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位農民養螞蚱年賣20多噸,看他把螞蚱弄成了啥美食

2021-01-08 黃泥巴光影

致富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有農民靠養螞蚱發了財,你相信嗎?不信我往下看。

圖片上這個農民叫馬德景,今年40歲,家住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寨裡河鎮馬家河水村,2012年開始養殖螞蚱,到今年他的螞蚱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自己養殖,還收購附近村民養殖的螞蚱,算下來能賣20多噸螞蚱,他說:螞蚱食品近年來很火,自己通過加工把螞蚱變成了大眾化的美食,加工的螞蚱醬一年能賣10萬瓶,收入在三五十萬元。

他說:自己是一名軍人,2011年退伍後選擇了自主擇業,當時至於幹什麼,其實心裡沒底,在一次和朋友聚會中品嘗到飯店做的「油炸螞蚱」,感覺口味不錯,朋友也說這螞蚱做的菜這幾年很流行,賣得也很火,在日照市幾個縣區的農村都有專門養殖螞蚱的農戶,據說收入都恨不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退伍後,正在苦於擇業的馬德景感到養螞蚱是個「稀罕事」,就決定養殖螞蚱。2012年上半年說服父母,把家裡的兩畝地改作養殖螞蚱的塑料大棚,後來慢慢擴大規模,到2019年養了6畝螞蚱,一畝地能建一個大棚,他建了6個螞蚱大棚,成了一個螞蚱養殖大戶。

後來養殖螞蚱在山東章丘、濰坊、臨沂、莒縣一帶成風,螞蚱養殖業形成了一種產業。可是,他感覺到飯店吃飯,還是沿習「油炸螞蚱」的吃法,儘管口味不錯,被大家津津樂道,但畢竟市場有限。此時,他就琢磨換種吃法,他就開始嘗試把螞蚱用來煎、炒、炸等多種做法,甚至採取做湯、做丸子等,但這些做法吃起來口感都不是很理想。

一天晚上他和戰友聚餐,在餐桌上又討論起螞蚱的吃法,回家後輾轉反側,睡不著覺,腦子裡全是螞蚱的影子,後來猛然想起咱們山東人最愛吃煎餅大蔥蘸醬,這是沿襲千年的古風,如果把螞蚱做成醬味是不是會更符合大眾口味?

靈感來了,他連夜嘗試做螞蚱醬。他說:「我把螞蚱油炸後,用刀切碎,配上蔥、姜、蒜等調料,再炸上辣椒油,豆瓣醬,攪拌後就成了螞蚱醬。不斷找人試吃,後來又借鑑海鮮醬、果醬、芝麻醬等醬類食品的風味,不斷改進,最後終於嘗試成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螞蚱醬」。

馬德景介紹說:螞蚱其實就是蝗蟲,過去山東人民因蝗蟲遭受過無數次災難,雖然是一種害蟲,專門吃莊稼,但也是一種公認的藥食兩用的昆蟲,《本草綱目》上都有記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它不但是一種美味佳餚,而且還有健脾消食,息風止痙,止咳平喘等作用。

現在馬德景的「螞蚱醬」已經打開市場,在線下有自己的經銷商,在線上有自己的電商平臺,每年銷售10萬多瓶,消化當地養殖的螞蚱20多噸。他說:開始時自己是頂著壓力起步的,家人反對,朋友笑話,自己按著自己的想法堅持去做,才有了今天,要不是自己倔強地堅持,那恐怕就真成了一場笑話!

看來,世界上想不到的事,它往往在一些人的堅持下變為可能。大家怎麼看?【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相關焦點

