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2020-08-31 金融界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的難題:人象衝突、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

野生生物棲息地往往在叢林、險峰、深海、河流深處,野外環境變化,生物及科研人員要想展開深入研究面臨很高的安全風險,野生動物保護在國際上一直面臨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的問題。

幾十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展開,亞洲象數量不斷恢復,活動範圍擴大,部分亞洲象開始走向農地取食水稻、玉米等莊稼作物,不斷侵入村莊、城鎮。由於亞洲象食量巨大,人象衝突不斷升級。

據西雙版納州林草局統計,1991年至2010年,20年裡人象衝突不僅致41人死亡、170人重傷,農作物被大量糟蹋、農地與農田設施被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亞洲象保護面臨嚴峻考驗。

一方面是頻發的人象衝突,一方面是傳統科學監測手段的粗放與艱難。

郭賢明,一位奮戰在一線長達35年的亞洲象的保護專家,現任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他介紹,因為西雙版納亞洲象棲息地境屬熱帶雨林,地貌複雜,道路不通,監測預警工作長期依賴人工觀察大象糞便、腳印,不僅無法實時監測日益活躍的亞洲象種群軌跡,而且對於後續預警、科研及管護工作的開展也帶來不便,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監測數據的收集和管理方式也比較粗放。

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開始探索在無人機的協助下,步行追蹤象軌跡、預測路線,並對周邊居民發出預警。很快,生物及科研人員發現,無人機也有很多局限性,霧大的時候看不到象,下雨的時候無人機沒法飛,加之續航時間太短,一般無人機飛行不超過半個小時就得回來換電池。發揮新科技力量,去實現探索和改變珍稀物種保護遇到的困境成為當務之急。「在國家林草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開始與浪潮尋求數位化解決方案,構建了由數百個視頻監測系統構成的統一數據採集系統,實現全天候實時採集圖像及影像數據。」郭賢明表示。

科技的創造力:破解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大問題

「我們正在面臨氣候變化、雨林消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的環境與生態問題。」浪潮信息副總裁沈榮表示,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及性與可持續性,不僅需要新的技術解決方案,而且要有更智能的方法,保障全天候實時監測,為瀕危物種保護科學探索提供參考。

據了解,目前國際已有的亞洲象智能識別模型的準確率普遍較低,模型精度大概只有在60%左右,首個針對亞洲象的AI保護應用就顯得至關重要。沈榮介紹,平臺建設初期,由於亞洲象數量稀少,活動範圍廣,可獲得的圖片、視頻數據樣本非常少。加之亞洲象出沒時間不定,體型非常龐大,在夜晚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根據一個尾巴、一個背影立刻判斷亞洲象非常困難。為了提高模型精確度,浪潮在野象谷周邊搭建了眾多採集站點,收集到上萬張野生亞洲象圖像資料。專門針對陰雨天、夜間等畫面光線差、模糊、殘缺等問題,工程師又進行了3個多月的算法優化,將模型精度提高到90%。

此外,邊緣側經過清洗處理的數據也將被用於建立亞洲象庫及生物多樣性庫,為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亞洲象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從而能夠深入洞察人象衝突原因,為有效預防攻擊事件提供指導,分析食源減少情況支撐食源地優化。

目前在西雙版納,一個月時間視頻、圖片的數據量就會達到30TB,隨著野生亞洲象活動範圍擴大,數據量也將不斷擴大,模型算法不斷優化迭代,不斷提高亞洲象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

重塑地球生態平衡:解決瀕危物種研究和生態保護的長遠命題

最新信息顯示,數據中心端藉助管護員提供的模型訓練數據與浪潮自採集數據,對大象影像資料進行機器學習與建模並不斷迭代,識別準確率高達96%以上,且仍在不斷提升,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表示,自然保護區的專家們不需要再去通過大象的足印、糞便、吃剩的食物殘渣推斷個體數量、分布範圍和飲食習慣。基於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對亞洲象進行全天候的觀測和精準識別,不僅有利於緩解人象衝突,也基於觀測結果為食源地優化和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區域規劃提供科學參考,科技可以讓「與象為伍」成為可能。

郭賢明表示,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國際上有超過30000個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國有千餘種瀕危動植物,生態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

沈榮認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從而在食源地優化、棲息地保護、瀕危生態保護層面帶來長期深遠價值。當然,這個方案還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

