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2020-12-06 閃電新聞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

顧榮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2月01日 第 08 版)

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嚴峻考驗,重塑地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項使命。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項目中,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還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人象衝突升級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由於數量稀少,屬於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瀕危物種,目前僅存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雲南南部邊境地區,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目前中國野生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左右,其中95%的亞洲象種群生活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

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亞洲象數量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亞洲象為尋找食物走出棲息地——野象走入村莊、城市的肇事事件頻發,人象衝突不斷加劇;亞洲象食量巨大,一頭成年亞洲象一天約進食300公斤食物,人象衝突中亞洲象對人類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大量取食、糟蹋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損毀農地與農田設施、侵入群眾家中盜食糧食並損毀財產等方面,有時也發生野象攻擊人的情況。

在亞洲象監測手段方面,傳統監測方法單一,無法實現實時監測。監測主要依賴每天人工瞭望或無人機觀察等,來獲得亞洲象位置和數量信息。由於亞洲象活動日益頻繁,僅靠人工監測很容易造成觀測不全、位置信息不準確、漏判誤判的情況。

生活在雨林深處的亞洲象種群行為模式、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掌握亞洲象的習性和規律,為亞洲象長遠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亞洲象保護專家一直在探索一種新方式——能夠實時追蹤和了解象,對象進行針對性保護,同時又不需要時刻與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護象群不被驚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科技力量的加入。

智能化保護

毫無疑問,亞洲象保護需要建立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既要考慮保護區地貌複雜、道路不暢的不利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布設多類型數據採集設備,並保證數據順暢傳輸;同時也要將亞洲象實時智能監測系統、多終端預警系統、熱帶雨林與象群大數據挖掘分析系統、可視化系統、綜合資源管理平臺等數十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系統進行有機融合,以實現智能化、立體化、可持續的亞洲象科學保護與研究。

面對上述情況,管護局與浪潮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運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亞洲象生態保護搭建從終端、邊緣到雲端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將雨林中的紅外相機、攝像頭、無人機等採集設備編織成一張數據網,實現全天候實時採集圖像及影像數據,邊緣端通過部署高精度的亞洲象AI識別模型,對實時回傳的圖像和視頻流進行毫秒級精準辨識,並通過手機APP、簡訊和廣播等方式迅速預警,預防人象衝突的發生。同時,邊緣側清洗後的數據同步到雲中心,進行亞洲象AI識別模型訓練、優化、數據匯集、數據挖掘等。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解決了亞洲象行為實時追蹤和人象衝突問題,還通過對野生亞洲象的長期追蹤,為人類洞察大象物種習性、種群遷移軌跡方面提供了幫助。目前,這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已成功預警2900餘次。同時基於系統收集到的26萬張觀測影像,夜間影像模糊不清與亞洲象殘缺影像識別等技術難題被先後攻克,亞洲象AI識別精準度從國際平均的60%躍升到96%,且仍在不斷提升中。

提供更多支持

用科技讓世界更美好,應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浪潮秉承「智慧計算」戰略,將計算滲透到支持人地和諧的方方面面,不僅立足當下解決亞洲象預警及監測問題,實現了人象和諧,更以計算之力支持生態共建,利用科技的力量為雨林生態多樣性研究提供支持,為物種保護、科學探索提供數據依據。

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的成功是浪潮探索野生生物動物保護的一次創新,而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基於這次探索和經驗,浪潮表示,將會持續參與到更多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中去,將科技力量滲透到維護地球生態永續發展的長遠命題之中。

