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農業部長江辦」)下發通知,要求從安徽和湖北相關保護區內挑選14頭長江江豚,運至兩家水族館:廣東珠海長隆投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珠海長隆」)旗下水族館和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
8月3日下午,安徽省農業委員會(簡稱「安徽省農委」)相關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了上述消息。其中6頭長江江豚從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西江的保護區內捕撈、運輸。
該工作人員表示,這不是商業買賣、商業行為,而是遷地保護行動的一部分。相關企業是長江江豚拯救聯盟的成員,與參加江豚保護行動不矛盾。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簡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發起的「長江江豚拯救聯盟」一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送豚」到兩家水族館是為了繁育江豚。他們希望借鑑兩家水族館養殖其他鯨豚的經驗,攻克人工繁育長江江豚的難題。中科院武漢長江所等機構此前已經研究長江江豚數十年,但至今未完全攻克這一技術。他們不希望讓白鱀豚「滅絕」的悲劇重演。
從事江豚保護研究工作30多年的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道平表示,長隆和海昌的水族館的確有飼養鯨豚的條件和經驗,但不同物種有差異。改用水族館來繁育長江江豚,水池環境存在風險。
長期研究江豚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參加過一次評估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是否具備飼養長江江豚條件的會議,他表示,要評估某個機構在海洋哺乳動物飼養繁育方面的綜合能力,要看該機構海洋哺乳動物繁殖後代的存活率有多高,存活時間有多久。但珠海長隆當時未提供書面報告,無法獲得更多的細節。
遷豚方案已評審通過但尚未實施
7月27日,安徽省農委下發文件,向安慶市農委轉發農業部長江辦關於「遷豚」通知。
相關通知要求,從安徽西江江豚保護區遷出6頭長江江豚,由湖北天鵝洲白暨豚保護區遷出8頭長江江豚,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分批運至長隆(廣東)和海昌(上海)。全國水生野生動物江分會協調安排具體方案。
通知稱,《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申請報告》《長江江豚遷地保護捕撈、運輸技術方案》由珠海長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提交,目前已獲得通過。農業部長江辦和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組織了相關評審。
該通知要求長隆(廣東)和海昌(上海)的相關水族館儘快辦理《長江江豚人工繁育許可證》,落實硬體設施,加強技術人員培訓。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長隆投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長隆海洋王國位於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整合了鯨鯊、白鯨、北極熊等珍稀動物。海昌海洋公園控股有限公司官網顯示,該公司已擁有七座海洋主題公園,另有三亞、鄭州兩座海洋公園規劃建設中。
關於何時運豚的問題,安徽省農委前述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要看天氣情況,也要看看豚的情況,目前尚未進行。但已經經過專家論證,是長江辦委託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的。
前述「長江江豚拯救聯盟」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一個政府機構做物種保護的方案不是看媒體、NGO是否喜歡,而是從物種角度,採用專家們經過公開的論證、嚴密的論證才作出決策的方案。
「長隆和海昌在鯨豚類水生生物保育方面做的很好,有很多成功經驗,為什麼不能用到江豚身上?他們有非常好的場地、設備,主動拿錢出來,拿人出來,拿場地出來,幫我們做江豚的繁育和保護,為什麼不給人家機會?」 「希望同時通過這個窗口,給公眾做科普宣傳。像大熊貓一樣。」該工作人員說。
該工作人員稱,目前「運豚」工作還沒正式實施。「江豚還沒進(水族)館,方案還在修改,只是論證會已經開過了,豚捕過來了,暫時還養在保護區裡。」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7月19日,珠海長隆集團和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在成都籤訂了《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種、繁育及科普宣傳項目合作協議》。雙方決定共同合作開展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科研、宣傳工作。
水池環境能否有效繁育出江豚?
據農業部消息,最新一次生態科學考察,估算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雖然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農業部先後在長江幹流及鄱陽湖、洞庭湖建立了8處長江江豚就地自然保護區,在長江故道建立了4處保護區,在人工環境中建立了3個繁育保護群體。目前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群體數量已超過100頭,每年有10頭左右的幼豚出生。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道平表示,即使是中科院水生所對長江江豚有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礎,也有在水池中多次成功繁殖江豚的先例,但不少繁育的幼豚在幾個月後就死亡,僅有一頭存活至成年。因此,改用水族館來繁育長江江豚,仍是水池環境,仍然存在風險。
長期研究江豚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表示,在人工環境下,比如人工投餵等方式繁育江豚,不屬於自然遷地保護,但可能屬於大的「遷地保護」概念。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認為,與「送豚」到水族館進行繁育相比,打擊非法漁業活動、控制航運(對江豚棲息區域船隻航行速度和路線進行一定的限制)和加強一線巡護工作,同樣急迫。
「如果能從目前繁育保護效果較好的自然遷地保護區中野化放歸一定的個體到長江中某些環境恢復得較好的自然水域,以快速補充局部野生種群,也不失為一種新的保護嘗試。」王克雄補充道。
王克雄表示,中科院水生所已成功繁育了兩頭長江江豚:2005年,繁育存活了一頭;2018年繁育了一頭,存活的可能性比較大。該所養殖一小群長江江豚是為了科學研究,不是為了放歸補充其野外種群。
「靠這種補充,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出效果。」他說。
此前,有評論稱,長江已養不活江豚。王克雄表示,從數據來看,整個長江的江豚種群在上世紀90年代,2700多頭;2006年,1800頭;2012年,1045頭;2017年,1012頭。下降的速度在放緩。應該說,長江的大環境在改善。
他說,只要長江裡保證足夠的餌料(魚),棲息地環境比較穩定、安靜,空間比較大一點,江豚野外種群恢復的希望還是比較大的。
「只要目前長江大保護的力度持續下去,長江江豚肯定不會像白鱀豚一樣消失。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們關注白鱀豚時,它只剩了400頭,而且正處於航運和漁業大開發的時候。」王克雄說。
對於公眾在科普等方面的需求,王克雄表示,視頻、照片等多媒體資料以及媒體傳播,都是讓公眾更多了解珍稀物種的渠道。不是所有珍稀的物種,公眾都要近距離去接觸。「如果有條件接觸,當然好,但這受制於該物種的種群數量、瀕危狀況。保護肯定是核心,保證其野外種群數量是保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