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為修復人象關係,先「承包」1100畝地

2020-11-29 綠色和平

【寫在前面】

10月27-29日,綠色和平在Bilibili獨家上線了三集系列短片《何以為家》,跟大家分享了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僅存約300頭的亞洲象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工作,歡迎大家前去觀看!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的森林與海洋項目經理。在綠色和平工作的12年中,她參與過中國天然林保護、大宗木材的國際貿易調研、遠洋漁業過度捕撈調研等多個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項目工作。

目前,她正在負責綠色和平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開展的亞洲象棲息地修復項目,下面的文字,就是她在這個項目期間的有感而發。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5年第一次在野外見到亞洲象的情景。

在縱貫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的高速路旁,我正把手掌攤開放到路邊一枚碩大的亞洲象腳印中,興奮而驚訝地體會著我和這龐然大物的體量差距,一陣「喇叭聲」劃破天際。我還以為是大貨車快速通過的聲音,但師兄卻催著我趕去聲音傳來的方向:一片緊挨著森林的玉米地。

在我們眼前,一個灰色的身影正在玉米地中間悠閒地晃動。原來是一頭壯年公象正在大快朵頤,不費吹灰之力就把玉米稈折斷,再用長鼻子靈巧地塞進嘴裡。這邊正吃著,那邊又有兩頭公象從林子裡慢悠悠晃出來,加入了這場「飯局」。這個由成年公象組成的臨時「飯搭子」,在一個多小時後重又消失在密林中。

那個時候,我完全不明白大象吃玉米這悠然的景象背後,是怎樣的複雜情況,更不知道這裡其實是第一代「大象食堂」:為了減少大象對村寨周圍農作物的破壞,人們在保護區邊緣專門種植玉米吸引大象取食。

十幾年後我與我的同事們以及保護區管護局的專家又來到這裡,這一次,玉米地不見了。這是因為保護區工作者們意識到,一味種植玉米吸引亞洲象,不但不能讓它們遠離村寨,反而會增加它們對農作物的依賴。

真正需要做的,是對作為亞洲象棲息地的天然林進行修復和科學管理,綠色和平支持保護區,參與了離這片曾經的玉米地不遠處的一塊項目地。雖然只是對森林的一點點修復,但聚沙成塔,棲息地修復才是最終解開人象關係困局的鑰匙

01遭遇亞洲象有多危險?

「在野外遭遇亞洲象該怎麼辦」,這是十幾年前我初到西雙版納開始亞洲象野外研究工作時,面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象是溫順而緩慢的動物,甚至行動起來有點笨拙。實際上,這些大傢伙行動迅速敏捷,具備高度發達的智慧、很強的學習能力、以及豐富的情感和強烈的家族意識,這些特點都使得在野外遭遇亞洲象成為一件危險的事:一旦發現有人忽然出現在它們的警戒範圍內,亞洲象會迅速進入自衛狀態:象群收縮成圈把小象保護在中間,年輕力壯的「警衛象」以威脅姿態恐嚇、驅趕繼而攻擊「入侵者」。如果遇到脾氣暴躁的獨行俠公象,它很可能會直接進入攻擊狀態。被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二十多公裡的幾噸重的大傢伙攻擊,絕對不是鬧著玩兒的事情。

感受到危險的母象緊貼小象,耳朵向兩側展開,擺出警戒姿態。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於是,「在林子裡要保持安靜,注意大象採食或者踩斷樹枝的聲音」、「不要試圖爬樹逃生」——大象把樹撞斷或者拔起來可能跟你玩筷子差不多、「被大象追的時候不要跑直線,要拐幾個彎變向跑」……這些來自一線的「經驗之談」成了亞洲象野外科研與監測工作的「保命原則」。

但是,如果說遭遇亞洲象的危險來自於大象作為野生動物的行為特點,那麼人象之間必要的安全距離不斷縮減甚至消失,則毫無疑問大大增加了危險發生的頻率。

02縮減的安全空間,增多的人象衝突

在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地,幾乎在每年的都一定會發生亞洲象踩踏農田、或破壞房屋、或者導致村民受傷甚至死亡等各類事件,也即「人象衝突」事件。

因此,前面提到的那些防範技巧,也成為了越來越多雲南當地老鄉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保命原則」。[1][2][3]

