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大象食堂,讓流浪的亞洲象找到回家的路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近幾年,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及普洱等地,頻頻傳出野象踐踏農田林地,甚至傷人的新聞。僅在今年,便有16頭野象在普洱出沒,還曾在7月造成一名當地人死亡。9月,24頭野生象進入寧洱,為有監測數據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10月,在普洱思茅,一頭小象與母親走散後,跌入村民的咖啡製作池,後來被村民合力救出。

僅看這些新聞,你或許會以為我國雨林中的亞洲象種群數量很多,甚至到了「為害一方」的地步。但實際上,我國的野生亞洲象數量僅有不到300頭。日漸加劇的人象矛盾背後的真相,是亞洲象棲息地的被破壞。由於人類活動的擴大,熱帶雨林的砍伐,亞洲象棲息地一直在被分割、縮小,與人類村莊之間的屏障也被一再打破。食物的短缺、活動空間的狹窄,才使象群一再侵入人類的生活空間。

橡膠林取代了部分雨林 資料圖10月27日,綠色和平與@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聯合製作的紀錄片

《何以為家:大象與我》

大象為何重要? 西雙版納保護區科研所所長郭賢明在紀錄片開頭便解釋,因為它是「熱帶雨林的工程師」:它們在林中穿行的巨大身軀,開闢出象道。被它們採食的竹叢倒下,形成林窗,讓陽光能夠透過樹冠之間的空隙,灑在鬱閉的雨林中這一小塊略微開闊的地方——這為雨林的健康、新陳代謝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以及林中小型動物的活動,創造了條件;大象的腳印形成的小水坑,幫助林間兩棲動物和靠雨水傳播種子的植物生存繁衍;大象的糞便,為種子萌發和土壤微生物生長提供了養分和環境,甚至被昆蟲所利用作為居所。對於豐富區域生物多樣性來說,大象的作用至關重要。

雨林中的一條象道 本文圖除註明外,均為紀錄片截圖1986年,西雙版納省級保護區晉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到24.18萬公頃。但野生象數量,始終在200頭到300頭之間徘徊,有的年份甚至下降到200頭以下。據新華網2019年12月的報導,我國野生亞洲象數量僅有293頭,佔全世界15萬頭亞洲象數量的零頭都不到。

與之對應的是經濟損失。2018年,國際保護生物學會中國委員會秘書長張立教授在一次野生動物保護論壇上提到了一些數據:2010年,經濟損失保險公司估算了大象在西雙版納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是437萬。 2017年達到了3倍,1253萬元,逐步在增加,已平穩達到1000萬元左右。

他說:「每年100多頭象,在西雙版納居然造成這麼嚴峻的問題。」

由此,無論是考慮到人的利益,還是象的利益,棲息地保護都迫在眉睫。

紀錄片中,景洪早谷田村的居民對著鏡頭說,對於大象,「每個村民的心裡都有恨。」

大象會吃光村民的玉米另一個當地村寨曼勒村的村民則算了帳,大象「幾百斤幾百斤地吃」,來一次,村民就會損失四分之三的收入。在水稻種植區域,亞洲象一來,基本就顆粒無收。

現在,當地村民種植作物,都要考慮大象會不會吃這種作物,其重要性甚至超過這種作物的經濟價值。

早谷田村的村長說,2007年,早谷田村被評為了「野象糟蹋示範村」,2017年, 村裡來了兩三頭野象,到了2018年,一年有七八頭野象會進入村莊,2019年,多的時候有二三十頭野象前來。

大象踏過的農田村民還發現,野象的食譜隨著人類種植作物的變化也「拓寬」了。過去當地人以種咖啡為業,後來由於咖啡收購價太低,「不值錢」,改種芒果。於是以前不吃芒果的大象,開始吃起了芒果。它們像人類一樣,吃肉留核,吃得還特別乾淨,讓村民萬分無奈。

攀枝花村寨正好位於一條象道的出口處,那裡種了一片玉米,大象過來,連續吃了三天。

大象這樣熱衷人類的作物,是因為雨林中的食物已經不夠它們吃了。片中說道,一頭大象一天要吃200斤食物,過去的雨林足以支撐。但是1960年代以來,西雙版納開始引進橡膠業,從無到有,目前西雙版納的橡膠種植面積已經超過35萬公頃。可以說,有相當數量的熱帶雨林,成了無法為大象提供食物的橡膠林。