  • 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說到螞蚱想必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啥,它另外的一個稱呼叫做蝗蟲,是農業種植中的一大害蟲,是莊稼的天敵,也是農民朋友比較痛恨的昆蟲之一。但是近些年來,螞蚱還成為了人們飯桌上的美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能吃到螞蚱製作的食品。因此來說,螞蚱是人們都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昆蟲類。
  • 夫妻養螞蚱 刷爆朋友圈
    ●夫妻養螞蚱刷爆朋友圈談起為何會選擇養殖螞蚱,張樹春說,這是他千挑萬選後,才定下來的養殖品種。1978年出生的張樹春,成家後在外面打拼了十幾年。2013年底,張樹春決定回鄉搞種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聞山東有人搞螞蚱養殖,而且養得很不錯。這個消息,讓他很心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出特色。
  • 農民依靠養殖螞蚱發家致富,秘訣在哪裡
    養殖螞蚱能賺錢嗎?農民大哥養殖半畝收入24000元,值得借鑑嗎?螞蚱又稱蝗蟲、蚱蜢,在當地農村,螞蚱曾經是農業生產中的一種害蟲。現如今,一些精明的農民卻把螞蚱當寶貝,專門養殖這樣的「害蟲」,並且依靠養殖螞蚱發家致富。
  • 農民創業螞蚱養殖,建養殖基地年收入達200萬+
    來自阜陽市潁州區九龍鎮的農民周振峰,靠養殖螞蚱走上了致富路。他的螞蚱養殖基地位於九龍鎮西劉村,佔地約50畝,共有60個養殖大棚。棚內的地上密密麻麻落滿了螞蚱,讓人不敢落腳。見有人靠近,螞蚱立即「驚慌失措」地蹦到大棚的另一頭。
  • 「禁野令」出臺後 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
    郝學娟 攝山東數千萬隻螞蚱「賣不了、放不下」養殖戶渴盼出禁食昆蟲名單中新網濟南5月12日電 (郝學娟)山東省濟南市多個村莊的農戶把養螞蚱當成「致富經」,通過養螞蚱脫貧致富。然而,自今年2月全國「禁野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陷入兩難境地,今後是否還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仍沒有明確說法。
  • 濟南最大螞蚱養殖戶:最貴曾賣到16一斤!濟南一村民承包60畝地養螞蚱
    「全山東不敢說,我起碼是整個濟南最大的螞蚱養殖戶,養螞蚱的利潤還可以,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有點萎靡,好在螞蚱沒有被列入『禁食令』。」講起這些,陳善亮很是自豪。
  • 舌尖上的平民美食——油炸螞蚱
    說起油炸螞蚱,那是農村特有的一道風味小吃,也是農村孩子的至愛。特別是在那個缺肉少食的年代,可謂是童年的味蕾記憶,至今意猶未盡……螞蚱,學名蝗蟲,對農作物危害極大。蝗災襲來,片刻工夫,遮天蓋地的螞炸會把地裡的莊稼吃得淨光。
  • 山東姑娘年售十餘噸昆蟲,帶留守老人養螞蚱致富
    山東姑娘年售十餘噸昆蟲,帶留守老人養螞蚱致富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油炸螞蚱,農民撲殺不盡的害蟲,卻也是餐桌上美味菜餚
    經常見老爺爺彎著腰坐在灶堂門口,一邊給煮飯的老婆婆燒火,一邊將酒壺暖上,再烤兩個幹辣椒,一點鹹菜條,一顆大蔥,這些都是他的下酒菜。小編的老太爺他喝酒更特別了,頭一天下午打一壺白酒,家裡人只見買酒看不見他喝酒。小編的老爸才六七歲,一天夜裡起來小解看見他爺爺趴在被窩裡用火柴點著紙溫酒,烤幾片高粱麵餅子下酒。
  • 油炸螞蚱成烏幹達街頭美食
    2016年11月,烏幹達,孩子們在灌木叢中捉螞蚱。    人們常常會拎著滿滿塑膠袋的螞蚱去油炸來當作零食。螞蚱是當地每年雨季時節的美食。因為當地人認為,如果雨季大量繁殖的蚱蜢不被吃掉,任由它們飛來飛去,就會帶來災難。螞蚱繁盛季是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1月以及5月到6月。    在烏幹達,捕捉螞蚱是一種常見的商業活動。
  •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覃景濤正在給螞蚱餵食據覃景濤介紹,以前由於家庭條件較差,為擺脫困難,初中畢業後就在外面務工。走南闖北在外多年,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山東拉了一車螞蚱回廣西,賺到第一桶金後,他但萌發出養殖螞蚱的想法。後來,經過進一步調查,了解到螞蚱養殖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的新興養殖業。
