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閻天雷
▲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姚兵、張東強)8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給大象建食堂》的報導。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呼籲人們關注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當天,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區,一群戴著花環的亞洲象悠閒漫步,巡遊一圈後,盡情享用胡蘿蔔、菠蘿、西瓜等新鮮水果大餐。來自各地的遊客紛紛與這些憨態可掬的大塊頭合影。儘管體型懸殊較大,但人與象的親密接觸呈現出一派和諧景象。
而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勐阿鎮的南朗河村,十餘頭亞洲象霸佔了群眾的農田,肆無忌憚地啃食尚未成熟的甘蔗和玉米等農作物,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生態保護力度,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亞洲象種群數量恢復增長。但由於棲息地破碎、保護區內食物減少等因素,越來越多的亞洲象走出保護區,來到人類生活區域,啃食田間作物、進村入戶損壞房屋、攻擊村民。
面對生態保護中出現的「煩惱」,當地政府把群眾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在強化亞洲象保護的同時,投資修建防象工程、開展監測預警、修建亞洲象食物源基地等,努力破解「人象衝突」困局。
(小標題)30年間亞洲象數量翻番
據云南大學亞洲象研究中心教授陳明勇主編的《中國野象》介紹,距今6000多萬年前,地球上演化出現的象類,當時有著龐大的家族。已發現的400餘種象化石表明它們曾經在地球上繁盛一時。然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地質的演化、氣候的變遷,大部分象類由於適應不了變化的環境而逐漸消亡,如今只剩下亞洲象和非洲象兩個象類遺子。
在中國,亞洲象在7000多年前還曾廣泛分布,自周朝初開始,由黃河流域南遷;春秋戰國時期,分布北界為淮河流域;唐代時已退至長江以南,宋代時越過南嶺,如今已退至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和普洱等地,且主要分布於西雙版納。
在西雙版納,人們一直認為能夠見到野象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當地少數民族將它們當作吉祥的化身,長期守護和保衛著它們。
1958年,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當時,考慮到我國野生亞洲象處於滅絕邊緣,各級政府採取了搶救性保護和管理措施。此後,雲南省在亞洲象分布的熱帶地區共建立了11處保護區,總面積約51萬公頃,形成了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為補充的亞洲象保護網絡,為亞洲象提供了庇護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雲南生態環境日益改善。與此同時,亞洲象救護與保護力度也在加強,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不斷強化亞洲象棲息地保護與修復,積極開展亞洲象收容救護,嚴厲打擊獵殺亞洲象的違法行為,保護成效明顯。
由於部分象群時常在邊境地區活動,近年來我國還加強了與鄰國的野象保護合作。2009年至今,雲南西雙版納與寮國有關地區和部門已在邊境地區合作建立了總長約220公裡、面積近133平方公裡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兩國保護區管理機構還多次共同開展野象種群調查、聯合巡護、人員技術培訓等工作。
「我們有效保護了以亞洲象為代表的各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促進了區域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西雙版納州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李中員說。該合作已成為大湄公河次區域跨境保護的成功典範。
今年7月,中老鐵路國內段的玉(溪)磨(憨)鐵路野象谷車站站前主體工程完工。為了保護亞洲象,野象谷車站兩端以隧道建設的模式穿越山體,繞開野象遷移通道。
在位於野象谷附近的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救助象「羊妞」在世界大象日這天迎來了4歲生日,工作人員用香蕉、蘋果、菠蘿為它做了「生日蛋糕」,給它洗澡、陪它玩耍、唱生日歌,祝願它健康成長。