人類活動痕跡增多此外還有普洱茶的影響。2000年後普洱茶價格高漲,也使得版納普洱地區大量開墾茶田。茶田面積從2000年的兩萬公頃左右,迅速上升到7萬公頃。這也是以原始森林的砍伐為代價的。

普洱的茶田版納地區有一個地方叫芭蕉欽,曾經生長有很多野芭蕉,是大象重要的遷徙的路線之一。2010年之前,大象每年都從這兒經過,取食野生的芭蕉。2009年,有三戶人家遷來,將整個芭蕉欽改造成了農田,但是大象還是從這兒通過,沒有芭蕉之後,大象只能吃他們種植的莊稼。

芭蕉欽的情況,就是整個版納普洱地區人象矛盾的縮影。

《何以為家》中提到了另一個農民種植習慣的變化,過去,村民如果有20畝地,他們只種其中5畝,三年一換,其他15畝地是輪歇地。在輪歇地上會長出芭蕉等亞洲象愛吃的食物。但是現在沒有輪歇地,所有20畝地都會種上作物,這也壓縮了亞洲象的空間。

2009年開始,西雙版納的野生動物肇事已經納入了公共責任險。但是據片中勐養管理所的所長文茂才說,補償只能覆蓋到經濟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老百姓想要的是全額賠償。

對於保護者來說,更主動的方法,一是監測大象活動,保護村寨;二是改造大象棲息地,建立食物源基地,誘導它們遠離人類活動場所。

在西雙版納的勐養子保護區有81個村寨,32個村寨有亞洲象活動,涉及村民5700多人。目前,其中六個村寨有了紅外相機預警。文茂才表示,未來的計劃是紅外相機覆蓋所有村寨。現在,沒有被紅外相機覆蓋到的村寨靠的是人工預警。他們建立了很多微信群,由護林員監測大象的位置,一旦發現大象活動,就趕緊發在微信群中,通知村民。

紅外相機監測到的大象此外,他們還會在大象出沒的方向設置標誌牌來提醒。

2017年,版納的兩個村子投資173萬元,建立了建立了1350米的大象圍欄,把整個村子圍起來。文茂說,在此之後,村子附近觀測到了12次大象活動,如果沒有圍欄,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

標示牌更困難的,是對棲息地的修復。2005年,勐養保護區的關坪建立了一個大象食物源基地,種植的物種和當地群眾一樣,比如玉米,甘蔗,芭蕉。不過,很快大家發現,這些植物亞洲象會吃得乾乾淨淨,不會再生長新的作物。大家感覺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食物源基地的建立,不僅僅是建一個食堂那麼簡單。郭賢明說,「對棲息地的修復也是森林的修復。」棲息地要有水源,供大象取水、活動,還要有森林,提供隱蔽場所。

還要有硝塘,供大象獲得鹽分。這是因為野外天然的鹽鹼池在建造灌溉水渠後就自然消失了,大象在野外取食不到鹽分,只能跑到村民家裡去找。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造成相當大的破壞。

攝製組跟隨保護專家進入了蓮花塘的一個棲息地修復地。這個修復地距離村子距離很遠,先要坐車一小時抵達瀾滄江畔,再坐船一小時,下船後,還要再爬山一小時,才能抵達。

蓮花塘是個理想的棲息地這裡的好處是距離人類居住地足夠偏遠,面積也大,足有1000畝,但也為修復帶來了很多困難,比如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只能靠人力肩擔手扛,效率不高,成本很高。

讓人意外的是,儘管在這麼偏僻的林子深處,外來入侵物種腫柄菊已經泛濫成災,而大象並不愛吃這種植物。因此修復的第一步,是要清除腫柄菊,然後再種植粽葉蘆,中華草,構樹這樣大象愛吃的本土植物。

腫柄菊擠佔了本土物種的空間吸取關坪食物源基地的教訓,在種植這些植物後,保護專家們要對修復地科學管理,確保這些植物生長兩三年後再被大象取食,此時它們的根莖已經足夠強壯,在被取食後可以繼續生長,保持可持續性。

