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建亞洲象監測塔緩解人象衝突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圖為雲南普洱建設的亞洲象監測塔。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中新網昆明1月6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6日從雲南省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來普洱轄區內亞洲象數量增加,活動範圍擴大,為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該市在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建成首個亞洲象監測塔。該監測塔既可用於觀測亞洲象活動範圍,還可用於緊急避險。

據介紹,南邦河村勐主寨是野生亞洲象頻繁造訪集中取食的區域。在此設立監測塔,可方便監測員觀測野生亞洲象活動範圍,及時發出預警信息,避免人與亞洲象正面相遇;另外,當人在野外遭遇野生亞洲象時也可到監測塔緊急避險,充分保障周邊區域民眾生產生活安全。

除此之外,當地林草部門還進村入戶強化宣傳教育,努力提升民眾安防意識;全面開展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並開設亞洲象「食堂」,在重點區域、重要時段定點投食,降低食物短缺季節亞洲象進村取食的頻率。(完)

相關焦點

  • 雲南普洱建亞洲象監測塔
    記者1月6日從雲南省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來普洱轄區內亞洲象數量增加,活動範圍擴大,為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該市在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建成首個亞洲象監測塔。該監測塔既可用於觀測亞洲象活動範圍,還可用於緊急避險。
  • 普洱建成國內首個亞洲象監測塔
    近日雲南普洱建成中國境內首個亞洲象監測塔以加強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首座亞洲象監測塔建成亞洲象監測塔建設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這裡是亞洲象食物源基地,也是野生亞洲象頻繁造訪集中取食的區域
  •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達293頭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記者趙珮然)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293頭,增長率約為52%。  這是記者2日從在雲南省普洱市召開的第一屆亞洲象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獲悉的。
  • 九天微星用衛星解決人象衝突,亞洲象每走百步觸發上報定位
    九天微星用衛星解決人象衝突,亞洲象每走百步觸發上報定位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20-09-25 13:10 來源:澎湃新聞
  • 巴基斯坦35歲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8年前伴侶去世十分孤獨
    我們更為熟悉的是亞洲象。198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亞洲象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988年,我國將亞洲象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亞洲象曾廣泛分布於印度次大陸、西亞、東南亞和中國。現在,它們的棲息地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的13個國家面積不足5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
  • 科技緩解「人象衝突」保護亞洲象
    作為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它們曾是人類活動的受害者,也是人類「危險的鄰居」。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大象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損壞莊稼、傷害人畜的事件頻繁發生,人象衝突不斷加劇。
  • 用衛星科技解決「人象衝突」
    「人象衝突」問題由來已久。據專業人士介紹,這是大象學中最複雜的一個問題,幾千年來也沒有持續有效的緩解方法。如今,「北鬥」高精度導航定位系統建成後,利用科技手段解決「人象衝突」成為可能。在我國,亞洲象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其體型巨大,感官發達,自我保護意識強,具有攻擊能力和群體攻擊的特點。成年亞洲象每日食量約為150公斤,每天需要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行走和覓食。如果象群行進到人類居住的區域,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人象衝突」,嚴重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 給大象建食堂 - 新華社新媒體
    ▲製圖:閻天雷▲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姚兵、張東強)8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給大象建食堂》的報導。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呼籲人們關注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 雲南農業大學可以滿足你的想「象」!
    「倚象」來自「野象」一詞,從前該山森林茂密,常有野象出沒,故名野象山,後轉音為倚象山,因此後來地名就叫做「倚象鎮」。雲南農業大學普洱校區倚象校園正是坐落於倚象鎮,這裡依山傍水,茶園飄香。清秋的早晨,鬱鬱蔥蔥的山林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霧紗。
  • 亞洲象出沒」
