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繁育第9頭小象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2月23日電(繆超)記者23日從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獲悉,22日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在亞洲象的救助、繁育及人工養護方面積累下實踐經驗。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僅存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雲南南部邊境地區,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圖為工作人員在為新生小象「九妹」測量身高。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供圖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野象谷的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立於2008年11月,是中國國家林業六大工程(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15個物種拯救工程在雲南省實施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旨在開展亞洲象人工繁育研究,收容救助傷病及其它野象,不斷增加亞洲象種群數量。

目前,母象「平載」與新生小象「九妹」平安健康,這也是母象「平載」生產的第三頭小象。新生小象身高94釐米,體重85公斤,身體各項指標良好,出生40分鐘後,小象就能獨立完成站立,2小時15分鐘後第一次吃到母乳。目前,工作人員正實時監測新生小象各項健康指標。

圖為新生小象「九妹」。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供圖

據悉,母象「平載」於2018年4月初受孕,在693天的孕期中,均由繁育中心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象爸爸」精心照顧。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象爸爸」們絲毫不敢鬆懈,為避免疫情在人與動物之間交叉感染,他們與繁育中心的救助象每天「同吃同住」,全面做好繁育中心的消毒和救助象的養護與檢測,對懷孕中的母象「平載」重點監護,並為新生小象的誕生和養護提前做好做足準備工作。在母象「平載」出現產前行為後,及時幫助「平載」順利產下小象。

圖為新生小象「九妹」。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已先後參與過20多次野生亞洲象的野外營救,現有11頭在進行護理飼養和康復訓練,經過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完)

