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社長田聰明同志在新華社建社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總結經驗,繼承傳統,面向未來,開拓創新,
為建設更加強大的世界性通訊社而努力奮鬥

——新華社社長田聰明同志在新華社建社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志們:

  我們剛慶祝了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正在認真學習貫徹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又迎來了新華社建社70周年。我首先代表新華社黨組和全社幹部職工,向到會的各位領導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對你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新華社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謝;向所有為新華社事業發展作出過貢獻的離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新華社烈士表示深切的懷念!

  70年前的今天,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從江西瑞金髮出了第一條新聞電訊。我們就是從這裡起步,歷經艱難曲折,同我們黨、我們祖國、我們民族一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強大、走向輝煌!

  今天的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世界性通訊社和「消息總匯」,已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新聞信息採集體系,總分社、分社、支社和記者站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大單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新聞信息處理體系,每天用8個語種播發180多萬字和約290底新聞圖片;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技術保障體系,實現了文字、圖片、圖表等新聞信息高速同步播發;建立起了覆蓋全世界的新聞信息供稿體系,新聞信息用戶達一萬多家;建立起了多層次、多渠道傳播體系,通稿、報刊、音像和網際網路站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今天,我們隆重集會,紀念這個光輝的日子。

  當我們回顧70年曲折而光榮的歷史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運籌未來;當我們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時候,更多的是要認真總結經驗,用以指導我們邁向新的徵程。

  (一)新華社七十年凝練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新華社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堅實基礎

  新華社的70年,是與我們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70年,是在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的關懷和培育下,成長壯大的70年。70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華人在長期奮鬥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

  ——始終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就是把新聞工作作為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覺地接受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堅持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忠實地履行當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職能。經驗告訴我們,「耳目」,就是報真情、講實話,有喜報喜,有憂報憂,及時向中央提供海內外的新情況、新信息,供中央決策和指導工作參考。在革命戰爭年代,把最新信息報告黨中央、毛主席,是新華社的工作守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華社收到海外通訊社播發的反映重大動向的消息,半小時之內就要送到毛主席手上。蘇軍出兵我國東北、日本宣布投降等重大事件,新華社都及時向黨中央、毛主席作了報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華社的編輯、記者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參考報導領域不斷拓展,信息量不斷增加,質量和時效也不斷提高,受到黨中央和各方面的重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安徽等各地農村實行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掀起我國農村第一步改革浪潮,新華社記者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深入調研,及時向黨中央報送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為中央指導農村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

  經驗告訴我們,「喉舌」,就是堅持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全面、準確、及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聲音,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

  新華社的報導始終堅持「全國觀點」和「世界觀念」,自覺服從和服務大局。在戰爭年代,新華社的報導成為黨中央指揮前線和各根據地軍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重要渠道和有力工具。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都是通過新華社播發而傳往海內外,使廣大軍民和各界愛國人士受到教育和鼓舞。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及時充分地報導對廣大人民群眾有教育意義、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的新聞,深刻揭示黨的基本路線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努力促使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全國幹部群眾的實際行動。新華社在履行國家通訊社職能的同時,大踏步地向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邁進。我們的國際報導和對外報導,讓中國更多地了解世界,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為在國際上樹立我國的良好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密切聯繫群眾,深入社會實踐,始終堅持腳踏實地的調查研究。新華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新聞是跑出來的。」這個「跑」字,形象而生動地概括了新華社記者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和一刻也不脫離實際的作風。70年來的大量事實告訴我們,新華社一切有影響的重要報導和有突出成就的記者,都是堅持不懈深入調研的結果。進入新時期以來,新華社許多年輕記者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疾苦,及時反映群眾的要求和願望,寫出了許多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見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報導和調研稿件,並在實踐中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期調研特點的經驗和方法。

  在當今信息高速傳輸、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新華社正在根據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和改進報導工作。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創新之源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在我們對社會實踐的深入調查研究中。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突出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對於黨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實現這兩個「堅持」的根本途徑。我們要繼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以此來「抓作風、改文風」,並要用政策和制度來加以保證。

