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2021-01-15 中國網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

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生態足跡

威爾斯議會環境部長珍妮·戴維森將於27日正式公布威爾斯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

生態足跡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是吸收一個國家能源消耗產生廢物所需要的土地面積除以該國總人口的數值。數值越大代表能源消耗越大。生態足跡可以形象地理解成一隻巨腳踏在地球上留下腳印的大小,巨腳負載的正是人類及人類產生的能耗。

報告顯示,1990年到2003年間,英國生態足跡每年增長1.5%。截至2003年年末,威爾斯人均生態足跡為5.19公頃,即需要5.19公頃土地才足以提供一個人生存所需資源。報告說,儘管這一數字小於蘇格蘭和英格蘭,但若地球上人人都留下如此大「足跡」,恐怕要3個地球才足夠人們生存。

戴維森說,威爾斯已出臺政策,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

既定目標

英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全國40%電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而威爾斯的目標是100%。

目前,威爾斯議會大樓已有90%的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當地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所用電力90%也來自可再生能源。

威爾斯地方政府計劃每年減少3%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有新建樓房到2011年均實現碳中和。同時,力爭到2025年,實現70%當地廢品的循環再生,這一數字遠高於英國政府制定的50%的同期目標。

英國《獨立報》25日評論認為,威爾斯正帶領英國開啟清潔能源時代。

可再生能源

英國去年12月宣布實行風能發電計劃。按照這一計劃,英國將全面開發周邊海域風能,建立多個風能發電站,在2020年前實現新增風能發電量2.5萬兆瓦時。加之先前已計劃的8000兆瓦時風能發電項目,英國利用風能得到的總發電量將足以滿足全英所有家庭的用電需要。

早在2006年,蘇格蘭地區已開始建設歐洲陸上最大風力發電站懷特利風電站,預計建成後可滿足20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同時每年可減少6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年年初動工的塞文河大壩則利用潮汐能發電。工程2020年竣工後,可提供的電力佔英國總量的5%。(盧菁)

相關焦點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公布的各國生態債務情況顯示,南非、美國、卡達各需要2.1個、1.9個和5.1個本土生態資源。而如果各國都像美國人一樣生活,需要3.9個地球;如果像英國人一樣生活,需要2.6個地球。8月19日是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英國成全球首個批准使用輝瑞疫苗國家】據英國政府官網2日消息...
    2020-12-02 23:23:01來源:FX168 【英國成全球首個批准使用輝瑞疫苗國家】據英國政府官網2日消息,英國衛生和社會保健部發言人稱,政府已接受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局的建議,批准使用輝瑞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的新冠疫苗。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把汙染源從哪裡來,誰的責任,用大數據精準化,用區塊網格化,分清責任,落實共建共享的原則,把保護的效果成倍的發揮出來。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英國成全球首個新冠疫苗獲批的國家,全球疫情迎來轉折點!
    根據CNN報導,英國在本周三宣布批准新冠病毒疫苗投入使用,這標誌著全球抗疫的一個裡程碑。 在疫苗研發中,中國、美國、英國和歐盟國家都備受關注,為什麼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批准疫苗使用的國家呢?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全球疫情追蹤】英國或成首個批准新冠疫苗西方國家*美國累計新冠...
    SMM11月30日訊:全球疫情最新情況:【全球疫情最新動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6305萬例】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香港時間11月30日8時33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6305萬例,達到63,052,930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大家看這樣一些數據,這些都是最近統計出來的數據。像衛生部、國家衛計委的測算,說北京成了全國的看病中心,每天來北京就醫的人口有70萬。一個大城市的規模有多大,到北京看病的就超過70萬。這幾年,每年都是千萬人口的比例,因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都壟斷在北京了,大家只能往北京來。優質的教育資源也都壟斷在北京,教育部部署的一半的高校都在北京。所以看病要到北京,上好學校也只能在北京。
  • 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將打造首個國家公園生態圖書館
    中新網昆明8月24日電 (崔馨予 張一群)當國家公園遇上圖書館,會是什麼樣子?記者24日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將依託碧塔海打造集閱讀、文創、休憩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圖書館。這將是中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生態圖書館。
  • 我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運營在即 將成全球最大生命信息平臺
    未來將有數百人在國家基因庫工作,這樣的工作環境不錯噢。 參觀完這個神秘的國家基因庫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功能吧。 目前,世界上有3個公認的成型基因庫,分別是美國的NCBI、日本的DDBJ、歐洲的EBI。這些基因庫的主要功能是承載生物學研究產生出來的數據,特別是跟序列相關的核酸信息數據。 中國國家基因庫與上面三個基因庫有許多不同。。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說:「未來20年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深知這一點,並以加速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報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五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其中,上卷全景式再現了江西自然生態從遭受嚴重破壞,到此後歷經艱辛探索、全面恢復、不斷改善,再到全省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最終依靠自然生態後發優勢,以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綠色崛起的「龍頭」,實現生態與經濟共同騰飛的半個多世紀曆程。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學術頭條:國家科技獎提名公布,首個人類細胞圖譜,銀河系邊界找到
    中國社會質量基礎資料庫「數說抗疫」上線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質量基礎資料庫平臺的新功能模塊「數說抗疫」正式上線。該平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專家團隊承建,將為國家有關部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治理提供決策參考,為公眾了解疫情形勢、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提供精準詳實數據。
  • 全球首個!英國批准BioNtech/輝瑞mRNA新冠疫苗,下周將在當地接種
    12 月 2 日,BioNtech 及其美國合作夥伴輝瑞公司披露消息,英國藥品監管部門已經緊急批准了其合作研發的 COVID-19 mRNA 疫苗 BNT162b2,這是 「全球首個」 獲批的新冠疫苗,也讓英國比歐盟和美國更早點亮了新冠疫苗的接種 「綠燈」。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與其他教授不同的是,邱教授一進場就給每位在場的同學各送了一本書——《福建省生態足跡核算探索》。「這是我之前幾年做的一個主要的科研項目,最後的成果就歸納成這本書。」邱教授如此介紹到,「這本書獲得了福建省社會科學與哲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