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衝突到和諧 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2020-11-25 光明網

  西雙版納雨林,近300頭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它們在這裡生活、棲息、繁衍,隨著種群規模的不斷增加,亞洲象的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一些大象頻繁走進村寨、城市「肇事」,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人象衝突問題。

  如今,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初步建立,亞洲象的保護走上了一條數位化之路,從過去依靠人在雨林中四處「摸」象、預警用大喇叭吼,到如今實時在線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數位化技術顯得格外美麗。

  聰明的大象不聽話

  亞洲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亞洲象「大塊頭有大智慧」,嗅覺比狗還靈敏20倍,隨著近年來西雙版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逐步完善,亞洲象數量也在穩步增加,其中一些飯量大的「不安分子」經常不聽話跑出來光臨保護區周邊村莊,今天「打個劫」把莊稼吃了,明天「攔個路」破壞點財產,周邊居民可謂是「苦大象久矣」。

  如何解決人象衝突難題?過去的方法主要依賴人工,監測觀察員每天穿梭在地貌複雜、道路不通的雨林之中,通過一天兩次的觀察,收集大象糞便、腳印等信息,或者通過無人機協作,來追蹤大象行為軌跡和預測路線,並對周邊居民發出預警。

  這些人工監測和預警的方法,雖然在過去數十年裡,幫助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簡稱管護局)對亞洲象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使得亞洲象族群數量得到了良性恢復,但在數位化時代,人工方法面臨監測數據粗放、效率較低,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預警信息傳遞也經常滯後,無法實現實時監測和預警,更難以對整個雨林統一管理和聯動、後續科研工作提供幫助。

  如果從數位化角度來看,管護局過去所採取的保護方式存在升級空間:其一,數據採集需要更及時和全面,尤其對重要數據要及時採集和存儲;其二,採集的數據類型要更豐富,提升數據分析的維度,讓預警和決策有「數」可依;其三,各個區域需要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分析,對整個雨林地區的監測和科研工作提供統一的數據支撐。

  因此,要想通過數位化的技術手段去解決人象衝突這個難題,本質上要為西雙版納的亞洲象保護建立一個數字孿生體。所謂數字孿生即充分利用物理模型、數據採集、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物理世界實體對象的全生命周期過程。

  數字孿生體依賴高度的數位化,是物理世界實體對象一種實時動態的數字版克隆體。具體到西雙版納雨林中的亞洲象保護,通過建立數字孿生體,可以很好地將亞洲象的活動軌跡、生活習性、生態環境在數字世界中進行映射,然後根據數字世界中分析與判斷,為現實中亞洲象的監測、預警工作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支持。

  一體化方案讓亞洲象保護有「數」

  浪潮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聯合打造世界領先的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融合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化技術於一體,建立起從終端監測、邊緣端快速識別推理、迅速預警和雲端數據匯聚與模型訓練的一體化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整個保護系統就像是構建起一個保護亞洲象的數字孿生體,實現對亞洲象行為軌跡實時分析和預警,統一科學管理和保護。

  具體來看,浪潮在西雙版納雨林地區構建了由數百個影像監測系統構成的統一數據採集系統,實現全天候實時採集圖像及影像數據,並通過地面人員巡護監測、無人機採集、智能視頻監控、紅外相機監控等多重手段,以及其它系統數據對接,實現多維數據的匯集。

  解決多維數據的實時採集,等於為之後的分析預警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數據基礎。有了強大的數據基礎,邊緣端的亞洲象識別模型可以進行全天候、毫秒級的亞洲象精準識別、十幾秒內,廣播、微信、簡訊、APP多個渠道會發布預警信息,邊緣端數據也將被傳輸至雲端數據中心的亞洲象深度學習訓練平臺,幫助模型算法不斷優化迭代,提高亞洲象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

  浪潮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解決了過去亞洲象保護的幾大難題:

  一是數據採集的難題,亞洲象數量稀少、活動範圍廣,過去影像數據樣本少,沒有足夠的數據則無法為模型精度提升提供幫助;浪潮通過架設眾多採集站點,收集到大量亞洲象圖像資料,並且專門針對各種環境中的圖像識別難題,不斷對模型算法進行優化,將亞洲象識別準確度提升到96%以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二是多維度數據體系的難題,邊緣端經過清洗處理的數據被用於建立亞洲象庫及生物多樣性庫,包括亞洲象活動時間、位置信息、影像、周邊環境特徵、行動軌跡等,多維數據可以為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亞洲象飲食習性、活動區域、活動時間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需要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

  三是亞洲象實時分析和實時預警難題,在解決數據採集、數據體系建立之後,通過對數據進行AI實時分析、智能識別後將亞洲象位置信息、數量、移動方向等預警信息內容,定向推送到手機APP等終端設備,群眾、巡護員、管理人員可以及時掌握周邊地區亞洲象的活動情況,真正形成統一管理、協作的預警體系,讓亞洲象保護做到心中有數。

  誰又是一體化保護系統的基石

  從過去依靠人的經驗到如今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西雙版納的亞洲象生態保護如今開啟了數位化之旅。

  西雙版納保護區建立起數據採集體系之後,每個月產生的視頻、圖片數據量就高達30TB,隨著監測體系和數據採集體系逐漸完善,數據量在未來還將繼續增長。除了海量的視頻、圖片數據之外,還有地理位置數據等其他類型的數據,如何存儲和保護這些海量數據,並且為AI模型訓練提供足夠強大的性能支撐就成為西雙版納亞洲象保護的現實挑戰。

  在整個一體化保護解決方案中,存儲的作用可謂是至關重要,不僅僅因為它是數據採集之後的保存之地,更是整個多維數據體系的基石,支撐著從識別、分析到預警各種應用系統的運行以及數據安全保護。

  例如,浪潮大象識別模型高達96%的精準度就離不開浪潮存儲的功勞。在短短3個月之內,浪潮存儲將數十萬張大象圖片高效、反覆地向AI識別模型進行「投餵」,用極致性能支撐起整個AI模型的訓練。浪潮存儲如此極致的性能,背後離不開其iTubro智能引擎,通過對前端AI模型的IO負載進行智能感知,將熱點數據識別出來並智能調度到高速SSD緩存層,實現百萬級IOPS在存儲系統並發流動,為AI模型訓練提供及時的數據「養料」。

  另外,除了AI模型算法訓練之外,浪潮存儲還支撐起預警平臺中的各種應用,在毫秒內完成識別,十幾秒就能通過廣播、簡訊等發出預警,大幅提升預警效率和成果。

  針對亞洲象保護的實時性和數據安全性要求,浪潮為西雙版納保護區打造了以AS5000為核心的「雙活存儲+影像存儲」的存儲平臺,雙活存儲建立起容災平臺,支撐起亞洲象保護的核心應用,當一臺存儲發生故障,另一臺存儲實時接管,讓前端業務基本無感;而浪潮影像大數據平臺則提供PB級存儲空間,滿足保護區對於視頻、圖片等海量數據的存儲需求。