等這座「大象食堂」建成,它的口味、環境、服務如何,也要等大象們親自測評了。

人類可以與野象和平共處嗎?《何以為家》中的這個「家」,既指村民的家,也指大象的家。雨林和村寨,大象和人類,現在正處在激烈的矛盾之中。如何讓兩者都能安居樂業,這條通往家的路,還遠遠沒有走完。

相關焦點

  • 給大象建食堂 - 新華社新媒體
    ▲製圖:閻天雷▲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姚兵、張東強)8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給大象建食堂》的報導。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呼籲人們關注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 巴基斯坦35歲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8年前伴侶去世十分孤獨
    網友評論延伸閱讀找到一條路,與亞洲象同行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談起象,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的「象爸」陳繼銘的語氣都柔軟了起來:「它們相當於我的家人。人類和亞洲象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照顧和被照顧。亞洲象曾是人類活動的受害者,也是人類「危險的鄰居」。大家都在想辦法,找到和大象的和諧相處之道。陸地上的巨無霸也是生態系統工程師世界大象日由國際民間組織設立,旨在呼籲人們關注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 原始森林放大象 雲南26名「象爸爸」幫助亞洲象早日回家
    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野象谷,26個男人給失去家人的亞洲象當起了「象爸爸」。這裡是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每天6到8小時的野化訓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悉心陪伴,「象爸爸」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幫助這裡的救助象能早日回家。
  • 大象和海牛竟然有親緣關係?盤點你所不知道的亞洲象
    >古老的家族 亞洲象屬於哺乳動物中的長鼻目,廣義上講,長鼻目的所有成員都可以稱為「大象」,在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數百種形形色色的大象。嵌齒象的體型也和現代的大象接近,但是樣子卻要古怪的多。嵌齒象的四肢較短,顯得身材矮胖,鼻子比現代的大象短很多,除了上頜,其下頜也長著一對長長的門齒,也就是有四根象牙。嵌齒象是大象進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先,它們的足跡曾遍布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是包括亞洲象在內的後世許多大象種類的「進化原型體」。
  • 亞洲象殺人事件|溫柔的大象為什麼會變成狂暴的「殺人象」?
    近日裡,雲南地區出現了24頭野生亞洲象,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亞洲象的野生數量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內甚至不足300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但這則消息對當地的人們來說,卻有許多人都覺得是個「噩耗」。這是為什麼呢?
  • 孟加拉虎單挑亞洲象,大象能將老虎給踩死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大象」。大象是一個統稱,在大象的物種劃分裡,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光是它們的象牙,長度就超過1米,是它們最強有力的防衛武器。 根據動物學家們給出的數據,亞洲象的體長為6米左右,身高最大可達3.6米,體重為3-5噸,雖然大象是草食性動物
  • 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時間:2020-11-27 18:31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 被奴役的亞洲象
    因為運輸船的船舷位置通常高於沙灘,大象只能藉助臨時搭建的木板用鼻子和腦袋使勁往上頂。不過經過馴養的大象能聽懂很多單詞,僅憑馴養它的人在旁邊下達指令就能完成各種動作。湄公河流域的雨季通常在每年的6月到10月份來臨,雨季對被人馴養用來運送木頭的亞洲象來說,不亞於幸福的假期,因為這個時候,它們就再也不會被驅趕著,終日在路滑坡陡的原始森林裡穿梭了。
  • 雲南普洱建亞洲象監測塔緩解人象衝突
    圖為雲南普洱建設的亞洲象監測塔。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昆明1月6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6日從雲南省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來普洱轄區內亞洲象數量增加,活動範圍擴大,為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該市在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建成首個亞洲象監測塔。
  • 為什麼馬戲團中表演的大象都是亞洲象,而不是非洲象?長見識了
