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野令」下濟南螞蚱養殖戶「慌了神」,能不能吃盼有說法
然而,今年2月全國「禁野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集體「慌了神」,今後還能不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仍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如今,大棚內新一茬的螞蚱即將出棚,數千萬隻螞蚱正面臨「賣不了、放不得」的窘境。50歲的村民陳善亮背著一大袋子草料鑽進一處棚內,即驚起成千上萬隻深褐色螞蚱撲翅飛躥,壯觀場景如同電影《極度驚蝗》上演。陳善亮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螞蚱養殖大戶,他一共建了35個大棚,佔地13畝,總投資30多萬元。談起螞蚱養殖,陳善亮如數家珍。「北方人一般一年養三到四茬,一茬養殖時間在40天左右,一粒淺黃色的卵就會長成一隻五六釐米長的螞蚱。」
-
「禁野令」出臺後 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
郝學娟 攝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養殖戶渴盼出禁食昆蟲名單中新網濟南5月12日電 (郝學娟)山東省濟南市多個村莊的農戶把養螞蚱當成「致富經」,通過養螞蚱脫貧致富。然而,自今年2月全國「禁野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陷入兩難境地,今後是否還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仍沒有明確說法。
-
濟南臨沂等地養殖戶盼禁食細則快出臺
記者前往濟南章丘、臨沂蒙陰等地進行了調查。小蟲子帶來百萬大產業 提前在樹幹離地十幾釐米的地方纏幾圈膠帶,等到夜幕降臨,金蟬破土而出爬到膠帶處時就爬不上去了。村民們一手拿小桶,一手拿手電筒,彎腰一撿一拾,金蟬就進了小桶裡,也意味著至少有一塊錢被裝進了腰包。這是近日記者在濟南市辛豐村採訪時看到的畫面。
-
「知了猴」「螞蚱」都不在禁食名單內!
記者也在3月份採訪了山東省內的一些特色養殖村,如濟南的「金蟬村」,濰坊臨朐「螞蚱村」。禁食令,兩地的村民都十分不安。早前報導↓禁食令下,年入500萬的濟南「金蟬村」何去何從?禁食令下的養殖業丨一個螞蚱棚頂二十畝花生地!
-
棗莊山亭小螞蚱讓村民摘了貧困帽
齊魯網8月30日訊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熱衷,以草為食的螞蚱因其肉質鮮美、口感獨特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一道美食。在棗莊市山亭區就有這樣一個家庭農場因養殖螞蚱而出名,並且靠著小小的螞蚱,帶動周邊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現在基本上周邊貧困戶的年收入都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
山東1位農民養螞蚱年賣20多噸,看他把螞蚱弄成了啥美食
致富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有農民靠養螞蚱發了財,你相信嗎?不信我往下看。圖片上這個農民叫馬德景,今年40歲,家住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寨裡河鎮馬家河水村,2012年開始養殖螞蚱,到今年他的螞蚱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自己養殖,還收購附近村民養殖的螞蚱,算下來能賣20多噸螞蚱,他說:螞蚱食品近年來很火,自己通過加工把螞蚱變成了大眾化的美食,加工的螞蚱醬一年能賣10萬瓶,收入在三五十萬元。
-
黃驊一村莊大棚裡養螞蚱還「玩」起直播
日前,在黃驊市齊家務鎮西北村的螞蚱大棚養殖基地旁,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賣貨吸引了網友觀看。僅僅依靠4天的直播,就讓西北村賣出了5000斤螞蚱,收益4.5萬元。走進西北村螞蚱大棚養殖基地,記者看到96個大棚在地裡整齊排開,十分壯觀。
-
日媒:野生動物禁令困擾中國螞蚱養殖戶
來源:環球網日本《東方新報》5月22日文章,原題為「野生動物禁令困擾螞蚱養殖戶」。今年2月下旬,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禁止食用和非法販賣野生動物。4月,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其中除了豬、牛、羊等傳統禽畜外,其他一律被列為野生動物。
-
「禁野令」下螞蚱能吃嗎?專家:害蟲能否食用需等官方出細則
5月6日,據濟南媒體新時報報導,在濟南章丘多個村莊,不少農戶把養螞蚱當成一門「致富經」, 然而今年2月野生動物「禁食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集體「慌了神」,今後還能不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如今,大棚內新一茬的螞蚱即將出棚,數千萬隻螞蚱正面臨「賣不了、放不得」的窘境。
-
山東省確定13種在養禁食陸生野生動物,濰坊市為主要集中區域
