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放牧,南方森林裡能放什麼?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野象谷,26個男人給失去家人的亞洲象當起了「象爸爸」。這裡是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每天6到8小時的野化訓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悉心陪伴,「象爸爸」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幫助這裡的救助象能早日回家。
原始森林放大象 他們面臨種種挑戰
9月3日,一條名為「北方人草原放羊,雲南26人原始森林放大象」的視頻走紅網絡。故事的主角是20餘頭野生亞洲象和他們的26名「象爸爸」。 這裡是位於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被救助對象是或走失或被遺棄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
在這裡,平均每兩名「象爸爸」負責護理一頭大象,不僅包括日常飲食起居,還要趕著它們進入原始森林進行康復訓練和覓食。工作人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為了最大程度實現野化訓練的功效,救助大象所進入的原始森林區域與野生亞洲象的遷徙區域基本重合,這就大大增加了「象爸爸」和孩子們的安全風險。
「我們經常能遇到野象遷徙,以家庭為單位的大象種群對外來打擾者並不友好。」這名工作人員講述,曾有一次,他的同事誤將一頭野生小象錯認為自己的「孩子」。「他跑上前拍了拍象屁股,小象一扭頭,發現彼此都不認識。我同事嚇得趕緊往回跑,萬幸的是那隻野生小象並無攻擊性,而是同樣受驚後朝著森林跑去。如果是一隻有攻擊性的亞洲象,後果不堪設想。」除此之外,原始森林裡還有不少毒蛇、毒蟲、野生植物,也對人和生存能力較弱的大象構成挑戰。正因為如此,獲救助大象的監護人只有「象爸爸」,救助中心自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鮮有女性願意嘗試。
撫養受傷、被遺棄亞洲象成長已屬不易,幫助他們重新拾得野外生存能力,則更加困難。但「象爸爸」們從未放棄,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這些森林中的精靈早日真正回家。
網友為這一群敢放亞洲象的「狂野」漢子欽佩:「象爸爸」了不起,保護自然生態就是造福子孫後代。平凡的人在做著偉大的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24小時陪護小象 「比對我兒子還親」
提到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很多人會想起網紅小象「羊妞」在這裡實現從棄嬰到明星的華麗轉身。當年因病被遺棄的雌性小象「羊妞」,因為獲得了「象爸爸」的悉心照料,如今不僅倖存下來,也在為自己重回大自然做著努力。它的「象爸爸」叫陳繼銘,17年與象為舞的經驗,讓他成為了一名護象熟手。
2002年,初中畢業的陳繼銘為求生計到寮國學習飼養大象。他觀察大象採食、了解大象習性,甚至試著去聽懂象語。6年後學成歸來,他找到了一份有這特別意義的工作——新建成的雲南亞洲象救助中心招聘「象爸爸」,2008年7月,他正式成為救助象的一名監護人。
2015年8月,陳繼銘參加了一次野象救助行動,這頭救助象就是「羊妞」。護理「羊妞」的過程,辛苦並快樂。陳繼銘回憶,因為「羊妞」患有新生兒臍帶感染,並伴有心力衰竭症狀,需要24小時陪護。「最開始給它配置了四個『象爸爸』,後來變成了兩個人。期間每人都是24小時一班,當天八點換班後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八點。」
他告訴北青報記者,起初兩年裡,小象需要每一兩個小時就吃一次羊奶,還需要「象爸爸」陪著玩,大半夜也不例外。「為了更好的照顧『羊妞』,值班的人會跟它睡在一起。哪怕是晚上一兩點,它餓了就來拽我的被子,必須馬上吃、馬上玩。」工作時間的不規律加之高強度,使得陳繼銘在最初接手「羊妞」的日子裡,一度瘦了十公斤。