造成人象衝突越來越頻繁和激烈的原因在於,過去幾十年間,隨著森林的逐漸減少和破碎化,人和象的活動區域有了越來越多的交叉,在田間地頭、村裡、院裡甚至城鎮街道上,當地人與野象「狹路相逢」的機率越來越高。

在亞洲象的森林棲息地被橡膠林、茶田、農田、村鎮、各種大型基礎設施日益分割或包圍的情況下,相比於十幾年前,大象的分布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尋找食物和水資源更豐富的棲息地,它們不斷在以前未曾涉足的區域開疆拓土,一些以前從未有過大象出沒的區域開始有大象頻繁出現或定居。

1975,1990,2005,2014年亞洲象分布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紅線包圍區域為亞洲象分布區)[4]

亞洲象對人類空間的「侵擾」,本質上是為了生存:進入農田採食農作物、闖入民居尋找食鹽、日常活動中踩踏橡膠苗、茶地甚至闖入村鎮,對大象來說,其實都是再正常不過的覓食、尋找水源和鹽分,以及日常活動的空間和路徑。只是,因為失去了大片完整且生機勃勃的叢林,又增添了各種人為阻礙的增加,它們迫不得已走出森林滿足這些需求。而且,玉米、水稻、甘蔗等好吃且容易獲得的食物資源,也會自然而然對大象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走出森林覓食雖然可以帶來新的食物,但也伴隨著各種危險,比如亞洲象在經過村寨、公路、工廠、橡膠林、茶園等人工設施的時候,觸電、廢水池、高速公路、農藥等都是它們在森林中不會遇到的威脅。這種來自「人類叢林」中的危險,每年都會造成亞洲象的意外喪生,但這些大傢伙們仍舊狼狽地努力生存著。在破碎的森林與生存需求面前,它們不得不去面對與人類更多的「遭遇戰」。

03人與象的「愛恨情仇」

雖然這幾年人象衝突頻發,但在更漫長的歷史時間軸上,在西雙版納和普洱,大象與當地傣族的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關:流經當地的瀾滄江,在傣語中的含義是「百萬大象之河」;在歷史傳說和佛教故事中,大象是傣家人的守護神,是象徵五穀豐登的神獸;它們還出現在傣族的建築上、織布上、樂器上、舞蹈中、武術中……

千百年來,大象得到人們深深的尊敬和崇拜。[5][6]在臨滄,當地佤族自古就有敬象的習俗,他們認為「大地是大象的心臟,河流是大象的血液」,還有著名為「貢象節」的獨特傳統節日。[7]

但是,時光流轉到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近幾十年,當地人對大象的感情日趨複雜。當因為象遭受人身威脅和財產損失時,老鄉們難免要對於「闖禍」的大象發出既憤怒又無奈的抱怨;但當大象因受傷或被遺棄而需要救助的時候,源自內心的善良和文化印記中對象的崇敬,老鄉們仍然會義無反顧地提供救助和照顧,幫助亞洲象脫離險境,甚至延續生命。

2015年,普洱,一頭被遺棄的生病的幼象被村民發現。老鄉們從家裡拿來乾淨的被褥為它保暖。小象最終得到救助活了下來。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04修復森林,為人象關係「脫困」

這次,我們為亞洲象拍攝的系列短片取名為《何以為家》,但我們心中其實一直都有這個問題的答案:修復森林,才能讓大象回家。

如果說當年的玉米地是第一代「大象食堂」,那麼目前的「亞洲象棲息地修復與科學管理」工作,可以說是歷經十餘年的嘗試和糾錯形成的升級版的「大象食堂」,也是更能從根本上解決亞洲象棲息地減少和破碎問題的解決方案。

升級版的「大象食堂」,主要通過清理外來入侵物種、恢復原生植被,選擇亞洲象在其自然生境中喜食的本土野生物種,對退化的土地進行植被再造,並結合其他森林管理的方式來逐步修復森林。

綠色和平從2019年開始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合作,支持和參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位於勐養片區1100畝項目地的修復工作。這項工作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資金、知識和管理的多方面支持,從1100畝開始,我們希望在未來,破碎的亞洲象棲息地能重新連接起來,人類和大象也能再次和諧共處、生活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此項目已在雲南取得臨時活動備案)

參考資料:

[1] 西雙版納8天內連發4起野象傷人事件 已致3人死亡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9/05-03/8826623.shtml

