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筷子還粗的螞蚱四處蹦躂,隨處一腳踩下去,「嗡」的一聲驚起黑壓壓的一片。別慌,這不是鬧了蝗災,這是在灤州市古馬鎮店坨村的蝗蟲養殖基地的大棚裡。
《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又稱螞蚱、蚱蜢,其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比畜禽類更合理,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支氣管炎等病並且具有降壓、減肥、降低膽固醇、滋補強壯和養胃健脾的功效,久食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螞蚱渾身是寶。
走進灤州市古馬鎮愈高飯店,這座古馬鎮的「星級」飯店裡賓客如雲,不少從灤州古城過來「鄉村遊」的遊客在這裡歇腳,從古城帶來的郝家火燒、一盤「飛黃騰達」(油炸螞蚱)、一盤狗肉、幾盤小炒再加幾個烤鴨蛋,齊全的灤州特色美食讓古馬鎮的旅遊市場一掃疫情以來的冷清之氣,展現出蓬勃發展之相。
清水洗淨,小火微煮,滾油炸至顏色由褐變紅,再輔以調料入味,一盤鮮鹹可口的油炸螞蚱就出鍋了。外殼酥脆,內裡軟綿,對於不少美食者來說,這是極具特色的美味珍饈,而在螞蚱養殖基地老闆蔡作珍眼中,這些蹦蹦跳跳的「害蟲」通過變成美食成為了他發家致富的寶貝。
「諺語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可見螞蚱的生長期受到溫度的限制,要想延長螞蚱的生產周期,就得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優良的養殖品種。螞蚱的最佳生存溫度在25攝氏度到45攝氏度之間,溫度過低就會停止生長,我引進的螞蚱叫『東亞飛蝗』,這種螞蚱生存能力強,繁殖發育快,營養均衡,最重要的是口感好,還具有保健功能。通過大棚養殖技術,每年每棚螞蚱能夠出欄3至4茬,按每平方米1.5公斤計算,我6個大棚540平方米每茬就能生產810公斤,按時價50元/公斤計,一茬毛收入最少40500元。」店坨村蝗蟲養殖基地老闆蔡作珍說。
螞蚱養殖是古馬鎮「美食+旅遊」發展思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灤州市古馬鎮依託灤州古城旅遊資源,通過政策扶持、產業引領,使「美食+旅遊」由思路到實踐,實現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多品牌擴散性發展的大好形勢。「竟說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後鯉魚肥」,隨著秋天的到來,來南新立莊村學習樂亭大鼓的遊客有了口福,垂釣、品魚、唱大鼓,南新立莊形成了「美食+旅遊+文化」的品牌;「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古馬鎮中部發達的特色種植催生了水果採摘產業,每年從「五一」至「十一」,琳琅滿目的瓜果吸引了大量的「吃瓜群眾」前來採摘;憑藉「東路花生」的名牌效應和灤古路的便利交通,第二屆秋季親子花生採摘節正在籌備之中,屆時城裡的孩子將在這裡感受勞動的辛苦,分享豐收的喜悅……古馬鎮的「美食+旅遊」品牌日趨完善。
「灤州古城是灤州市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灤州古城的遊客是上天賜予灤州人民寶貴的財富,搶佔灤州古城旅遊資源的先機,打造『美食+旅遊』為特點的古馬鎮鄉村旅遊品牌,讓農民的錢包鼓起來是古馬鎮今後發展第三產業的主要思路。」古馬鎮黨委書記陸金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