時間回溯到2015年8月。當時尚未滿月的「羊妞」因患有新生兒臍帶感染,並伴有心力衰竭症狀,被象群遺棄在普洱市思茅區一農戶家附近。農戶向有關部門上報後,救助隊次日一早趕到現場,並將其送到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剛救回來時,『羊妞』體質虛弱,很多專家都對這次救助沒抱多大希望,看著小象躺在墊子上奄奄一息,大家非常擔心。」曾負責照顧「羊妞」的飼養員陳繼銘說,多名專家、獸醫、飼養員經過5天不眠不休的精心照料和守護,小象血常規中白細胞的數量開始緩慢下降,精神狀態也漸漸好了起來。
如今,「羊妞」已經從救助時的70多公斤長到800多公斤,而且工作人員每天都帶它到野外進行放歸訓練,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回歸大自然。
自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該中心先後參與過20餘次亞洲象野外救助工作,救助了20餘頭不同年齡段的野象,其中8頭象仍在救助中心接受專業的醫療護理與康復訓練。
監測顯示,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亞洲象的保護力度,30年間,生活在雲南的亞洲象數量從低谷時的150頭左右增至300頭左右。
(小標題)「人象衝突」愈演愈烈
目前,雲南省雖然在亞洲象分布區或潛在分布區建立了11個自然保護區,但10個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類型,嚴格控制森林火災、砍伐等。
雲南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向如武說,由於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人為幹擾減少,鬱閉度大幅提高,亞洲象的可食用植物減少。
據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分析,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由1983年的88.9%增至2016年的97%,導致亞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粽葉蘆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為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保護區內食物減少,野象種群數量不斷增多,而且野象食量較大,不少象群便逐步活動到保護區外取食。一旦人象活動空間重疊,『人象衝突』難以避免。」陳明勇說,目前約有三分之二的野象生活在保護區外。
通過對野生亞洲象近30年的研究,陳明勇發現,如今野象的一些行為已經發生了變化。他說,「以採食為例,起初野象只是去百姓的莊稼地裡偷吃一些作物,後來它們發現莊稼地集中連片,很容易就能填飽肚子,於是他們常常大搖大擺地在農田裡採食。」
特別是去冬今春以來,雲南長時間高溫少雨,亞洲象棲息地食物和水源進一步減少,迫使它們離開棲息地,到林農交錯區域尋找食物和水源,野象頻繁肇事。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龍雲海介紹,6月下旬以來,勐海象群直接住進了勐阿鎮南朗河村龍竹棚小組,吃睡在村子周邊,有時不分晝夜地進村破壞,圍攻農戶房屋、損毀建築設施。初步統計,野象已造成該村120餘畝農作物受損,房屋損毀20多間。
直徑約40釐米的腳印、踐踏過的農田、損壞後的房屋……這是記者在龍竹棚小組走訪時見到的野象留下的痕跡。
記者在56歲的村民張扎老家看到,他家的房子只有一層,為了防止遭受野象攻擊,他把床鋪搬到在樓頂搭起的帳篷中,作為夜間臨時居所,裡面還放著幾袋玉米和水稻。「前些年野象剛來時還有些怕人,現在它們好像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見到人會主動發起攻擊。」張扎老說,不少村民要麼像他家一樣在樓頂搭帳篷,要麼到親戚家躲避大象。
勐阿鎮鎮長巖坎比介紹,逗留在該鎮的象群是2008年從景洪過來的,2013年以後該象群開始在勐往鄉、勐阿鎮和普洱市瀾滄縣發展河鄉一帶活動,2016年以來,主要在勐阿鎮活動。
「現在這群野象只有在休息和天氣較熱的情況下才進林子,其餘時間基本都在村民的農田和山地裡覓食。」巖坎比說,2014年以來,這個象群已導致該鎮11人死傷。
近年來,野象出現了向北遷移的趨勢。1992年,一頭野生亞洲象到普洱市思茅區境內活動以來,截至去年底,該市境內約有6群共130餘頭野生亞洲象常年定居,活動軌跡覆蓋了11個鄉鎮約23個村民小組,象群主要以農戶種植的甘蔗、玉米、香蕉等農作物為食,也對當地百姓構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據云南省林草局統計,2013年以來,亞洲象肇事共造成60餘人死傷;2011至2018年間,野象肇事造成的財產損失超過1.7億元。與此同時,2009年至今已有40餘頭亞洲象因觸電、掉入農業蓄水池等情況死亡。