[2] 雲南勐海縣出現野生象群 還跑到村民家中

http://www.bjnews.com.cn/feature/2020/03/17/705279.html

[3] 17頭野象集體「造訪」 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加強監測預警

https://m.yunnan.cn/system/2020/05/23/030682382.shtml

[4] Liu,P., Wen, H., Harich, F.K. et al. Conflict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cash forest encroachment in Asian elephant distributions. Sci Rep 7, 6404(2017).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7-06751-6

[5] http://www.cas.cn/kxcb/kpwz/201008/t20100825_2932576.shtml

[6] https://www.sohu.com/a/208983525_99908389

[7] 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5-04-29/1729305365.shtml

相關焦點

  • 與綠色和平一起,修復已破碎的自然
    綠色和平一直以來致力於森林與海洋保護的工作,也就是生態系統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過去幾十年中,由於西雙版納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的變化,亞洲象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和碎片化。從2019年11月開始,綠色和平與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合作,共同支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在實地開展亞洲象棲息地修復項目。我們希望通過對森林的修復,讓亞洲象回到它應有的生存環境中,減少人與象之間的衝突。
  • 「綠色和平」在北京發出警告
    綠色和平中國森林項目副主任劉兵憂心忡忡地指出:「動植物王國」雲南,正面臨著悄悄來臨的一場危機——APP 正在那裡推行一項巨大的林漿紙基地規劃。  「我們一直沒有停止和印尼金光集團溝通,但是很遺憾,圈地和毀林的行為仍然在繼續」。
  • 建一座大象食堂,讓流浪的亞洲象找到回家的路
    近幾年,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及普洱等地,頻頻傳出野象踐踏農田林地,甚至傷人的新聞。僅在今年,便有16頭野象在普洱出沒,還曾在7月造成一名當地人死亡。9月,24頭野生象進入寧洱,為有監測數據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10月,在普洱思茅,一頭小象與母親走散後,跌入村民的咖啡製作池,後來被村民合力救出。
  • 濟南一村民承包60畝地養螞蚱
    今年50歲的陳善亮是濟南章丘人,他以前在濰坊諸城做過一段時間餐飲,兩年前聽朋友建議回老家承包了60多畝地專心養起了螞蚱。 據了解,陳善亮承包的60多畝地裡,有13畝用來搭建了養殖螞蚱的大棚,共35個,其餘50多畝地全用來種植玉米草。
  • 世界環境日 | 亞洲象和它的朋友們
    聯合國為今年的環境日設定了「自然為本」的主題,呼籲全球各國聚焦生物多樣性,「關愛自然,刻不容緩」。當我們聚焦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很難繞開雲南省這個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它有著中國僅存不多的未受侵擾原始森林景觀(IFL),各類群物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的50%。
  • 廣東擬營建熱帶季雨林4590畝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近年來,廣東省全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實施綠美南粵行動計劃,通過實施區域生態修復,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為58.61%,森林蓄積量達到5.79億立方米。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南粵樣板,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
  • 2021年承包多少畝土地算「種植大戶」?國家會補貼多少錢?
    我們知道在農業補貼這一塊,國家是對種植大戶有所傾斜的,那麼,2021年農村承包多少畝土地才算得上是「種植大戶」?國家會補貼多少錢呢?下面我們來一一為大家整理。 承包多少畝土地才有補貼 目前承包農村土地沒有補助,但可以享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收益。
  • 廣西紅樹林保護修復發展紀實:築牢海岸"綠色長城"
    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唐筱潔介紹,包括金海灣景區的沿海紅樹林以及淺海區域、入海河道馮家江和上遊鯉魚地水庫及其岸邊區域,都納入了國家溼地公園範圍,總面積2009.8公頃。自2011年國家林業局批准試點以來,溼地公園實施紅樹林生態恢復、修復工程380畝,新種植紅樹林36畝,正在按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的要求加緊建設。防城港人格外珍愛紅樹林。
  • 【另一面】綠色和平:從非暴力到反文明
    陷入環保激進主義的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將人類完全當做地球之癌症,他們推崇赫伯·哈默的一句話:「在生態系統的所有組成部分中,只有人類是完全可有可無的。」這些人也反技術,所有大機器都被認為是天然有害的,技術只能為完全無用的東西背書。綠色和平組織也反貿易,不止是自由貿易,而是所有貿易。