  總體來看,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初步建立,是浪潮在野生動物保護的一次探索與創新,也是AI、大數據、存儲等數位化技術在傳統行業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數位化技術的價值所在。隨著數位化技術在野生動物保護中得到更多應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有望得到更多展現。(一鳴)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雲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大幅回升
    中新社昆明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保旭)記者今日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近年來,隨著各項保護措施的出臺以及當地民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增強,當地野生亞洲象數量回升到兩百五十頭。
  • 讓亞洲象生生不息 浪潮雲數智融合護航西雙版納生態保護
    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
  • 共享雨林家園 浪潮AI助力緩解亞洲象保護新難題
    在亞洲象數量取得可喜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人象和諧共棲,成為亞洲象保護的新難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開始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保護亞洲象這一珍稀物種。 浪潮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簡稱管護局)攜手打造了全球首個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 時隔41年 野生亞洲象重返西雙版納勐侖子保護區
    近日一則關於亞洲象的好消息重回我們的視野時隔41年工作人員在勐侖子保護區內發現了18頭野生亞洲象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說,之前有人發現,亞洲象糞便裡的玉米還能繼續生長。「亞洲象對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我國對象群的保護意識,大象的數量也迎來了積極的增長。
  •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項目中,科研人員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還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幾十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展開,亞洲象數量不斷恢復,活動範圍擴大,部分亞洲象開始走向農地取食水稻、玉米等莊稼作物,不斷侵入村莊、城鎮。由於亞洲象食量巨大,人象衝突不斷升級。  據西雙版納州林草局統計,1991年至2010年,20年裡人象衝突不僅致41人死亡、170人重傷,農作物被大量糟蹋、農地與農田設施被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亞洲象保護面臨嚴峻考驗。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8月12日是第九個#世界大象日#,亞洲象的生存保護現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在我國亞洲象的主要棲息地——雲南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保護系統,利用新技術保護與研究亞洲象,已取得積極進展。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AI煉就亞洲象觀測「火眼金睛」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18頭亞洲象重返雲南西雙版納勐侖保護區 當地緊急啟動肇事預警監測
    12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為應對亞洲象相隔數十年回歸勐侖子保護區,近日西雙版納勐侖鎮啟動了亞洲象肇事預警監測工作。目前,已完成9個紅外相機監測點的布設,預警系統每天都能及時監測到亞洲象活動並進行預警。
  • 科技緩解「人象衝突」保護亞洲象
    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大象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損壞莊稼、傷害人畜的事件頻繁發生,人象衝突不斷加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和浪潮公司合作,搭建了一套野生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給亞洲象保護和當地帶來福音。融合了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對亞洲象的全天候監測和觀察,從而能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 巴基斯坦35歲亞洲象到柬埔寨養老,8年前伴侶去世十分孤獨
    「我們的孩子們曾來探望卡萬,他們很喜歡有它的陪伴,我們都會非常想念它。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沒能很好地照顧它,對此我們感到很傷心。」伊斯蘭瑪巴德野生動物管理委員會成員Waqar Zakaria說。此外,在伊斯蘭瑪巴德高達40攝氏度的酷暑裡,卡萬也未得到任何保護措施。
  • 中國積極保護亞洲象野外種群及其棲息地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楊曉紅)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中國通過在亞洲象分布區建立保護管理體系,對其野外種群及棲息地進行監測評估,並經常性開展巡護、設卡檢查、公眾教育和執法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範圍進一步擴大。
  • 馬雲老師幫你找好了:支付寶搜「找對象」有驚喜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了,作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相信不少情侶已經想好如何度過一個愉快的七夕節,而沒有對象的小夥伴怎麼辦?馬雲老師已經安排上了。8月25日消息,支付寶表示,對於七夕節缺對象的人,可以上支付寶搜「找對象」,馬老師已經安排好。
  • 原始森林放大象 雲南26名「象爸爸」幫助亞洲象早日回家
    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野象谷,26個男人給失去家人的亞洲象當起了「象爸爸」。這裡是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每天6到8小時的野化訓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悉心陪伴,「象爸爸」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幫助這裡的救助象能早日回家。
  •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身處熱帶雨林,從草叢中的蛇蟻,到懸掛半空絞殺的植物,俯仰之間皆是生命。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 媒體行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
    掌上春城訊 12月3日,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媒體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啟動。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中央駐滇、省、市媒體將到昆明、澄江和西雙版納,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為明年COP15大會的召開營造良好宣傳輿論氛圍。啟動儀式圓滿舉行後,媒體一行開啟了第一站的採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資源庫裡2萬餘種質資源引發了媒體記者們的好奇心,不斷提出問題請專家進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