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旗艦物種」多數瀕危 熊貓亞洲象數量回升

2021-01-15 搜狐網

邵競 製圖

  晨報記者 餘志輝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發布了題為《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從生態足跡、水足跡和地球生命力指數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變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項調查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消費水平隨著城鎮化和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拔高,而生產效率的提高速度則遠低於人均消費水平,進而造成我國的生態超載情況持續加重,「生態赤字」不斷增大。

  該報告是由WWF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等專業機構合作完成的,是繼2008年、2010年後的第三次發布。報告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消費水平已經超越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效率增益,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是造成土地、森林、海洋、大氣不堪重負的主要原因。 

 發達地區「生態赤字」堪憂

  該報告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與全球大部分國家一樣,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2008年,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是中國人均生物承載力的近2.5倍。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是通過嚴重透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來維持的。截至2009年,中國大陸除西藏、青海、內蒙古、雲南、海南外,其餘省、市、自治區均處於生態赤字狀態。各地區的「生態赤字」狀況也基本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浙江、重慶、江蘇、遼寧居於「赤字」狀況最嚴重的前八位。

  據該報告分析,在這一統計時間段內,中國的人口數量在全球所佔比重基本維持穩定。然而,由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方面維繫「世界工廠」運轉所需要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一方面大規模的城鎮化和收入的提高,刺激了中國人的消費需求。兩者疊加,造成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暴增的事實。

  在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構成中,生物質足跡相對保持穩定,而碳足跡增長顯著。1961年碳足跡佔生態足跡的10%,該比重1998年為35%,2003年為41%,2008年為54%。具體到各地,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其碳足跡的佔比越高。  

農業帶來的水汙染最重

  在生態水足跡方面,該報告指出,中國的農業用水仍居首位,而其造成的水汙染也佔壓倒性的多數。說明農業生產仍是中國水環境的主要汙染源。其中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外,報告還指出,中國的華北、華中等黃河、長江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壓力最為嚴重。而水資源壓力日益增大的趨勢正由北向南發展。 

 熊貓與亞洲象數量回升

  在地球生命力指數方面,該報告通過調查我國多個生態系統中「旗艦物種」的生存狀況,分析這些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挑戰。在東北虎、大熊貓、亞洲象、海南長臂猿、野生雙峰駝、白鰭豚、揚子鱷、朱䴉、麋鹿、青海湖裸鯉、麝、新疆北鯢等各自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當中,除朱䴉和麋鹿外,其餘物種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都出現了急劇下降的趨勢,一些物種甚至瀕臨滅絕。

  進入20世紀80年代,這些重點物種雖然得到了保護,但除了大熊貓、亞洲象的數量緩慢回升外,其餘物種的生存狀態並未好轉。  

[名詞解釋] 生態足跡

  人類的每項活動都利用著生物生產性土地 (包括用於漁業生產的水域)。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利用的所有生物生產性土地的總和,無論它們的位置在哪。

  生態足跡的組成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漁業用地、建設用地和碳足跡(即吸收碳排放所需要的地)。  

解決之道  消費模式亟待轉變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五條建議:

  轉變消費模式,為綠色消費提供政策引導和基礎設施支撐,增進可持續發展動力。

  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保護自然資源,在增加生物承載力,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為自然留下空間。

  引導資金流向,促進綠色投融資,利用資金槓桿支持自然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綠色發展轉型提供必要條件。