  ——堅持不斷改革創新,積極探索世界性通訊社發展的客觀規律。70年來,我們由一個簡陋的新聞發布機構發展成為國家通訊社,並躋身於世界四大通訊社行列。70年特別是近20年來,我們逐步在世界各地加強了新聞信息採集力量,並跟蹤世界通信技術最新發展成果,不斷湧現進技術設備改造稿件傳輸和處理系統;我們跟蹤媒體發展動向,創辦報刊,開發信息、音像和網絡事業,使新華社由單純發布新聞電訊的通訊社發展成為集電訊、報刊、音像、網際網路、出版等為一身的多媒體新聞信息採集和發布機構。尤其新華網的創辦和發展,使我們在被稱作「第四媒體」的競爭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即將建成的多媒體資料庫,可把大千世界濃縮在一個小小的電腦終端上,將使我們更加充分地發揮世界「消息總匯」的職能。

  ——嚴肅的工作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嚴密的工作制度和嚴格的組織紀律。這四個「嚴」貫穿在新華社70年的歷史中。戰爭時期,新華社就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嚴密的組織紀律。1948年12月,總社曾明確要求全體採編人員學習列寧同志「仔細地檢查每一事實、每一數字」的嚴謹作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新中國成立後,新華社多次開展練筆運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黨組把作風和制度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了採編人員崗位責任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社會生活呈現多樣化的今天,四「嚴」仍然是我們從嚴治社的重要內容。我們將結合不斷變化的新情況,進一步充實完善。

  ——艱苦創業、團結奮鬥、無私奉獻、清正廉潔。在新華社不斷發展壯大、向世界性通訊社邁進的歷程中,凝結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先後有150多位烈士為黨的新聞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國慶50周年前夕,我們出版了《血染的豐碑》一書,記述了先烈們催人淚下的事跡。戰爭年代,活躍在前線和後方的新華社記者,一邊採訪,一邊打仗、生產。我們的老攝影記者沙飛同志,面對敵人的包圍,立下了「人在底片在」的錚錚誓言,歷經九死一生,做到了新聞底片在戰火中一張不丟。今天,我國已沒有了戰火,但同樣有生與死的考驗;我們出門採訪已用不著全靠兩條腿跑了,但同樣有艱難困苦。令人欣慰的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依然是我們隊伍的主流。在戰火瀰漫的南斯拉夫,邵雲環同志為正義捐軀;在抗洪救災第一線,隨處可見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新華社記者;而「一個字一滴血」的夏儒閣同志,是在日常報導中湧現出的、在平凡中鑄造不平凡的典型。

  我們的福利待遇雖然比國內一些單位,特別是比發達國家同行要低,但我們的同志仍然能夠以事業為重,不為優厚待遇所動,堅持為新華社的事業勤奮工作;有的同志出國學成後仍願回新華社工作;許多離退下來的老同志,只要工作需要,往往謝絕外面高薪聘請,繼續為新華社出力,甘為新華社事業奉獻終身。

  同志們,新華社70年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紀念新華社建社60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曾語重心長地指出:「新華社的同志們要十分珍惜自己的歷史,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將百倍地珍惜它、繼承它,並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揚光大。

  (二) 新華社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發展,是我們這代人的緊迫任務

  當前,我們正面臨國際國內新形勢的嚴峻考驗。這主要是: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迫切要求我們的新聞報導與我國國際地位相適應,因而新華社的工作任務更加繁重、艱巨;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面臨著更加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際輿論鬥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新聞出版事業改革的深化,新聞信息市場正在加速分化和重組;隨著以數位技術為核心的傳播技術迅速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傳媒業大變革,而新華社正處在這一大變革的風口浪尖上。

  面對新形勢,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切實運用江澤民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的立場、觀點、方法,按「三個代表」的要求,準確把握形勢,全面審視我們的發展趨勢,把握工作中的強勢和弱勢,清醒地估計我們與國內外同行特別是與實力強大的西方大通訊社之間的差距,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始終掌握主動權。

  用辯證的觀點分析新形勢,就是挑戰和機遇並存。比如,市場的分化和重組既對我們原有的新聞信息市場形成很大衝擊,也為我們開闢新市場、進入新領域帶來了新機遇;國際輿論的激烈競爭和複雜鬥爭,既給我們提出了新挑戰,也為我們進入國際新聞信息市場帶來了新機遇;傳媒業的大變革既對新華社傳統的地位、工作方式和傳播手段提出新挑戰,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關鍵是我們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這種時不我待的危機感、緊迫感,已成為新華人的共識。

  如何認識我們的強勢和弱勢呢?我們有國家通訊社的地位和「消息總匯」的職能,這是我們的重大強勢。回顧70年的歷史,新華社的每一重大發展,都是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直接關懷下取得的;黨和國家的重要新聞,都是授權新華社發布的;凡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活動、國內外重大事件,都明確規定國內各媒體以新華社通稿為準。但由此也使我們一些同志的頭腦中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在激烈競爭中往往放不下「架子」。這種固守優勢的思想觀念,也是我們當前的一個最大的弱勢。