    亞洲象作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在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地區僅有200~250頭,在世界範圍內也僅有3.7~5.1萬頭。成年亞洲象平均體重3~4噸,每天能吃240公斤的食物,佔其體重的6%~8%。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8月12日是第九個#世界大象日#,亞洲象的生存保護現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雲南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保護系統,利用新技術保護與研究亞洲象,已取得積極進展。
  • 雲南瀾滄縣7年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一個貧困縣的人象生存之爭
    目前,作為全國最後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監測員實時追蹤、匯報轄區亞洲象的行蹤,是瀾滄縣亞洲象保護主要方式。然而因缺少專項資金,如何解決人象衝突,仍是瀾滄縣亟待破局的難題。9月2日,紅星新聞在這裡看到,甘蔗林中間有一條約4米寬的象道,當地茶農建的房,亦被野象踩成一堆瓦礫。亞洲象有白天在森林裡避暑,夜間外出覓食之習性。結合現場分析,不排除當晚羅福大借茶農房子休憩。
  • 亞洲象殺人事件|溫柔的大象為什麼會變成狂暴的「殺人象」?
    近日裡,雲南地區出現了24頭野生亞洲象,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亞洲象的野生數量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內甚至不足300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但這則消息對當地的人們來說,卻有許多人都覺得是個「噩耗」。這是為什麼呢?
  • 這個縣7年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監測員為何說人象衝突錯在人類?
    半個月之前,雲南省普洱瀾滄縣發展河鄉營盤村48歲的單身漢羅福大不幸身亡,其遺體,在20公裡外勐乃河村的一甘蔗地出現。經現場痕跡比對,當地確定他被亞洲象攻擊過。瀾滄縣的「人象衝突」逐年加劇,三年前,當地官方將6個監控攝像頭和無人機投入到村寨,官方描述這種方式為「地空結合」防治。但這套系統去年起已經停用,因為付不起網費。目前,作為全國最後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監測員實時追蹤、匯報轄區亞洲象的行蹤,是瀾滄縣亞洲象保護主要方式。然而因缺少專項資金,如何解決人象衝突,仍是瀾滄縣亟待破局的難題。
  • 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喜迎第9頭小象誕生
    新華社昆明2月23日電(記者姚兵)22日上午8時16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這是母象「平載」生產的第三頭小象,也是在該中心出生的第9頭小象。中心日常做好對救助象的健康管理、養護與監測工作的同時,工作人員對孕期母象「平載」重點監護,在其出現產前行為後,及時幫助「平載」順利產下小象。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野象谷,於2008年11月建成,旨在開展亞洲象人工繁育研究,收容救助傷病及其他野象,不斷增加亞洲象種群數量。
  •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落戶昆明
    原標題:國家林草局 亞洲象研究中心 落戶昆明  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在昆明揭牌,並向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3個州市亞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授牌。  多年來,中央和地方在亞洲象分布區域成立了11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殖及救護中心」「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亞洲象數量呈穩定增長趨勢。為進一步做好亞洲象保護管理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8年11月批覆同意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加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牌子。
  • 建一座大象食堂,讓流浪的亞洲象找到回家的路
    近幾年,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及普洱等地,頻頻傳出野象踐踏農田林地,甚至傷人的新聞。僅在今年,便有16頭野象在普洱出沒,還曾在7月造成一名當地人死亡。9月,24頭野生象進入寧洱,為有監測數據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10月,在普洱思茅,一頭小象與母親走散後,跌入村民的咖啡製作池,後來被村民合力救出。
  • 綠色和平:為修復人象關係,先「承包」1100畝地
    目前,她正在負責綠色和平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開展的亞洲象棲息地修復項目,下面的文字,就是她在這個項目期間的有感而發。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2005年第一次在野外見到亞洲象的情景。「在野外遭遇亞洲象該怎麼辦」,這是十幾年前我初到西雙版納開始亞洲象野外研究工作時,面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大象是溫順而緩慢的動物,甚至行動起來有點笨拙。
  •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項目中,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還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 人與象②|追象廿年:象會記住傷害過它的物種,最大天敵是人
    【編者按】有資料顯示,1991年至2016年,雲南野生亞洲象肇事造成損失約3.27億元,致53人死亡、299人受傷。為緩解人象衝突,2017年7月20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啟動中國首個亞洲象防護欄試點村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