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8月21日 /美通社/ --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讓人們意識到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遭受最嚴峻的考驗。若情況得不到有效改善,霍金曾預言地球將在200年內全面毀滅。重塑地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應成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項終極使命。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以下簡稱:管護局)亞洲象生態保護項目中,浪潮通過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的融合,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
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如今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左右,其中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
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亞洲象數量逐漸超出原有棲息地的承載上限,越來越多的亞洲象為尋找食物走出棲息地——野象走入村莊、城市的肇事事件頻發,人象衝突不斷加劇;另一方面,生活在雨林深處的亞洲象種群行為模式、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掌握亞洲象的習性和規律,為亞洲象長遠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亞洲象保護專家一直在探索一種方式——能夠實時追蹤和了解象,對象進行針對性保護,同時又不需要時刻與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護象群不被驚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科技力量的注入。
雲數智融合,科技護航亞洲象保護
毫無疑問,亞洲象保護需要建立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既要考慮保護區地貌複雜、道路不暢的不利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布設多類型的數據採集設備並保證數據順暢傳輸;同時也要將亞洲象實時智能監測系統、多終端預警系統、熱帶雨林與象群大數據挖掘分析系統、可視化系統、綜合資源管理平臺等數十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系統進行有機融合,以實現智能化、立體化、可持續的亞洲象科學保護與研究。
因此,西雙版納管護局期望中的亞洲象保護系統,對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一方面,雲基礎設施必須向下整合各類伺服器、網絡、存儲等物理資源,提供高效的異構資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向上提供內核平臺支撐,為管護局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業務應用提供高效、穩定的運行環境。
最終,浪潮以雲海OS為核心為保護區設計構建了雲數智融合、雲邊端協同的亞洲象保護系統,在一套平臺上,完成亞洲象行為軌跡實時分析、可視化監測及全終端預警,大數據匯聚、計算、存儲與分析等全流程作業。
在雲數智融合方面,浪潮採用OpenStack、Hadoop、AI等先進技術,形成多元組合、彈性擴展、異構兼容、一體集成的雲+數+智架構體系和服務支撐環境,通過底層硬體資源的池化與數據資源打通,建立智能性、自我學習和自主可控的亞洲象智能監測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的雨林大數據分析系統。在雲邊端協同方面,通過浪潮雲管平臺ICM打通終端到邊緣到中心,將終端採集的海量亞洲象圖像、影像數據在邊緣側進行快速抓取分析,以強大的AI能力實現毫秒級亞洲象精準識別與秒級預警,不僅能夠以智能廣播、APP、簡訊等方式提醒村民避險,還能快速生成亞洲象位置信息,在APP中實時顯示野象活動軌跡。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解決了亞洲象行為實時追蹤和人象衝突問題,更重要是通過對野生亞洲象的長期追蹤,為人類洞察大象物種習性、種群遷移軌跡方面的提供幫助,為人類進行大象棲息地改造、食源地優化、農作物優化布局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浪潮野生亞洲象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成功是浪潮與西雙版納管護局探索野生生物保護的一次創新,而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國際上有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而浪潮在亞洲象保護項目上的成功經驗,也能夠應用在滇金絲猴、黑頸鶴、麂子等更多珍稀與瀕危物種保護中,對保護整個生態和諧、可持續具有深遠意義。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