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亞洲象生生不息 浪潮雲數智融合護航西雙版納生態保護

2020-08-28 美通社

北京2020年8月21日 /美通社/ --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讓人們意識到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遭受最嚴峻的考驗。若情況得不到有效改善,霍金曾預言地球將在200年內全面毀滅。重塑地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應成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項終極使命。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以下簡稱:管護局)亞洲象生態保護項目中,浪潮通過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的融合,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

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如今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左右,其中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

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增長,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亞洲象數量逐漸超出原有棲息地的承載上限,越來越多的亞洲象為尋找食物走出棲息地——野象走入村莊、城市的肇事事件頻發,人象衝突不斷加劇;另一方面,生活在雨林深處的亞洲象種群行為模式、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改變,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掌握亞洲象的習性和規律,為亞洲象長遠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亞洲象保護專家一直在探索一種方式——能夠實時追蹤和了解象,對象進行針對性保護,同時又不需要時刻與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護象群不被驚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科技力量的注入。

雲數智融合,科技護航亞洲象保護

毫無疑問,亞洲象保護需要建立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既要考慮保護區地貌複雜、道路不暢的不利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布設多類型的數據採集設備並保證數據順暢傳輸;同時也要將亞洲象實時智能監測系統、多終端預警系統、熱帶雨林與象群大數據挖掘分析系統、可視化系統、綜合資源管理平臺等數十個不同類型的業務系統進行有機融合,以實現智能化、立體化、可持續的亞洲象科學保護與研究。

因此,西雙版納管護局期望中的亞洲象保護系統,對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一方面,雲基礎設施必須向下整合各類伺服器、網絡、存儲等物理資源,提供高效的異構資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向上提供內核平臺支撐,為管護局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業務應用提供高效、穩定的運行環境。

最終,浪潮以雲海OS為核心為保護區設計構建了雲數智融合、雲邊端協同的亞洲象保護系統,在一套平臺上,完成亞洲象行為軌跡實時分析、可視化監測及全終端預警,大數據匯聚、計算、存儲與分析等全流程作業。

在雲數智融合方面,浪潮採用OpenStack、Hadoop、AI等先進技術,形成多元組合、彈性擴展、異構兼容、一體集成的雲+數+智架構體系和服務支撐環境,通過底層硬體資源的池化與數據資源打通,建立智能性、自我學習和自主可控的亞洲象智能監測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的雨林大數據分析系統。在雲邊端協同方面,通過浪潮雲管平臺ICM打通終端到邊緣到中心,將終端採集的海量亞洲象圖像、影像數據在邊緣側進行快速抓取分析,以強大的AI能力實現毫秒級亞洲象精準識別與秒級預警,不僅能夠以智能廣播、APP、簡訊等方式提醒村民避險,還能快速生成亞洲象位置信息,在APP中實時顯示野象活動軌跡。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解決了亞洲象行為實時追蹤和人象衝突問題,更重要是通過對野生亞洲象的長期追蹤,為人類洞察大象物種習性、種群遷移軌跡方面的提供幫助,為人類進行大象棲息地改造、食源地優化、農作物優化布局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浪潮野生亞洲象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成功是浪潮與西雙版納管護局探索野生生物保護的一次創新,而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國際上有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而浪潮在亞洲象保護項目上的成功經驗,也能夠應用在滇金絲猴、黑頸鶴、麂子等更多珍稀與瀕危物種保護中,對保護整個生態和諧、可持續具有深遠意義。

圖片 -

相關焦點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8月12日是第九個#世界大象日#,亞洲象的生存保護現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雲南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保護系統,利用新技術保護與研究亞洲象,已取得積極進展。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AI煉就亞洲象觀測「火眼金睛」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科技緩解「人象衝突」保護亞洲象
    作為亞洲現存最大的陸生動物,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它們曾是人類活動的受害者,也是人類「危險的鄰居」。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大象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損壞莊稼、傷害人畜的事件頻繁發生,人象衝突不斷加劇。
  • 從衝突到和諧 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如今,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初步建立,亞洲象的保護走上了一條數位化之路,從過去依靠人在雨林中四處「摸」象、預警用大喇叭吼,到如今實時在線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數位化技術顯得格外美麗。
  • 共享雨林家園 浪潮AI助力緩解亞洲象保護新難題
    在亞洲象數量取得可喜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人象和諧共棲,成為亞洲象保護的新難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開始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保護亞洲象這一珍稀物種。 浪潮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簡稱管護局)攜手打造了全球首個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項目中,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還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 我國亞洲象野外種群保護成效顯著
    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我國為保護亞洲象野外種群及其棲息地付出了巨大努力,通過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範圍進一步擴大,保護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根據調查,我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亞洲象,目前在我國的野外種群約有150—250頭,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思茅市和臨滄市一帶。為加強保護,國家相繼成立了雲南西雙版納、雲南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雲南思茅萊陽河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配備了302名專職管理人員和300多名護林員。
  • 中國積極保護亞洲象野外種群及其棲息地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楊曉紅)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中國通過在亞洲象分布區建立保護管理體系,對其野外種群及棲息地進行監測評估,並經常性開展巡護、設卡檢查、公眾教育和執法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範圍進一步擴大。
  •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落戶昆明
    原標題:國家林草局 亞洲象研究中心 落戶昆明  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在昆明揭牌,並向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3個州市亞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授牌。  多年來,中央和地方在亞洲象分布區域成立了11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殖及救護中心」「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亞洲象數量呈穩定增長趨勢。為進一步做好亞洲象保護管理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8年11月批覆同意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加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牌子。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
  • 中國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棲息範圍擴大
    中新社北京三月七日電(記者趙勝玉)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七日在此間透露,中國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範圍進一步擴大,保護管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達293頭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記者趙珮然)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293頭,增長率約為52%。  這是記者2日從在雲南省普洱市召開的第一屆亞洲象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獲悉的。
  • 世界環境日 | 亞洲象和它的朋友們
    作為體型僅次於非洲象的現存第二大陸生哺乳動物,亞洲象在雨林中發揮著如土木工程師一般的重要作用,它們的存在維繫著雨林中的一草一木,也正是由於它們不斷與這個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互動,才串聯和驅動著整個雨林的蓬勃生機。
  • 巴基斯坦35歲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8年前伴侶去世十分孤獨
    人類和亞洲象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照顧和被照顧。亞洲象曾是人類活動的受害者,也是人類「危險的鄰居」。大家都在想辦法,找到和大象的和諧相處之道。陸地上的巨無霸也是生態系統工程師世界大象日由國際民間組織設立,旨在呼籲人們關注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保旭)記者今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年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出臺以及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增強,當地野生亞洲象數量回升到兩百五十頭。
  • 亞洲象出沒」
    亞洲象作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在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地區僅有200~250頭,在世界範圍內也僅有3.7~5.1萬頭。成年亞洲象平均體重3~4噸,每天能吃240公斤的食物,佔其體重的6%~8%。
  • [視頻]我國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增加
    進入[午夜新聞]>>          CCTV.com消息(午夜新聞):近來,雲南西雙版納的亞洲象野外種群活動日漸頻繁,跟蹤監測顯示,這裡的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比三十年前增加了一倍。
  • 時隔41年 野生亞洲象重返西雙版納勐侖子保護區
    03人與動物的朋友在生態系統中,亞洲象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它們體形大,可以在林中踏出一條寬路,相當於為其它小型動物開闢了一條「高速公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說,之前有人發現,亞洲象糞便裡的玉米還能繼續生長。「亞洲象對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我國對象群的保護意識,大象的數量也迎來了積極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