    很多朋友想必都觀看過馬戲團的馬戲表演,而這些表演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馬戲團中體型最龐大的大象,大象可以與人配合做出許多奇特而又驚險的動作,和大象相處的馴獸師,似乎完全不害怕這種龐然大物,並且對他管教有加,而我們通常在馬戲團中看到的這種大象都是亞洲象,很少有看到自然界中非洲象這種品種
  • 巴基斯坦唯一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時間:2020-11-27 18:31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巴基斯坦 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了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長多重?
  • 雲南普洱建亞洲象監測塔
    記者1月6日從雲南省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來普洱轄區內亞洲象數量增加,活動範圍擴大,為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該市在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建成首個亞洲象監測塔。該監測塔既可用於觀測亞洲象活動範圍,還可用於緊急避險。
  • 亞洲象流浪記:我想見那自由的山野和清朗的風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象妞,亞洲象,當然你們也可以叫我長鼻子公主,大象妹妹啥的,哈哈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的亞洲象地址:東經98°57′32″—99°26′00″,北緯23°09′12″—23°40′08″ 最高海拔
  • 社區警務|民警接力「讓愛回家」,助流浪青年踏上「回家的路」
    昨日,「讓愛回家」志願者團隊的服員邱先生打電話給東莞市公安局謝崗分局泰園警務室社區民警林寶東,希望林寶東幫助勸說一名流浪人員。據邱先生說,他平時在走訪時,經常看到一名年輕的流浪人員居住在謝崗中學附近的一座人行天橋底下,當志願者靠近時,流浪人員就趕志願者走,根本無法溝通,也問不到任何問題。
  • 亞洲象出沒」
    研究亞洲象的李立立博士說過:「你要注意看的話其實每頭大象跟人真的是一模一樣,有的大象它很大膽,有的大象它很膽小,就各有不同。」當大象遇到困難的時候,它會進到人類的村莊,向人們尋求幫助,所以說大象是很有靈性的動物。
  • 中國最大的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長隆迎來亞洲象第三代寶寶
    當前全世界的亞洲象保護工作在積極進行中,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亞洲象園」中也生活著一個亞洲象家族,他們在動物專家的照顧中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安心繁衍下一代。同時長隆不斷攻克亞洲象繁育的難點,目前迎來了長隆亞洲象第三代的誕生。長隆亞洲象喜迎第三代2020年4月30日,長隆亞洲象莉娜產下了一頭公象,出生時已達88公斤,經過這近一個月的餵養,體重已達108公斤。接著到了5月12日,長隆又一隻亞洲象伊拉順利產下一頭母象,當時這頭「巨嬰象」出生體重已達108公斤。
  • 亞洲象vs非洲象
    亞洲象——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亞洲象別名印度象、大象、亞洲大象,屬於長鼻目、象科。亞洲象有7個亞種,西亞象,印度象,婆羅洲侏儒象,中華象,蘇門答臘象,錫蘭象,馬來象。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小編開頭提到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那小夥們你們知道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哪種動物嗎?悄咪咪的告訴你是「非洲象」哦。雖然他們都是大象,那你們知道他們的區別嗎?小編這裡為大家列舉幾點,下次看到大象可不要叫錯名字了哦~直接上圖,小夥伴們看出區別了嗎。他倆的區別在外表上是最直觀的。
  • 大象的牙齒為什麼越來越短了?我們知道的答案遠沒有現實殘忍
    為了在越發兇險的生存環境下生存,大象開始不長象牙了。象牙基因原本是非洲象群的顯性基因,而隨著大量長有象牙的非洲象遭到捕殺,沒有象牙的大象更容易存活下來,所以象牙基因正在悄悄退化。 就算長了象牙,象牙也變小了。研究發現,從瘋狂的偷獵時期倖存下來的大象會有更小的象牙,公象的小了五分之一,母象的小了三分之一。為了躲避,為了生存,大象都做到了這樣的地步。
  • 知常識 | 大象和海牛竟然有親緣關係?盤點你所不知道的亞洲象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亞洲象共同關注大象的生存與未來古老的家族亞洲象屬於哺乳動物中的嵌齒象的體型也和現代的大象接近,但是樣子卻要古怪的多。嵌齒象的四肢較短,顯得身材矮胖,鼻子比現代的大象短很多,除了上頜,其下頜也長著一對長長的門齒,也就是有四根象牙。嵌齒象是大象進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先,它們的足跡曾遍布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是包括亞洲象在內的後世許多大象種類的「進化原型體」。
  • 綠色和平:為修復人象關係,先「承包」1100畝地
    這邊正吃著,那邊又有兩頭公象從林子裡慢悠悠晃出來,加入了這場「飯局」。這個由成年公象組成的臨時「飯搭子」,在一個多小時後重又消失在密林中。那個時候,我完全不明白大象吃玉米這悠然的景象背後,是怎樣的複雜情況,更不知道這裡其實是第一代「大象食堂」:為了減少大象對村寨周圍農作物的破壞,人們在保護區邊緣專門種植玉米吸引大象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