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大象嗎?
關於大象的知識你是否儲備足夠多?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亞洲象
共同關注大象的生存與未來
古老的家族
亞洲象屬於哺乳動物中的長鼻目,廣義上講,長鼻目的所有成員都可以稱為「大象」,在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數百種形形色色的大象。大象早期的祖先化石大多發現於北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種被稱為初獸,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摩洛哥,這說明,在恐龍滅絕後不久,甚至可能更早,大象家族就和其他動物分開,走上了獨特的進化道路。
雖然同為食草動物,但是大象和牛、羊、馬、豬等絕大部分食草動物的關係都非常遠。說起來,與大象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卻是外貌差異懸殊的海牛和蹄兔。
大象的近親:海牛(上)和蹄兔(下)
初獸只有20釐米高,重約5千克,而在這之後,體型巨大化就成為了大象進化的主流;生活於4600萬年前的努米底亞獸,身高1米,體重300千克;而到了3600萬年前的古乳齒象,身高達到了2.2米,體重2.5噸,這已經和現代的大象很接近了;著名的始祖象其實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體重則只有200千克,所以從時間上看,始祖象並擔不起「始祖」的名號。
始祖象復原圖
大約2300萬年前,嵌齒象出現在了地球上。嵌齒象的體型也和現代的大象接近,但是樣子卻要古怪的多。嵌齒象的四肢較短,顯得身材矮胖,鼻子比現代的大象短很多,除了上頜,其下頜也長著一對長長的門齒,也就是有四根象牙。嵌齒象是大象進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先,它們的足跡曾遍布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是包括亞洲象在內的後世許多大象種類的「進化原型體」。
嵌齒象(圖片來源/www.upi.com/Science_News)
大象的進化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來自於同一祖先的類群,雖然經過了長期獨立的進化,最後卻又變成了差不多的樣子,這種現象被稱為「平行進化」。雖然四根象牙一度是大象的主流形態,但後來許多大象類群的下門齒都退化消失了,而象鼻則進化得更長、更靈活,最終變成了如今我們熟知的大象的樣子。
劫後餘生
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文明誕生的前夕,地球上仍然生活著約10種大象,分布在非洲、歐洲、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但是如今只有亞洲象、非洲象(又稱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3種大象存活了下來。
氣候變化可能是造成長鼻目衰落的原因之一。在數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地球經歷了數個冰期和間冰期的迴旋,例如大約3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地球平均氣溫要比今天低5~10℃,中高緯度地區可能低20℃,而在1.5萬年前氣候又急速回暖,導致冰川大量融化衝淡海水,擾亂了洋流,導致全球氣候紊亂。
劇烈的環境變化對植物的生長是很不利的,進而影響了大象等大型動物的食物來源。在中國華南地區,亞洲象和東方劍齒象共存了數百萬年。劍齒象屬於較為原始的象類,它們的臼齒就不耐磨損,因此主要以樹葉為食。在更新世末期,東方劍齒象最終滅絕了,而亞洲象存活了下來,可能就是因為亞洲象依靠發達的臼齒,在氣候變化時能適應多種多樣的植物作為食物,比食性單一的東方劍齒象更有優勢。
劍齒象復原模型(圖片來源/Wiki)
此外,古人類對大象的獵殺也不容忽視。早至12萬年前,古人類就能夠利用工具獵殺古菱齒象這樣的龐大獵物,而到了1萬年前,大量的遺蹟表明當時人類獵殺大象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2020年5月,60多具哥倫比亞猛獁象遺骸在墨西哥中部被集中發現,科學家們同時還發現了人工建造的陷阱和切割猛獁象肉的工具,這裡可能正是古人類獵殺猛獁象的屠宰場。除了食用象肉之外,古人類還利用象皮、象骨、象牙來建造房屋和製造工具。
不過,對於史前動物的滅絕原因,我們往往只能猜測,或許永遠都無從知曉真正的原因。在亞洲和非洲,人類同樣能夠獵殺大象,但卻只有亞洲象和2種非洲象倖存了下來。也許是熱帶的氣候相對穩定,使亞洲象和非洲象一直保持著較大的數量,不至於被古人類獵殺殆盡;亦或是亞洲和非洲大象與古人類長期一同演化,大象們學會了躲避人類的辦法。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大象集體意識強,性格溫順
不過在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環境中
它們已經變得傷痕累累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
各類組織都發起呼籲:禁止盜獵
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
拒絕象牙等相關交易
保護大象,保護它們的生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