未來,還將在天文、考古、能源等多領域提供持續不斷的科技動力,為更多區域的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本文源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以計算之力 守護300頭亞洲象——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
  • 浪潮打造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用科技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
    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也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亞洲象數量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近年來保護力度的加大,目前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至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共享雨林家園 浪潮AI助力緩解亞洲象保護新難題
    亞洲象保護力度的增強,亞洲象種群數量由1983年的170餘頭增加至2020年的近300頭。在亞洲象數量取得可喜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人象和諧共棲,成為亞洲象保護的新難題。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開始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保護亞洲象這一珍稀物種。 浪潮與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簡稱管護局)攜手打造了全球首個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人象衝突升級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由於數量稀少,屬於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出的瀕危物種,目前僅存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雲南南部邊境地區,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AI煉就亞洲象觀測「火眼金睛」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國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其中約95%的亞洲象種群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讓亞洲象生生不息 浪潮雲數智融合護航西雙版納生態保護
    藉助科技力量,管護局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生態保護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為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注入了強大計算之力。亞洲象保護的「新煩惱」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
  • 宋茜守護瑞獸亞洲象 關愛瀕危野生動物
    今日,由北京綠色陽光環保公益基金會攜手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發起的「守護瑞獸行動」公益項目,曝光亞洲象守護者宋茜公益海報。號召大眾一同守護華夏瑞獸亞洲象,不消費象牙製品,為它們留下棲息地,珍視自然,守護瑞獸。
  • 百度聯合IFAW推全球首個「瀕危物種AI守護官」 已篩查近25萬圖片信息
    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表示,「』科技為更好『是百度人秉承的準則,應用科技之力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地球是我們的責任,飛槳團隊還將繼續努力。此次開發的識別模型將在飛槳平臺開源,飛槳作為人工智慧基礎軟體平臺,支持廣大開發者和研究人員的創新工作,幫助『瀕危物種AI守護官』變得更加智能。」
  • 全國瀕危野生動物--莽山烙鐵頭蛇數量下降 亟待保護
    央廣網長沙1月29日消息(記者鄧文輝 通訊員劉從武)在1月28日國家林業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一批瀕危野生動物專項調查結果近日出爐,14個物種中,7個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態勢,莽山烙鐵頭蛇和四爪陸龜2個物種種群數量有所下降,莽山烙鐵頭蛇為430-502條、四爪陸龜約79隻。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2020-05-22 15:30:00來源:央廣網
  • 百度飛槳攜手IFAW 共推瀕危物種AI守護官計劃
    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估計,近20年來,非洲大象正以一年5―6萬頭的速度在急劇減少。同時也有科學家表示,按照現在的速度,非洲的大象或將在20年內滅絕。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這樣的悲劇還在無數次的重複著。
  • 世界10大瀕危動物,第一僅剩下35頭,你知道幾個?
    150-200隻,屬於瀕危稀有動物,為了保證它的生存環境,這些克羅斯河大猩猩專門被分割在了五個地帶生活。它們的生活棲息地為雨林和沼澤,由於環境汙染和破壞,導致蘇門犀出現了滅絕危機,全球僅存200頭左右。
  •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繁育第9頭小象
    中新網昆明2月23日電(繆超)記者23日從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獲悉,22日中心一頭32歲的母象「平載」順利產下一頭雌象。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在亞洲象的救助、繁育及人工養護方面積累下實踐經驗。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在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楊超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對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朱䴉、川金絲猴、麋鹿、梅花鹿、亞洲象、揚子鱷、白鶴十大瀕危物種的保護案例進行了解讀。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 三個推動環境保護經典案例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
    6月27日,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總裁何平在貴陽舉行的「綠色化與立法保障」主題論壇上,和各界與會人員分享了三個推動美國環境保護及環境公益訴訟普及與實施的經典案例,以之作為對中國綠色化的啟示。據何平介紹,美國的環境公益訴訟是從60年代開始,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系統。在其完善過程中,同樣面臨過困難,一些典型案例對美國環境保護以及環境公益訴訟起到一個非常有力的推動作用。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保護】瀕危物種水鹿現身我市
    近日,廣東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一紅外線攝像頭拍攝到了一瀕危物種在我市境內現身。 據專家介紹,水鹿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市森林公安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群眾,水鹿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是禁止狩獵和食用的。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讓我們一起「聚焦國外海洋熱點,傳遞國外海洋資訊」——海洋參考今日頭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