圖片皆由婉如攝

責任編輯:李茂穎

作者:顧榮

相關焦點

  • 24頭亞洲野象首次集中造訪雲南寧洱縣
    為避免人象衝突,當地相關部門已對該象群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並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24頭野生亞洲象進入雲南寧洱境內(供圖)在竹山村,24頭野象沿著半箐河排成一列緩步前行,它們不停地扇動著耳朵,長長的鼻子甩來甩去,四處找東西吃,不時發出象鳴,似乎對此地的食物非常滿意。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依偎在象媽媽的身旁,畫面格外溫馨。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8月12日是第九個#世界大象日#,亞洲象的生存保護現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雲南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保護系統,利用新技術保護與研究亞洲象,已取得積極進展。
  • 科技緩解「人象衝突」保護亞洲象
    作為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它們曾是人類活動的受害者,也是人類「危險的鄰居」。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大象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損壞莊稼、傷害人畜的事件頻繁發生,人象衝突不斷加劇。
  • 雲南寧洱出現24頭野生亞洲象 專家稱:野象攻擊力極強切勿驚嚇
    人民網寧洱9月5日電 據云南省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9月1日,該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野生亞洲象,共計24頭,為有監測數據以來進入寧洱境內數量最多的一次。為避免人象衝突,當地相關部門已對該象群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並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
  • 普洱建成國內首個亞洲象監測塔
    近日雲南普洱建成中國境內首個亞洲象監測塔以加強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進一步緩解人象衝突促進人象和諧首座亞洲象監測塔建成亞洲象監測塔建設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這裡是亞洲象食物源基地,也是野生亞洲象頻繁造訪集中取食的區域
  •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時間:2020-10-11 11: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一家三口採茶遇到,妻子遭襲重傷】10月10日,雲南普洱納吉村村民木某一家3
  • 雲南野象群致死50多人,曾經溫柔的大象為什麼會變得這麼可怕?
    近日裡,雲南地區出現了24頭野生亞洲象,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亞洲象的野生數量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內甚至不足300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但這則消息對當地的人們來說,卻有許多人都覺得是個「噩耗」。這是為什麼呢?
  • 亞洲象殺人事件|溫柔的大象為什麼會變成狂暴的「殺人象」?
    近日裡,雲南地區出現了24頭野生亞洲象,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亞洲象的野生數量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內甚至不足300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但這則消息對當地的人們來說,卻有許多人都覺得是個「噩耗」。這是為什麼呢?
  • 讓亞洲象生生不息 浪潮雲數智融合護航西雙版納生態保護
    重塑地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應成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項終極使命。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
  •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中國新聞網2020-08-23 16:31據云南省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消息,近日,由16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進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該象群於今年7月在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造成1人死亡,危險係數較大。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近日,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在接受環球網科技記者採訪時感嘆道。據統計 2011-2017 年,人象衝突致 32 人死亡、150多人重傷,經濟損失上億元,人象衝突頻發。郭賢明告訴記者:「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24頭亞洲野象首次集中造訪雲南寧洱縣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5日訊 9月1日,雲南省寧洱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亞洲野象,這次造訪寧洱的野象共有24頭。為避免人象衝突,相關部門已對野象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在竹山村,24頭野象沿著半箐河排成一列緩步前行,它們不停地扇動著耳朵,四處找東西吃,不時發出象鳴,似乎對此地的食物非常滿意。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依偎在象媽媽的身旁,畫面格外溫馨。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強,野象種群數量逐漸增加。
  • 人與象②|追象廿年:象會記住傷害過它的物種,最大天敵是人
    【編者按】有資料顯示,1991年至2016年,雲南野生亞洲象肇事造成損失約3.27億元,致53人死亡、299人受傷。為緩解人象衝突,2017年7月20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啟動中國首個亞洲象防護欄試點村寨項目。
  • 九天微星用衛星解決人象衝突,亞洲象每走百步觸發上報定位
    這款項圈由商業衛星公司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九天微星」)設計研製,與雲平臺配套使用,用以解決雲南地區亞洲象的「人象衝突」問題。九天微星方面介紹,大象項圈採用北鬥高精度導航定位、北鬥短報文信息回傳和NB-IoT信息回傳等技術,可及時監測大象的行動軌跡。
  • 雲南農業大學可以滿足你的想「象」!
    它們好像也感知到我們學校已經開學,來到雲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倚象校園附近「遊學」了!就在前幾天,這群大象出現在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距離村子直線距離僅百餘米。對,「象」都來了,你還不來嗎?峰巒蔥蘢,遠山含黛,這是倚象風光的最佳寫照。
  • 共享雨林家園 浪潮AI助力緩解亞洲象保護新難題
    在亞洲象數量取得可喜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人象和諧共棲,成為亞洲象保護的新難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開始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保護亞洲象這一珍稀物種。 浪潮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簡稱管護局)攜手打造了全球首個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 中國亞洲象野外種群穩增
    本報北京3月7日訊 記者嚴冰從國家林業局獲悉,中國通過在亞洲象分布區建立保護管理體系,對其野外種群及棲息地進行監測評估,並經常性開展巡護、設卡檢查、公眾教育和執法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範圍進一步擴大。
  • 雲南瀾滄縣7年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一個貧困縣的人象生存之爭
    亞洲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是個體最大的陸生動物。瀾滄縣林業和草原局透露,從2014年起,包括羅福大在內,瀾滄縣已連續7年共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期間無一年間斷。死者男女老少皆有,且全為發展河鄉人。
  • 中國電子登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
    如今,央企正勇挑大梁,發揮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一方面積極抗疫復工,既聚焦主責主業,又做好全社會基礎保障;一方面專注改革發展,生產經營緊緊咬住目標不放鬆。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小E為您分享全文——穩經濟,勇挑大梁看央企(2020年04月30日 01版)第一針,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啟動;73.98米,中核集團「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建造新高度;載重近22萬噸,全球首艘23000箱液化天然氣動力貨櫃船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