  我們擁有遍布海內外的新聞信息採集網絡。我們每天採集和幾十年積累起來的新聞信息資源相當豐厚,同其他媒體相比確有一定的強勢。但我們的新聞信息產品中還有不少質量不夠高,結構不夠合理;不少稿件針對性不夠強,時效不夠快;我們擁有的新聞信息資源十分豐富,但有相當部分被一個個部門或單位分割、積壓,不能盤活和優化配製,整體優勢發揮不出來,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相當嚴重。這種弱勢嚴重製約強勢發揮的情況,也已引起越來越多新華人的高度重視。

  我們的新聞信息市場相當廣闊,潛力很大。不僅有國內近萬家新聞媒體和大量企事業單位用戶,而且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眾多媒體和社會機構中,有著採用新華社新聞信息產品的許多有利因素。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儘管在世界新聞信息市場上「西強我弱」的狀況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儘管我們與西方某些大通訊社相比,在資金實力和技術手段方面,在新聞信息的採集、傳播方式方面,以及新聞信息的品種機構和時效等方面還存在著差距;但是,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世界更加需要了解中國。尤其對重大國際事務,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及時聽到中國的聲音。如果我們奮發努力,進一步提高我們新聞信息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的落地率是可以做到的,更廣泛地進入西方主流媒體也是完全可能的。

  新華社在70年的奮鬥中鍛鍊和造就了一支政治、業務、作風、紀律等各方面都可信賴的隊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華社逐步增加了許多外語人才、通信技術人才和能夠運用計算機、數位相機等現代技術設備的採編人員,一批從事新聞信息、音像和網絡工作的複合型人才正在成長。這支隊伍是新華社報導和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

  但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在以人才競爭為實質的當今時代,按照世界性通訊社的要求,同世界各大通訊社相比,我們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人才的數量、質量還相當不適應;在步入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時代,我們不少同志的知識結構和業務技能比較單一,不會或不能熟練使用先進技術設備,高水平的專家就更少了;作為世界性通訊社,在我們的許多崗位上應至少能熟練使用一種外文,最好能掌握兩種以上外文,而我們的外文人才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在我們有限的外文人才中不少人存在明顯缺陷;至於具有市場經濟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經營和財務管理人才就更缺了。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們新聞報導和各項事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同志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弱勢,我們深感形勢逼人,不容稍有懈怠;認清了自己的堅實基礎和優勢,我們更增強了開創未來的信心。

(三)緊緊圍繞全黨工作的大局,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為把新華社建設成為更加強大的世界性通訊社而奮鬥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我國的各項事業將根據黨的十五大和江澤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加快發展,與時俱進。新華社只有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跟上全國的前進步伐。我們設想,到新華社建社80周年的時候,我們在全面完成「十五」發展綱要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通訊社的發展規律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全面實現新聞信息等各種資源的整合優化和共享;全面實現通稿、信息、報刊、音像、網絡及其他各項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協調發展;全面實現新聞信息產品採集、營銷、傳送等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全面實現黨務和報導、人事、財務等管理的制度化。為此,要下大氣抓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不斷提高新聞報導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新華社的新聞報導業務主要為四大塊:一是中央授權發布的新聞和國內外其他重要新聞;二是參考報導;三是社辦報刊和網絡、信息、音像等新興業務;四是新聞信息產品的傳輸和營銷。目前全社同志逐步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即只有在新聞報導上有作為,新華社才會有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將上述四方面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和激勵,形成良性循環,全會報導的整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所以,我們要一手抓新聞信息採寫,不斷提高質量;一手抓新聞信息產品傳輸營銷,努力用更多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產品佔領海內外新聞信息市場,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為此,我們要根據新聞規律和資源分布情況,調整派出機構和採編力量布局,跟蹤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調研,增強對重大和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要加強地區性力量的調配,逐步形成固定常駐與機動組織相結合的人力和設備使用機制;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稿件結構和發稿線路,在「深入」和「對路」上下功夫,切實提高我們報導的時效和採用率,不斷增強報導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影響力;參考報導是新華社的「拳頭產品」,要根據新形勢從政策和機制等方面採取切實措施,確保報導的真實、準確、全面,兵役法保護記者的正當權益;要改革新聞信息產品的經營體制,改進營銷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積極發展有效用戶,並逐步利用先進技術,使新聞信息直接進入千家萬戶,在繼續提高傳統媒體市場佔有率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服務領域。