  • 日媒:野生動物禁令困擾中國螞蚱養殖戶
    來源:環球網日本《東方新報》5月22日文章,原題為「野生動物禁令困擾螞蚱養殖戶」。今年2月下旬,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禁止食用和非法販賣野生動物。4月,中國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徵求意見稿)》,其中除了豬、牛、羊等傳統禽畜外,其他一律被列為野生動物。
  •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微信公眾平臺,幫了「螞蚱王」的忙,銷售螞蚱3600斤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鹽山「螞蚱王」賈兆龍、趙傑夫婦養殖的螞蚱出現了銷售難問題。5月5日,微信公眾號「用相機說話」發布這一信息後,一經銷商看到報導後,立即與賈兆龍取得聯繫,並達成購銷協議。
  • 「禁野令」下濟南螞蚱養殖戶「慌了神」,能不能吃盼有說法
    50歲的村民陳善亮背著一大袋子草料鑽進一處棚內,即驚起成千上萬隻深褐色螞蚱撲翅飛躥,壯觀場景如同電影《極度驚蝗》上演。陳善亮是村裡遠近聞名的螞蚱養殖大戶,他一共建了35個大棚,佔地13畝,總投資30多萬元。談起螞蚱養殖,陳善亮如數家珍。「北方人一般一年養三到四茬,一茬養殖時間在40天左右,一粒淺黃色的卵就會長成一隻五六釐米長的螞蚱。」
  • 不種莊稼養螞蚱葉縣一對夫婦致富不走尋常路
    網絡配圖蝗蟲在當地被稱作螞蚱,是植食性昆蟲。由於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葉子為食,螞蚱成了農作物的天敵,被作為害蟲進行滅殺。然而,螞蚱含有豐富的甲殼素,有暖胃健脾等功效,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每年都有人專門收購螞蚱。「既然有人收,我們為什麼不能養點呢?」陳亞克回憶道。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先試養。去年,二人外出學習後,投資兩萬多元,建設5個大棚,養殖品種為「東亞飛蝗」的螞蚱。他們又種植了3畝墨西哥品種玉米,專門作為螞蚱的餵養飼草。
  • 「知了猴」「螞蚱」都不在禁食名單內!
    記者也在3月份採訪了山東省內的一些特色養殖村,如濟南的「金蟬村」,濰坊臨朐「螞蚱村」。禁食令,兩地的村民都十分不安。早前報導↓禁食令下,年入500萬的濟南「金蟬村」何去何從?禁食令下的養殖業丨一個螞蚱棚頂二十畝花生地!
  • 黃驊一村莊大棚裡養螞蚱還「玩」起直播
    日前,在黃驊市齊家務鎮西北村的螞蚱大棚養殖基地旁,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賣貨吸引了網友觀看。僅僅依靠4天的直播,就讓西北村賣出了5000斤螞蚱,收益4.5萬元。走進西北村螞蚱大棚養殖基地,記者看到96個大棚在地裡整齊排開,十分壯觀。
  • 「秋後的螞蚱」助力「鄉村遊」走向春天
    外殼酥脆,內裡軟綿,對於不少美食者來說,這是極具特色的美味珍饈,而在螞蚱養殖基地老闆蔡作珍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害蟲」通過變成美食成為了他發家致富的寶貝。「諺語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可見螞蚱的生長期受到溫度的限制,要想延長螞蚱的生產周期,就得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優良的養殖品種。
  • 棗莊山亭小螞蚱讓村民摘了貧困帽
    齊魯網8月30日訊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熱衷,以草為食的螞蚱因其肉質鮮美、口感獨特成為深受人們歡迎的一道美食。在棗莊市山亭區就有這樣一個家庭農場因養殖螞蚱而出名,並且靠著小小的螞蚱,帶動周邊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現在基本上周邊貧困戶的年收入都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 「螞蚱四」(經典小小說)
    文/李固國(山東 鄄城)村裡有個人,排行第四,都叫他「螞蚱四」。他眼睛長得偏上,而且不是一般的偏上;大嘴巴長得偏下,而且不是一般的偏下;小鼻子趴在長臉的中間,若有若無。還別說,頭部真的像個螞蚱。他的名字來歷,還有一個小插曲。上體育課,立定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