相關焦點

  • 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喜迎第9頭小象誕生
    新華社昆明2月23日電(記者姚兵)22日上午8時16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這是母象「平載」生產的第三頭小象,也是在該中心出生的第9頭小象。「這頭新生小象身高94釐米,體重85公斤,身體各項指標良好,出生40分鐘後,小象獨立完成站立,2小時15分後第一次吃到母乳。」該中心負責人保明偉說,由於母象「平載」生產經驗豐富,小象出生後就得到了媽媽細心的照顧,母象「平載」和小象狀態良好,目前工作人員正實時監測新生小象各項指標。
  • 原始森林放大象 雲南26名「象爸爸」幫助亞洲象早日回家
    這裡是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每天6到8小時的野化訓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悉心陪伴,「象爸爸」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幫助這裡的救助象能早日回家。
  • 東莞一動物園共繁殖出10頭小象 創下了國內亞洲象繁殖新紀錄
    文/圖 羊城派記者 餘寶珠 通訊員 陳波18日,記者從東莞香市動物園獲悉,該動物園亞洲象「妞妞」前不久成功產下一頭小象,目前小象健康狀況良好,每天都跟隨「象媽媽」出來玩耍,十分頑皮可愛。這是香市動物園的第三代亞洲象了,也是開園以來繁殖的第10胎,並創下了國內亞洲象繁殖新紀錄。
  • 中國最大的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長隆迎來亞洲象第三代寶寶
    (原標題:中國最大的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長隆迎來亞洲象第三代寶寶)
  • 北京市建成中國最大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劉浦泉、王薇)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8日在順義區落成並投入使用。據介紹,這是迄今全國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這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位於潮白河畔,佔地總面積16公頃,建有一座野生動物醫院和各類野生動物籠舍2000多平方米,具有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疫源疫病監測、科研教學、動物保護宣傳教育和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六大功能。    中心的鳥類康復區有兩排乾淨、整齊的綠色鐵絲籠舍,每間籠舍高約4.5米、面積約30多平方米,籠內栽有樹木供鳥類棲息。
  •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2008年10月30日 0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保旭)記者今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年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出臺以及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增強,當地野生亞洲象數量回升到兩百五十頭。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在北京已成功實現人工繁育。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中國內地首次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4月4日電(王華 麥念萍)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4月4日宣布,該園區誕生的一隻白犀牛升級當爹,這是中國內地首次突破性成功繁育白犀牛「子二代」,這隻小白犀牛於當日成功合群。白犀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全世界現僅存有犀牛科4屬5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 人工繁育幼海馬亮相青島「中國藍谷」
    3月3日,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人工繁育的幼海馬在水中暢遊。2015年9月,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市中國藍谷核心區的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突破海馬養殖中的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目前,青島超然已建立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海馬是一種由雄性繁育後代的水生動物,人工繁育難度大。
  • 我國再次成功繁育出兩隻高山兀鷲 人工繁育技術更為成熟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5月17日電 (李江寧)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對外公布2020年最新繁育的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中國人工繁育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目前兩隻雛鳥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這是繼2017年和2019年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育出國內第一隻和第二隻高山兀鷲後,今年再次成功繁育出的第三隻和第四隻高山兀鷲。
  • 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項目啟動
    7月3日,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項目在阿勒泰市巴裡巴蓋鄉舉行了開工儀式。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獲悉,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是由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與卡達國保護生態和鳥類協會共同合作建設的公益性項目,項目佔地面積1500畝,項目為期3年(2014年-2016年),總投資1500萬美元,全部資金由卡達國保護生態與鳥類協會籌集。該中心是以保護生態、人工繁殖隼類資源和科學研究而建立的公益性機構,依法進行自主管理。
  • 繁育大花剪秋羅的地理環境繁育方法和步驟
    株高 50~80cm;全株密被絨毛,葉對生,卵形、長卵形,先端漸尖,全緣;花冠較大,直徑 3~4cm,花瓣似剪刀,頭狀花 3~24 朵聚生枝頂,形成傘房狀,花色深紅或淺紅。花期 6-8 月,果期 7-9 月。是大興安嶺林區諸多野生花卉中最豔麗、最值得關注和開發利用的植物資源之一,具有一定的觀賞和藥用價值。
  • 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該園區內的三頭白鯨在去年12月的13天內,成功升級為新手媽媽,共產下了一雄兩雌的三頭新生小白鯨,目前三頭小白鯨發育得非常良好。  1月18日,中國鯨豚繁育國際研討會在珠海長隆舉行,中外專家實地探訪了珠海長隆鯨豚人工保育的最新成果,珠海長隆人工繁育三頭小白鯨首次公開亮相。  當天的研討會上,三頭白鯨從孕檢確診,到順利生產,再到小白鯨第一次吃上母乳的全過程紀錄片首次披露。
  • 人工繁育場所大排查!河北陸生野生動物繁育物種490餘種,存欄量750...
    長城網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有效實施人工繁育場所封控隔離,河北省林草局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大排查。陸生野生動物。省林草局供圖經排查,河北現有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養殖戶、單位1.2萬餘戶(家),分布在160個縣(市、區),繁育物種490餘種(類),存欄量750多萬隻(頭、條)。主要種(類)有鵪鶉、貉、狐狸、貂、蛇類、山雞、鸚鵡、大雁、鴕鳥、文鳥、孔雀、梅花鹿等。
  • 14頭江豚擬遷至水族公園,專家呼籲注意水池環境的繁育風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簡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發起的「長江江豚拯救聯盟」一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送豚」到兩家水族館是為了繁育江豚。他們希望借鑑兩家水族館養殖其他鯨豚的經驗,攻克人工繁育長江江豚的難題。中科院武漢長江所等機構此前已經研究長江江豚數十年,但至今未完全攻克這一技術。
  • 中國唯一雪豹繁育基地今年首對雙胞胎度過產後危險期
    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9月12日電 (羅雲鵬 孫睿)「今年繁育的首對雪豹雙胞胎已順利度過產後危險期,目前成長狀況平穩」,12日是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雪豹繁育基地雪豹雙胞胎出生後的第90天,該園副園長齊新章說。  雪豹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和旗艦種,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
  • 廣東這個地方13天內新生三頭小白鯨,再創繁育奇蹟
    2018年12月的13天內,三頭白鯨相繼接棒,成功升級為新手媽媽!一雄兩雌的三頭新生小白鯨相繼到來,創造了三喜臨門的奇蹟! 日前,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以及國際鯨豚研究專家等齊聚珠海長隆參加「中國鯨豚繁育國際研討會」,特地探望了三位「鯨」喜寶寶,並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鯨豚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的繁育和保護。
  • 中國現存唯一一對人工繁育成活雙胞胎雪豹與遊客見面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當日消息,中國現存唯一一對人工繁育成活雙胞胎雪豹目前已滿11個月,兩者各項身體指標穩定,身體健康,園區安排它們於「五一」前與遊客見面。 中新社記者 魯丹陽 攝雪豹素有「雪山之王」之稱,目前中國是全球雪豹最大的分布國,涵蓋其60%的棲息地。
  • 西雙版納一頭5噸重大象掉進沼氣池,四五十個人成功營救
    被困的是一頭雌性亞洲象,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林業服務中心監控發現,三天前,它和兩頭同伴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走出,進入相鄰的大渡崗鄉。當地一名上山採茶的村民最先發現了這頭被困母象。28日早上7點左右,該村民先是聽到大象的嘶鳴,繼而看到這頭大象困在沼氣池裡無法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