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裡,雲南地區出現了24頭野生亞洲象,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亞洲象的野生數量十分稀少,在我國境內甚至不足300頭,是一種十分珍貴的保護動物。
但這則消息對當地的人們來說,卻有許多人都覺得是個「噩耗」。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在2011到2015年間,雲南多地區發生過共計4.8萬多起的野生亞洲象啃食、破壞莊稼以及攻擊傷人的案件,直接造成了數千萬的經濟損失。
在雲南勐海縣附近更是有一群18頭野生亞洲象群體,在20多年裡,一共造成300多人受傷,50多人當場死亡的可怕現象。
許多人看完這組數據後一定感到非常震驚,野生亞洲象象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原本在我們印象中非常聰明、溫柔的大象,為什麼會變得這麼狂暴和容易攻擊人類呢?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們來看看野生象的攻擊性。
許多人認為大象身材這麼龐大,行動一定很緩慢。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知。
要知道,亞洲野象雖然看上去龐大笨重,但實際上它的靈活程度比人類還高,尤其是在叢林地帶。
雲南勐海縣地區的林業局副局長周雲華曾說,「在叢林中,100米以內,大象如果想要攻擊你,而你沒有武器的話,基本沒救。200米以內,能夠從野生象的進攻中成功逃脫的人,速度堪比劉翔。」
亞洲象是陸地上僅次於非洲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它們的體長能達到5至6米,高3米多,體重更是足足有4-5噸。在叢林中是連森林之王老虎都不敢惹的對象。人類與其對比,更是小上一大截。這樣的絕對力量和體型,在叢林地帶足以披荊斬棘的輕鬆前行。
所以在遭受野象追擊的時候,不要試圖逃向叢林,更不要想爬上大樹躲避,因為這樣是絕對逃不了大象的「魔爪」的。一定要向開闊地跑,這樣可以清楚的看見大象的攻擊和前進路線,才更有逃脫的機會。
野生象群
根據當地村民的介紹,在很早之前,這裡的人象相處是很和諧的,很少發生襲人或者進入村莊破壞的事件。但自從有人獵殺過當地的大象後,這一切就變了......
原來,早期當地有一批偷獵者來這裡襲擊過大象,導致象群受到驚擾,從而出現了第一起殺人事件。而後因為有一些小象不小心進入到了當地一些村民的莊稼地帶覓食,被一些極端的村民殺害。於是,就有了象群的多次「報復」。
因為大象是很聰明的一種動物,它的大腦有著與人類高度相似的神經元和發達的海馬體,這使得他們的情商和智商在動物界中都是頂級的存在。它們會為了死去的同伴進行集體的哀悼哭鳴。
在美國甚至有一句俗語——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意為「大象永遠不會忘記」。
這句俗語就是形容大象擁有很強大的記憶力,它甚至可以記住不同的人臉和其它的動物,而人們對於它的恩惠或者是傷害,它同樣也會終生難忘。
流淚的大象
除了這些,棲息地被破壞和食物源的減少都是造成人象衝突事件的導火索。
在勐海縣的一些村落周圍,這裡在數十年前原本都是原生態的叢林,但近年來都被改造,開始種植橡膠林了。於是這些生態林就變成了一片片的橡膠林,橡膠林下更是由於除草劑的使用而寸草不生,這給當地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這樣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當地野生亞洲象不僅因此失去了依賴的棲息地,還失去了許多食物來源,所以不得不進入人類的村莊和莊稼附近來覓食。而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的莊稼,有時就會攻擊和驚嚇這些大象,於是就發生了許多的大象傷人事件。
人象衝突愈演愈烈,所以溫順的野象就因此脾氣慢慢變「壞」,從而變成了人人畏懼的「殺人象」。
如今,建設好「野象遷徙保護廊道」是緩解野象食物來源緊缺和解決人象衝突的關鍵。因為「野象遷徙保護廊道」可以讓野象與人類的交集減少,而且能讓野象在這片區域內自由遷徙和覓食。
最後,其實人象共居和平相處,最主要的還是生態恢復。因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必須保護它們的棲息地。而要還亞洲象一個真正的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裡昂裡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