。還有一個指標是公共債務對GDP比。中國是40%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行估計的要高一些,算50%。
  • 加拿大財政赤字成天文數字!若提高這個稅,將影響每一個人!
    加拿大副總理兼聯邦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在剛剛發布的財政報告中提到,本國赤字將上升至$3,816億元,若疫情持續惡化,赤字恐逼近$4,000億元大關。報告赤字與經濟學家預測差不多據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周一報導,由於疫情影響,聯邦政府推遲公布財政預算,關於赤字的預測也有好幾個,國會預算官員(PBO)在今年5月份預計數字是$2,600億元,自由黨在所謂「財政快報」中發布的數字則是$3,432億元。
  • 2019-20財年巴基斯坦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8.1%
    2019-20財年巴基斯坦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8.1% 2020-08-13 09:18:00
  • 運用四大對策 更好實現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
    當前明確提出「跨周期」宏觀調控,意味著需要納入統一的宏觀調控框架,統籌協調,讓偏短期的需求「逆周期」管理有了長期視角,有了「錨」來判定「超常規」和「謹慎」的合理性;也讓改革和結構性政策有了節奏和相互配合,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改革和政策共振,給宏觀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
  • 如果雲層是天空寄給大佛景區的一封信
    是否天空也自己的情緒呢如果雲層是天空寄給大佛景區的一封信那會是怎樣呢?唐伯虎在詩裡用曉看天色暮看雲道出了滿滿的思念當某一天醒來想像,雲層是天空的一封信從遠方寄而來當一望無際的天空映入眼帘那種舒悅,迎上心頭書裡那一萬句描寫天空的句子或許此刻早已不及時而無意中望見的藍天白雲陰雨綿綿雲落無聲
  • 微觀裡的宏觀:最近很有意思的原油CURVE的變化
    來源:對衝研投標星對衝研投陪伴認真的你在交易之路上一同成長點擊圖片了解詳情文 | 付鵬 付鵬的財經世界經過授權發布序言宏觀和微觀是可以相互貫通和佐證的今天的日記就通過商品和權益市場的結構來看看微觀裡宏觀的反饋;從美聯儲開始到美國財政的組合拳開始,全球各國應對疫情重拳出擊的三張牌已經打了貨幣和財政的無上限牌,我在之前的數篇日記裡都及時的跟大家分享過,這裡就不多說。
  • 餘永定:為什麼這幾年我都主張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目前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速過低而非政府槓桿率過高  《經濟觀察報》: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中國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來拉動經濟以實現「六保六穩」,您如何評價過去一年中的宏觀經濟政策?您對中國2021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有何判斷?
  • 陳道富:運用四大對策 更好實現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與調節
    我國宏觀調控實踐從一開始就已具備跨周期特徵,但經常分散於不同領域,由不同部門以不同邏輯實施。當前明確提出「跨周期」宏觀調控,意味著需要納入統一的宏觀調控框架,統籌協調,讓偏短期的需求「逆周期」管理有了長期視角,有了「錨」來判定「超常規」和「謹慎」的合理性;也讓改革和結構性政策有了節奏和相互配合,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改革和政策共振,給宏觀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
  • 馭勢2021|餘永定:為什麼這幾年我都主張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
    目前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速過低而非政府槓桿率過高《經濟觀察報》: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中國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來拉動經濟以實現「六保六穩」,您如何評價過去一年中的宏觀經濟政策?您對中國2021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有何判斷?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如果從銀行帳戶中取錢的速率總是高於這些錢生息的速率,帳戶就會虧空。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生態足跡通過計算人類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人類對生物圈的需求,包括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和吸納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扣除海洋吸收部分)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
  • 美聯儲"卸下水龍頭"無限QE!後果由全球來承擔?
    圖片來源 / 新華網「美聯儲無限QE相當於無限量印發美元,但印鈔並沒有成本,而美元是世界貨幣,這意味著這一後果是由全球來承擔,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跟不跟?」同時,美國將推出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5日,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為5.3萬億美元,相比2月末擴張1.1萬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非常規的財政、貨幣政策將產生明顯的外溢效應。國內投資者則高度關注,美聯儲無限QE後對國內宏觀政策、資產價格的影響。在此之前,國內宏觀數據已全面走弱。
  •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包含微觀和宏觀兩個概念
    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當談到財稅領域防風險的問題時,劉尚希表示,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在財稅領域防風險的關鍵點有哪些呢?   劉尚希:財稅領域防風險是整體性的概念。
  • 預測2018年宏觀經濟關鍵詞:防風險、控槓桿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在經濟領域,高槓桿在一定承受範圍內,確實能撬動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槓桿遊戲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當前中國的槓桿率水平到底有多高?1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發布了央行行長周小川撰寫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文。
  • 王永利:疫情帶來難得的宏觀調控變革良機
    同時也引發了對現代貨幣理論(MMT)與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激烈爭論,不少人認為中國不能跟隨美國的政策步伐,政策上必須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要保持宏觀政策調控空間。如此,是否可以斷言發達國家集體失智?非常時期祭出非規貨幣政策當屬不正常?似乎對美歐日英等實施超常規宏觀應對舉措的做法,還需要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