工作帶來的煎熬不僅是身體的,還有內心。陳繼銘說,「羊妞」最需要照顧的時候,自己家的孩子才剛滿周歲。「我照顧『羊妞』生活,給它洗澡、擦屁股,但這些事情我甚至都沒有給兒子做過。對於家人,很是愧疚。」此外,每天與大象打交道,因為少與人交流,寂寞的感覺在所難免。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眼裡,「象爸爸」工作的威脅不僅源於自身的難熬,從人象之間的衝突就已有所顯現。沈慶仲說,它們開心時跟「象爸爸」打鬧,或者生氣時,都會發生意外。畢竟體重那麼大,一把推過去,皮外傷都是小事,一般就是骨折。好在「象爸爸」們都有經驗,比較順著孩子們,意外也只是偶有發生。
陳繼銘回憶17年與象為舞的經歷感慨,保護亞洲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都像我的孩子一樣。雖有不易,但只要亞洲象有需要,他這個當爸爸的願意一直幹下去。
病弱小象逐漸長大 「象爸爸」幫忙雙重斷奶
2015年,新生小象「羊妞」獲救時患有新生兒臍帶感染,並伴有心力衰竭症狀。各種病症加之喝不到母乳引起的嚴重營養不良,導致小象在救助過程中多次出現了休克。當時它的體重只有76公斤,遠低於正常新生小象的100公斤。
救助中心醫生們決定給小象餵羊奶,徵尋羊奶的消息發布後,有好心人贈送了3頭哺乳期母山羊到救助中心,解了燃眉之急。後來羊媽媽已經滿足不了「羊妞」的胃口,每頓至少喝1斤奶粉、每天120斤食物,變成了如今超重的小胖妞。「它今年4歲,同齡象的體重大約在700到800公斤,『羊妞』已經900公斤了。」 陳繼銘說。
如今,「象爸爸」們發愁的是,如何給「羊妞」斷奶。陳繼銘說,之前陪著「羊妞」去原始森林完成野化訓練時,「象爸爸」還得給它拿著大奶瓶,但往後自己生存,「羊妞」一定是喝不到羊奶了,所以必須加大它對草類的食入量。
此外,「象爸爸」還特意安排了由其他成年亞洲象帶領「羊妞」完成心理上的斷奶。陳繼銘說,每次進行野化訓練時,會特意安排不同的成年亞洲象陪伴它,教會它如何辨別食物以及躲避危險。「人類的撫養有限,小象的教育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真正的象群去幫它完成。」
2018年12月27日,救助中心母象「格蘭」產下一頭小象,這也是基地人工繁育的第六頭小象。它們會和「羊妞」一樣,在「象爸爸」的悉心照顧下慢慢長大,通過一系列野外訓練,爭取重新回到大自然。
完全放生野外有難度 為救助象創造新天地
自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先後參與過21次亞洲象野外救助工作,成功救助了22頭不同年齡段的野生亞洲象。目前有12頭救助象仍在該中心接受專業的醫療護理與康復訓練。
陳繼銘說,該中心共有26名「象爸爸」,年齡從70後到90後不等。他們悉心照顧大象,為的是讓孩子們更好的離開。「我們每天帶救助象回到原始森林,那裡才是它們的家。我們希望它們具備野外生存的能力,然後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他們真正回家。」
沈慶仲告訴北青報記者,大象野化完全野化放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暫無成功案例。「目前,科學家對大象從幼年到成年完整的生活習性並非徹底了解,通過人工救助、繁殖的大象,因為缺少母體供給的營養和野生象群世代總結的生活經驗,很難真正在野外生存下來。」
沈慶仲介紹,目前希望通過「象爸爸」的陪伴和訓練,讓救助象特別是幼年象習得野外生存能力。未來能在新圍出來的一片空間內離開「象爸爸」的陪伴,獨自覓食並生存下來。「讓亞洲象真正回歸野生環境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想,但是這還需要科研人員創造條件對象群有更深入的研究,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青報記者 熊穎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企鵝號作者Qnews創作,在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屬平臺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