此外,保護區外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質量有所下降。「近20年來,亞洲象分布區人口增加,經濟發展,保護區外大量輪歇地被開墾種植成橡膠、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陳明勇說,高速公路、水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割裂了原有連片的亞洲象棲息地,導致棲息地破碎化,也加劇了「人象衝突」。
(小標題)「大象食堂」促進「人象和諧」
我國先後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雲南省及相關州市相繼出臺的地方性法規,使得自然保護區建設、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保護步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軌道,為亞洲象提供了「保護傘」。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委會三六隊小組村民許德明說,2015年的一天清晨,一群野象入侵同村王某家,王某在大吼大叫無果後,端起自製槍枝射向野象群,後發現一頭母象死在自家魚塘中,王某因此而被判刑。
「儘管野象經常來村裡肇事,可我們不允許傷害野象。」許德明說,「但我們也需要受到保護。」
2017年,當地政府在關坪村委會的三六隊和香菸箐兩個小組開展防象圍欄試點項目,用牢固的鋼管把兩個村圍了起來。
「現在我們住在村裡感覺安全了。」許德明說。
為緩解「人象衝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雙版納和普洱等地為亞洲象建設食物源基地(「大象食堂」),種植粽葉蘆、芭蕉、竹子等亞洲象喜食植物或給予季節性補食,努力營造亞洲象良好生存空間,減少亞洲象進入人類生產生活區域。
8月9日,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啟動,普洱市林草局和森林公安局在思茅、江城、瀾滄三個亞洲象經常活動的區縣建「大象食堂」,種下亞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甘蔗等植物,佔地一萬多畝。
為了彌補野象給群眾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雲南省自1992年開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2010年試點探索野生動物公眾責任商業保險,2014年覆蓋全省。保費由政府承擔,大象肇事後,由保險公司給受損群眾補償。
與此同時,近年來實施的亞洲象預警監測,也有效避免了多起野象傷人事件。
46歲的趙平是勐海縣勐往鄉村民,由於野象頻繁到村裡活動,在政府部門號召下,他於2011年開始從事亞洲象監測預警工作。
每天早上6點左右,趙平就進入他負責的野象活動區域,通過尋找腳印和糞便,聽聲音等,儘快鎖定野象位置。然後監測小組將使用無人機全天候跟蹤監測野象,並把其行蹤及時通知村民。
2016年6月,勐海縣首次採用無人機對該地象群進行全方位監測預警。初步統計,3年多以來,已成功避免「人象衝突」事件近60起。
去年9月,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建成並投入試運行,能夠將無人機監測、高清攝像裝置捕捉採集的影像、圖片等實時反饋至「中心」,並通過手機預警應用和微信平臺及時發布亞洲象監測預警信息,目前用戶已超過8.4萬人。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讓老百姓獲取亞洲象活動的信息,減少他們與野象直接衝突。」該中心工作人員鄭璇說。
經過持續不斷的宣傳,多數群眾了解了大象的危險性,但仍有部分村民和外來人員防象意識淡薄,有的甚至會好奇圍觀。巖坎比說,「有時監測員發布了大象活動蹤跡後,還有人刻意去觀看大象,留下了巨大隱患。」
「研究發現,大象的面部沒有表情肌,不會顯示喜怒哀樂,普通人不太容易看出其是否發火。」陳明勇說,但當大象做出某些動作時,人們就要警惕了。比如,大象不高興時會把兩隻耳朵立起來,而當它們用前腳踢土時,則表明忍無可忍、要發動攻擊了。
此外,陳明勇指出,大象是攻擊性很強的動物,雖然跑動時腳步頻率不高,但步幅大,一步差不多是普通人的四五步,人們至少要保持與大象100米以上的安全距離。
陳明勇說,其實有亞洲象分布的國家如印度和泰國也存在「人象衝突」問題,早年間雲南還借鑑過有關國家所採取的防象措施,比如修建防象溝、電圍欄和防象壁,但效果不佳,且有負面作用,後來就不用了。
未來,當地還將繼續完善亞洲象監測預警體系,最大程度減少人象直接衝突,同時增加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促進人象和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