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莊稼養螞蚱葉縣一對夫婦致富不走尋常路

2021-01-08 城鄉報導

本報訊 (記者楊沛潔 通訊員王俊鵬)8月25日上午,在葉縣任店鎮輝嶺營西村陳亞克夫婦建設的5個大棚裡,拇指粗的蝗蟲四處蹦躂、漫天飛舞。「這可不是鬧了蝗災,這是俺發現的致富產業。」陳亞克說。

望著四處亂飛的蝗蟲,陳亞克的妻子孫娟娟也高興地說:「今年俺已經賣了兩茬了,第三茬馬上要出籠了,3茬下來就能賣1萬多塊。」

網絡配圖

蝗蟲在當地被稱作螞蚱,是植食性昆蟲。由於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葉子為食,螞蚱成了農作物的天敵,被作為害蟲進行滅殺。然而,螞蚱含有豐富的甲殼素,有暖胃健脾等功效,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每年都有人專門收購螞蚱。

「既然有人收,我們為什麼不能養點呢?」陳亞克回憶道。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先試養。去年,二人外出學習後,投資兩萬多元,建設5個大棚,養殖品種為「東亞飛蝗」的螞蚱。他們又種植了3畝墨西哥品種玉米,專門作為螞蚱的餵養飼草。

據陳亞克介紹,養殖螞蚱最主要是控制好大棚內的溫度和溼度。螞蚱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從孵化到成熟一般需要50天,1年可以養4茬,每個大棚產量在50多公斤,每個棚收益達3000元。「去年,我們就掙了1.5萬元。」他說。