  加強機制建設,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市場條件和制度條件。

相關焦點

  •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2008年10月30日 0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保旭)記者今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年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出臺以及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增強,當地野生亞洲象數量回升到兩百五十頭。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  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 臺灣黑熊成瀕危動物 數量只有熊貓的1/10(圖)
    原標題:臺灣黑熊成瀕危動物 數量只有熊貓的1/10(圖)  臺灣黑熊全臺數量僅存200隻,只有貓熊的1/10!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臺灣黑熊小時候也像「圓仔」一樣可愛。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大陸贈臺大熊貓幼崽「圓仔」雖然帶動臺灣人愛護動物的心,但很多民眾對瀕危物種概念並不清楚。臺灣本土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黑熊,全臺數量僅存200隻,只有熊貓的十分之一。
  •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繁育第9頭小象
    中新網昆明2月23日電(繆超)記者23日從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獲悉,22日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在亞洲象的救助、繁育及人工養護方面積累下實踐經驗。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 有爭議的中國瀕危動物卻不受保護的「熊貓魚」?
    作為中國原生動物花熊(熊貓),只要和其有關就必受到歡迎。在中國廣西的大瑤山生長著一種已經位列中國瀕危動物的「熊貓魚」。但因保護意識不夠以及沒有一個精確的調查,所以該物種並未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也不受到相關法律保護。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亞洲象數量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近年來保護力度的加大,目前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至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對此,中國國家林業局昨天回應表示,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來看,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表示,我們的確應該為現在所取得的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野生大熊貓依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仍需更廣泛的保護措施。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對瀕危動物的保護,而目前中國動物保護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使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下降了,目前大熊貓已經從瀕危變成了易危物種了。
  • 大熊貓作為動物界的頭號明星,是怎樣從瀕危物種變成易危物種的?
    2016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調整了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危級(EN)」調整成了「易危級(VU)」,也就是說,大熊貓這一物種已經不是狹義上的瀕危動物了,但是這條新聞一出,很多網上的媒體給搞錯了,他們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探索欲望,於是大張旗鼓地散播大熊貓已經不再是稀有動物了,然後再誇讚一番保護工作的成效。
  • 中國10大瀕危物種,白鰭豚和華南虎上榜,你知道幾個?
    1、大熊貓:大熊貓這一物種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800萬年,同一時期的很多動物都已經滅絕,而大熊貓頑強的存活了下來,但是現如今的大熊貓的數量很少,大熊貓既是我國的國寶,同時也是瀕危物種。2、金絲猴: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以漿果、竹筍、苔蘚為食,亦喜食鳥蛋等肉類,棲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長毛可耐寒。
  • 瀕危物種名單上不再有動物,大熊貓終於脫離了瀕臨滅絕
    我國現在有67個熊貓保護區,保護著1.4萬平方公裡的棲息地。到2004年,大約有1500隻生活在野外。今天這個數字超過2000。雖然大熊貓仍在「脆弱」名單上,但幸運的是,它不再瀕臨滅絕的邊緣。斯特勒海獅(不再瀕危:2013年)斯特勒海獅是一種巨大的野獸,生活在在阿拉斯加西部寒冷多巖石的海岸上,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動物之一。
  • 熊貓繁殖有多難?熊貓交配是難題,母熊貓還會拋棄親生孩子?
    如今的憨厚熊貓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但是它也曾經有過不少的心酸往事,因為數量少,熊貓還一度被列入為瀕危物種。從前人們愛捕獵,許多動物死在了各種槍枝,弓箭之下,熊貓因為身形龐大,很容易成為槍下亡魂,而熊貓賴以生存的天然環境遭受破壞,再加上熊貓的繁殖速度低,導致了熊貓的數量逐年下降。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熊貓教父」的得意弟子魏輔文當選中院院士
    小城南充有一個響噹噹的老人,胡錦矗,88歲,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被譽為我國的「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
  • 明日方舟:羅德島哪些角色的原型是瀕危物種?強如銀灰,也是瀕危
    據說泰拉世界的純種人類幾乎不存在了,所以博士其實是最瀕危的物種,除卻指揮才能之外,本身就非常非常稀有。那麼問題來了,其餘的幹員裡,除開龍啊、駿鷹之類的幻想種,還有什麼現實裡存在的瀕危物種嗎?VU,易危等級,中期內有較高滅絕威脅首先是銀灰,原型為雪豹,這個也可以在其時裝冰原信使中看到,就是圖中放在包裡的小雪豹。
  • 上野動物園除了中國的大熊貓以外,還有哪些瀕危的動物
    在日本人氣最高的動物莫過於中國的大熊貓了,2017年6月熊貓香香的誕生,讓日本人徹底了成了中國的「熊貓粉」,為了看香香一眼,許多日本人徹夜排隊,因為每天都有人數限制,每天2000人,還是抽籤選出來了,日本人為了看熊貓香香也是拼盡了全力,誰讓這個是中國的國寶呢~香香的住所在日本的上野動物園
  • 瀕危的八大稀有動物,國寶熊貓落榜,最後一種只有一隻倖存
    瀕危的八大稀有動物,國寶熊貓落榜,最後一種只有一隻倖存。一種動物一旦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那麼這種動物就已經算是國寶了,但也意味著它們可能很快走向滅絕,中國的大熊貓就是如此。澳洲毛鼻袋熊,總共不超過100隻。
  •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本報北京電(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