  • 一篇新聞稿惹怒綠色和平組織
    6月12日,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組織發表聲明,對電影《天狗》劇組「毫無根據的宣傳行為」表示失望和憤怒,為捍衛自身的公信度,綠色和平組織近日將派人赴《天狗》外景地之一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調查該劇組是否存在毀林行為,並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
  • 綠色推動者:綠色和平
    被推薦人基本信息註冊情況:商業註冊機構使命(不超過200字):綠色和平是一個全球性環保組織,致力於以實際行動推進積極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被推薦人/機構發展簡歷(500字以內):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成立於1971 年,目前在世界4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部,擁有超過300萬名支持者。1997 年,綠色和平來到中國,在香港成立分部,後在北京設有項目聯絡處。
  • 綠色和平組織指出:服裝綠色消費需真正實踐拜物主義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去年年底曾指出,快時尚是導致浪費、汙染和溫室氣體的來源之一,而以當前的條件,即便是回收利用也難以抵消其負面影響。目前,時尚行業試圖藉助科技實現服裝由舊到新的循環利用。但綠色和平新近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這一解決方案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很長的距離,消費者真正實踐所謂的「拜物主義」才是當務之急。
  • 萬畝農業示範區「真假」合同背後的疑雲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1998年起,時為莊河市國有黑山鹽場黨委書記兼廠長的李庚久將買下的兩萬畝鹽池對外承包給4家種糧戶用於改造糧田,2002年起,鹽池陸續被改造為鹽地水稻田。  孫世昌對此次造地仍有印象。他回憶,造地主要由李庚久組織操辦,自己曾派一輛拖拉機支援。2003年底,孫世昌與李庚久籤訂了承包合同,承包了其中的4000畝地。
  • 西豐縣誓為4.2萬畝土地織就綠色新裝
    【國土綠化在行動】 自加壓力 超額造林綠化2.7萬畝 西豐縣誓為4.2萬畝土地 織就綠色新裝
  •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前世今生
    從此,籌款和媒體造勢,成為綠色和平組織的兩大看家本領。由於第一次活動的巨大成功,綠色和平後來把他們的第一次抗議活動命名為「起點」。1972年,「不要製造海嘯委員會」索性改名「綠色和平基金會」。1971年9月15日也被定為綠色和平組織的誕生日,其總部雖幾經搬遷,但大多數時候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楓樹嶺市四號街上。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態修復——  廠房變綠廊 包袱成財富  「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轉基因棉田裡的新麻煩:棉鈴蟲走了盲蝽象上位
    但吳孔明等人當時也謹慎地指出,轉基因Bt棉雖然帶來了一種控制病蟲害的新思路和新工具,但目前還不清楚其對生態和經濟的長期廣泛影響。  盲蝽象上位  在這項漫長的跟蹤研究裡,也包含著一項對棉田次生害蟲的監測。
  • 綠色和平:在鮮有人知曉的另一個大理,尋找原始森林的天然豐碑
    綠色和平不僅是全球首個提出「未受侵擾的原始森林景觀」(IFLs)概念及基礎資料庫的機構,也把 IFLs 的評估方法運用在了世界各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脆弱的地區。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最新統計,雲南保存著中國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其面積位居全國第二,共有190.25萬公頃,佔到雲南省森林面積的9.96%。相當於9萬個國家體育館 (鳥巢) 的面積。
  • 「聚焦水-能關係,探索突破關鍵」 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成功...
    2020年12月23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起,主題為「聚焦水-能關係,探索突破關鍵」沙龍活動,在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順利舉行。  研討會上,綠色和平正式發布了由綠色和平與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撰寫的《黃河流域電力部門虛擬水轉移和2030年電源結構優化研究》報告。該報告運用虛擬水工具,從三個方面聚焦分析了黃河流域內八個主要省份的「水-能」關係,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此期待政策制定者和產業主要參與者能建立更加全面、客觀的「水-能源-氣候」三維統籌概念體系。
  • 樂清灣千餘畝海瓜子和蛤蜊苗出現死亡
    1100畝貝類幾乎全部受損  昨天上午,在蒲岐下堡村灘涂養殖場,幾名養殖戶向記者講訴了自己的慘重損失。  養殖戶洪球平的損失最為慘重。他承包260畝灘涂辦起養殖場後,養了十幾年的海瓜子苗、9年的蛤蜊苗。今年,他借來80萬元購買海瓜子苗種和蛤蜊苗種,投放到灘涂內。「80萬元絕大部分是社會上借來的高利貸。」洪球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