如今,小螞蚱不僅成了夫婦倆的致富利器,也促使周邊5戶農戶增收致富。夫婦倆表示,如果有鄉親想養殖螞蚱,他們願意無償提供技術。來自:平頂山日報

相關焦點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在農耕時代,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以至於人們談蝗色變。然而,在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委大翁屯,有返鄉青年不但敢吃螞蚱,而且還敢養螞蚱,把螞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了7戶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6月24日,記者前往該村採訪,一探究竟。
  • 黃驊一村莊大棚裡養螞蚱還「玩」起直播
    日前,在黃驊市齊家務鎮西北村的螞蚱大棚養殖基地旁,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賣貨吸引了網友觀看。僅僅依靠4天的直播,就讓西北村賣出了5000斤螞蚱,收益4.5萬元。走進西北村螞蚱大棚養殖基地,記者看到96個大棚在地裡整齊排開,十分壯觀。
  • 山東1位農民養螞蚱年賣20多噸,看他把螞蚱弄成了啥美食
    致富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有農民靠養螞蚱發了財,你相信嗎?不信我往下看。他說:自己是一名軍人,2011年退伍後選擇了自主擇業,當時至於幹什麼,其實心裡沒底,在一次和朋友聚會中品嘗到飯店做的「油炸螞蚱」,感覺口味不錯,朋友也說這螞蚱做的菜這幾年很流行,賣得也很火,在日照市幾個縣區的農村都有專門養殖螞蚱的農戶,據說收入都恨不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退伍後,正在苦於擇業的馬德景感到養螞蚱是個「稀罕事」,就決定養殖螞蚱。
  • 夫妻養螞蚱 刷爆朋友圈
    夏季,張樹春在養殖大棚內給螞蚱們餵草。(張樹春供圖)近日,一則題為《牛鬼!全州這對夫婦在家鄉養這種東西!》的文章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該文章主要講述了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的張樹春、支小妹夫婦從北方引進螞蚱養殖的事。
  • 道縣:害蟲變金蟲 小螞蚱蹦出致富路
    審章塘瑤族鄉松柳村通過引進螞蚱特種養殖項目,讓昔日人見人恨的害蟲,成為農民致富的「金蟲」。在審章塘瑤族鄉松柳村鴻豐蝗蟲專業養殖合作社的養殖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給螞蚱準備「早餐」。養殖螞蚱的設施大棚一個就有70多平方,整個大棚放眼望去,黑壓壓一片,全都是螞蚱,密度非常大。
  • 山東姑娘年售十餘噸昆蟲,帶留守老人養螞蚱致富
    山東姑娘年售十餘噸昆蟲,帶留守老人養螞蚱致富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禁野令」出臺後 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
    郝學娟 攝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養殖戶渴盼出禁食昆蟲名單中新網濟南5月12日電 (郝學娟)山東省濟南市多個村莊的農戶把養螞蚱當成「致富經」,通過養螞蚱脫貧致富。然而,自今年2月全國「禁野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陷入兩難境地,今後是否還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仍沒有明確說法。
  • 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小小螞蚱「蹦」出致富路!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螞蚱對於不少喜愛美食的人來說是一道特色的美味珍饈,而在德州市慶雲縣常家鎮西柳村支部書記劉歡迎的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小東西則是實打實的致富利器,更是西柳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項目。「擴建的30個大棚就要建好了,建好之後我們就有48個養殖大棚了。」
  • 【弘揚蒙古馬精神】敖特根巴特爾:讓嘎查農牧民養駝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自幼在固日班圖拉嘎嘎查長大的敖特根巴特爾,對養駝很有經驗,2010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開始養駝。由於他對駝奶銷售渠道不了解,再加上資金缺乏,一時他的養駝業變得舉步維艱。2014年,敖特根巴特爾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讓敖特根巴特爾的養駝產業走出困境,嘎查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了解到敖特根巴特爾的生產經營情況,幫助他申請了貸款。
  • 膽大包天敢偷消防車,這個賊也是不走尋常路啊!
    這個賊也是不走尋常路啊!近日,重慶的一名男子,本來是報廢車輛回收工作人員。因貪財心切,他把目光瞄向了停在路邊的消防車。當他發現消防車停在路邊,很久也無人駕駛的時候,他一時鬼迷心竅,用拖車悄悄地把消防車給偷走了,賣給了廢品回收站,賣了16000元。正當他拿著錢沾沾自喜的時候,警察找上門來了。可惜的是,消防車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廢品。
  • 「禁野令」下濟南螞蚱養殖戶「慌了神」,能不能吃盼有說法
    蝗蟲,俗稱「螞蚱」,是農作物的天敵,一直被貼上「害蟲」的標籤。近年來,這一「害蟲」的營養價值被逐漸發掘,或油炸食用,或打碎成為高檔魚禽類飼料,或冷凍之後出口海外,養殖螞蚱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濟南章丘多個村莊,不少農戶把養螞蚱當成一門「致富經」,一年忙碌五六個月,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
  •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鹽山「螞蚱王」賈兆龍、趙傑夫婦養殖的螞蚱出現了銷售難問題。5月5日,微信公眾號「用相機說話」發布這一信息後,一經銷商看到報導後,立即與賈兆龍取得聯繫,並達成購銷協議。
  • 「不走尋常路」的水生植物
    這不,水生植物界最近在搞「不走尋常路之最」的比賽,來報名參選的選手都帶著簡歷在門口排起了隊!1號選手:狸藻——不好意思,我吃「肉」參賽宣言:水生植物界的killer,雖然我看起來瘦,但我可不是吃「素」的!個人簡歷:姓名:狸藻,小名閘草,大名Utricularia vulgaris.
  • 濟南最大螞蚱養殖戶:最貴曾賣到16一斤!濟南一村民承包60畝地養螞蚱
    「全山東不敢說,我起碼是整個濟南最大的螞蚱養殖戶,養螞蚱的利潤還可以,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有點萎靡,好在螞蚱沒有被列入『禁食令』。」講起這些,陳善亮很是自豪。
  • 種豆養蟲,與眾不同的脫貧路!
    種植莊稼,蔬菜等,蟲害是農民的心頭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但是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反其道而行,摸索「豆蟲共作」不僅種豆得豆,還收穫了效益可觀的豆丹蟲,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產業脫貧新路子。
  • 農民依靠養殖螞蚱發家致富,秘訣在哪裡
    華佗鎮道東行政村顏大莊自然村57歲的顏士廷依靠養殖脫貧致富故事,當地村民們十分羨慕他,紛紛向他學習致富經驗。他究竟有什麼賺錢的門道呢?多年來,顏士廷一直患有關節炎,不能幹重活,導致家庭收入減少。2017年,顏檢查出雙腎萎縮,每月醫藥費開支1000多元,高昂的醫藥費讓顏大哥背上了沉重的生活壓力。
  • 油炸螞蚱,農民撲殺不盡的害蟲,卻也是餐桌上美味菜餚
    記憶中的很多老爺爺們都愛喝點小酒,不需要上飯桌,也不要吃下酒菜,他們不挑地方不挑有沒有好下酒菜。經常見老爺爺彎著腰坐在灶堂門口,一邊給煮飯的老婆婆燒火,一邊將酒壺暖上,再烤兩個幹辣椒,一點鹹菜條,一顆大蔥,這些都是他的下酒菜。
  • 「知了猴」「螞蚱」都不在禁食名單內!
    禁食令下的養殖業丨一個螞蚱棚頂二十畝花生地!這次山東確定了13種禁食陸生野生動物,金蟬、螞蚱都不在其中,記者剛剛採訪了兩地村民,看大家都咋說?「禁食名單出來之前,我們辛豐村也是不敢輕易投資。」辛豐村現任村支部書記董道新說,原本村裡計劃擴大養殖規模,投資四五十萬元建成佔地4.5畝的標準化孵化車間卻突然遭遇了「暫停」。「我們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種蘋果樹,樹下面養金蟬,每天晚上拿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能收入一千五到兩千塊錢。」金蟬是否在禁食名單裡?到底還能不能養?
  • 農民創業螞蚱養殖,建養殖基地年收入達200萬+
    來自阜陽市潁州區九龍鎮的農民周振峰,靠養殖螞蚱走上了致富路。他的螞蚱養殖基地位於九龍鎮西劉村,佔地約50畝,共有60個養殖大棚。棚內的地上密密麻麻落滿了螞蚱,讓人不敢落腳。見有人靠近,螞蚱立即「驚慌失措」地蹦到大棚的另一頭。
  • 葉縣:構樹產業變成農民致富「搖錢樹」
    作為一種新型青儲飼料,雜交構樹具有耐貧瘠、耐乾旱、耐寒、防蟲、橫向生根等特點,種植不破壞土地、易於復耕,管理簡單。構樹渾身是寶,整株可以青儲製作優質飼料,蛋白含量高、無農藥殘留,還可以降解牲畜皮下脂肪;構樹嫩芽可以制茶,具有養生功效;構樹葉還可以調製涼菜,製作包子、餃子餡料,健康營養,產品發展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