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20-09-25 13:10 來源:澎湃新聞
大象項圈,底部小孔用於調節項圈長度。
9月24日,在外灘大會展覽區,一條周長超過3米的「大象項圈」吸引不少目光。這款項圈由商業衛星公司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九天微星」)設計研製,與雲平臺配套使用,用以解決雲南地區亞洲象的「人象衝突」問題。
九天微星方面介紹,大象項圈採用北鬥高精度導航定位、北鬥短報文信息回傳和NB-IoT信息回傳等技術,可及時監測大象的行動軌跡。
工作人員在西雙版納保護區深林環境下開展衛星通信和定位的性能測試。
項圈內置的電子圍欄將野象活動區域劃分為「棲息地安全區」、「緩衝區」和「人象衝突區」。當項圈監測到大象離開棲息地,前往森林邊緣的「緩衝區」時,每運動200步,系統觸發一次定位和上報,為管理部門提供「人象衝突」預警。
當大象進入「人象衝突區」,每行動100步就會觸發和上報一次定位,為衝突監控和驅趕隊抵達提供精確位置,減少野象侵入造成的人員損傷和財務損失。同時,這些長期記錄的位置及軌跡信息,也將為研究野象的棲息地和活動習性提供精確數據。
考慮到森林環境、大象生活習性、保護研究需要等因素,技術團隊還採用了多種工藝加強項圈結構,確保滿足長周期工作、高級別防水、耐拉伸耐撞擊、可調節尺寸等實際使用需求,具有功耗低、可靠性高、定位精度高等優勢。
亞洲象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曾介紹,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大,近30年間,生活在雲南的野生亞洲象數量從低谷時的150頭左右增至300頭左右。
工作人員在西雙版納保護區深林環境下開展衛星通信和定位的性能測試。
雲南「人象衝突」形勢嚴峻。保護區內食物減少,野象數量不斷增多,食量較大,不少象群便到保護區外取食。一旦人象活動空間重疊,「人象衝突」難以避免。公開資料顯,目前約有三分之二的野象活動在保護區外。據云南省林草局統計,2011至2018年間,野象肇事造成的財產損失超過1.7億元,並造成人員死傷。
「人象衝突」問題由來已久,傳統多依靠人工警報、燃放鞭炮、燃燒火堆等方式驅趕,此後也引入大象圍欄、無人機監測等方式監測預警。但受限於網絡信號的覆蓋和天氣變化等因素,依然難以精準掌握象群的行動軌跡。
今年7月,馬雲在阿里內網發布倡議,號召員工一起解決人象衝突,用技術尋找可持續的解決辦法,保護好大象,也保護好當地居民的利益。阿里團隊與九天微星深入交流後提出大象監測終端硬體系統與雲平臺軟體系統相結合的方案。
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表示,早在2018年,九天微星就和阿里集團合作發射一顆天貓國際星。本次大象項圈的合作也是典型的衛星應用場景示範,相關技術和方案可拓展至多種珍稀動物的保護。九天微星和阿里相關技術團隊近期將再赴雲南西雙版納進行項圈佩戴試驗,開展「人象衝突」解決方案實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民營航天,民營衛星,人象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