王錦蛇養殖戶 準備將蛇轉型做藥用今年55歲的顧學玲在青州市益都街道小營村有著15畝地的養蛇場,是遠近聞名的「蛇大王」。由於養殖的王錦蛇被列為13種禁食野生動物之一,顧學玲最近的心情十分複雜。「王錦蛇養了以後不愁賣,很多南方的大飯店就會前來訂購,價格能達到100多元一斤。」顧學玲說。原本信心滿滿的顧學玲,面臨著如何繼續將養蛇事業做下去的困惑。堅持下去,利潤將大大壓縮;不繼續做,多年的辛苦經營都白費了。如今,顧學玲打算將王錦蛇轉型做藥用,雖然利潤低了點,但是好在能勉強維持。
-
農民依靠養殖螞蚱發家致富,秘訣在哪裡
華佗鎮道東行政村顏大莊自然村57歲的顏士廷依靠養殖脫貧致富故事,當地村民們十分羨慕他,紛紛向他學習致富經驗。他究竟有什麼賺錢的門道呢?多年來,顏士廷一直患有關節炎,不能幹重活,導致家庭收入減少。2017年,顏檢查出雙腎萎縮,每月醫藥費開支1000多元,高昂的醫藥費讓顏大哥背上了沉重的生活壓力。
-
農民創業螞蚱養殖,建養殖基地年收入達200萬+
來自阜陽市潁州區九龍鎮的農民周振峰,靠養殖螞蚱走上了致富路。他的螞蚱養殖基地位於九龍鎮西劉村,佔地約50畝,共有60個養殖大棚。棚內的地上密密麻麻落滿了螞蚱,讓人不敢落腳。見有人靠近,螞蚱立即「驚慌失措」地蹦到大棚的另一頭。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然而,在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委大翁屯,有返鄉青年不但敢吃螞蚱,而且還敢養螞蚱,把螞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了7戶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6月24日,記者前往該村採訪,一探究竟。走進村裡,只見或房前屋後或半嶺中都搭建有養殖大棚。
-
不種莊稼養螞蚱葉縣一對夫婦致富不走尋常路
網絡配圖蝗蟲在當地被稱作螞蚱,是植食性昆蟲。由於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葉子為食,螞蚱成了農作物的天敵,被作為害蟲進行滅殺。然而,螞蚱含有豐富的甲殼素,有暖胃健脾等功效,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每年都有人專門收購螞蚱。「既然有人收,我們為什麼不能養點呢?」陳亞克回憶道。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先試養。去年,二人外出學習後,投資兩萬多元,建設5個大棚,養殖品種為「東亞飛蝗」的螞蚱。他們又種植了3畝墨西哥品種玉米,專門作為螞蚱的餵養飼草。
-
【妙筆生花】螞蚱 - 妙筆生花 - 濟南教育 濟南學校 濟南考試 舜網...
螞蚱是一種自由的象徵。 紋理的搭配,身體的組裝,一切都很舒適。 蟈蟈太大而顯笨重,而蟋蟀太小,還很羞怯。 然而,螞蚱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們遺忘了它的美,正所謂:生活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
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
歡迎大家閱覽《農大知事》欄目,本欄目會為廣大讀者朋友持續不斷地提供「三農」相關常識,歡迎關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說到螞蚱想必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啥,它另外的一個稱呼叫做蝗蟲,是農業種植中的一大害蟲,是莊稼的天敵,也是農民朋友比較痛恨的昆蟲之一。但是近些年來,螞蚱還成為了人們飯桌上的美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能吃到螞蚱製作的食品。因此來說,螞蚱是人們都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昆蟲類。
-
濟南一女子養了三億多條蚯蚓,靠賣蚯蚓在縣城買了兩套房!
在濟南平陰縣安城鎮,53歲的靳秀紅養蚯蚓已經六年了。「我害怕蛇、老鼠,也害怕蚯蚓,可現在一點也不怕蚯蚓了,因為它們現在是我的經濟來源」,靳秀紅告訴記者,「我目前養著一百多畝地的蚯蚓,一畝產量約三千斤,一斤約1200條,一百多畝差不多有三億多條蚯蚓。」
-
|灤州市|東亞飛蝗|蔡作珍|特種養殖|古馬鎮|螞蚱
走進古馬鎮店坨村特種養殖大棚,村民蔡作珍正在精心的為引進的螞蚱撒放飼料。蔡作珍引進的螞蚱品種是東亞飛蝗,這是一種新興的特種養殖品種,他今年承包了周邊8畝土地種植玉米作為飼料發展螞蚱養殖,每年可以有四茬螞蚱投放市場。
-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鹽山「螞蚱王」賈兆龍、趙傑夫婦養殖的螞蚱出現了銷售難問題。5月5日,微信公眾號「用相機說話」發布這一信息後,一經銷商看到報導後,立即與賈兆龍取得聯繫,並達成購銷協議。
-
夫妻養螞蚱 刷爆朋友圈
夏季,張樹春在養殖大棚內給螞蚱們餵草。(張樹春供圖)近日,一則題為《牛鬼!全州這對夫婦在家鄉養這種東西!》的文章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該文章主要講述了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的張樹春、支小妹夫婦從北方引進螞蚱養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