(二)切實抓好多媒體資料庫建設。在現代信息社會,資料庫已成為集新聞信息收集、儲存、加工、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基礎設施,其規模、內容和擁有的用戶量,已成為衡量通訊社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多媒體資料庫建設事關新華社的改革、發展和建設更加強大的世界性通訊社,要上下共同努力來抓好。

  多媒體資料庫建設要緊緊圍繞新聞報導,同深化改革、理順體制、明確職責、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結合起來;要對新聞信息入庫、加工、管理、出庫等各環節綜合考慮,統籌安排,分步實施;要同步培訓專業工作人員,使他們儘快掌握資料庫管理、使用和維護的基本技能;要堅持「先立後破」、有序過渡的原則,在新的運行體系建立之前,確保原體系正常運行;要抓緊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以保證規範管理和資源優化配製,保護著作權,獲取全面效益。

  我們要通過建立多媒體資料庫,充分運用當代先進技術手段,將新華社每天從海內外採集的新聞信息及時輸入進來,將全社70年來的新聞信息資源整合和激活起來,將海內外一切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資源儘可能吸納進來,將庫內文字、圖片、圖表、聲像等整合為一體,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進行加工,實行分類管理;要以豐富的新聞信息資源和靈活的搜索功能,首先在社內實現資源共享,成本核算,再根據條件逐步為海內外廣大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品種的個性化服務。進而,用市場機制全面促進新華社新聞信息產品質量和採編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繼續推進通信技術的現代化建設。通信技術是新華社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繼續堅持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原則,抓好以多媒體資料庫及服務系統為中心的數位技術工程,逐步建成同海內外新聞信息用戶互聯互通的數位化寬帶傳輸網絡;要逐步建成全社統一的網絡平臺和計算機多媒體信息處理、發布系統,並不斷豐富技術服務手段,確保整個通信技術系統科學、合理、安全、高效地運行;要跟蹤世界通信技術的最新發展,積極開展與新華社相關的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工作。

  (四)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現代管理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內容。只有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證新華社在新形勢下正確履行黨和人民「耳目喉舌」與國家通訊社的職能,充分發揮「消息總匯」的作用;才能保證實現最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此,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學習借鑑一切先進的管理經驗,對現有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對那些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符合世界性通訊社發展規律的,要廢舊立新;對那些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部分,要抓緊修訂;還沒有管理制度的,要加快建立。在此基礎上,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形成《新華社管理條例》,並且逐步運用現代技術實現網絡化管理。

  當前,我們要把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嚴格執行結合起來,以執行促進建立。特別要強化新華社全體同志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意識,「法治」「德治」相結合,在全社形成一種「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執章必嚴、違章必究」的氛圍,確保新華社各項工作的有效運行和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黨的工作和幹部隊伍建設。建設更加強大的世界性通訊社,實現新華社各項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關鍵再認。「事在人為」,有「人」才能有「為」。在當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如何從新華社的實際出發,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完善管理、深化改革、加強培訓等措施,不斷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逐步形成結構合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格局,是我們各項任務中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要按「三個代表」的要求,積極探索加強黨的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要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新華社的工作特點,科學設置職能管理部門和新聞報導、經營事業、後勤服務等機構;要嚴格按照黨的幹部標準,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自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開拓創新、團結協調,廉潔、務實、勤政、高效的領導集體;要通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營造一個有利於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和優勢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新華社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單位,專業知識分子是我們整個人才資源的核心部分,要特別注意做好各類專業人才的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做專業知識分子的「知己」和「後勤部長」,真正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成風氣;要通過調整分配激勵機制等措施,真正使高素質專業人才能夠留得住、用得好、進得來,真正使它們的所長得以施展;要在大力倡導個人自學的同時,加強全員培訓,規範職工教育培訓機制,實現培訓與使用的統一,不斷提高全體幹部職工的政治業務素質;要繼續關心離退休老同志,保證他們發揮作用,安度晚年。

  同志們,新華社70年的光輝業績,已經載入黨的新聞事業史冊;新華社在新世紀的光榮使命,又吹響了繼續奮進的號角。

  10年前,江澤民總書記為新華社作了「努力學習,深入實際,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的題詞。我們一定不負重望,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努力開創新華社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3、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對外公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啟航。10月14日和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表明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
    圖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 劉萬生 攝中新網大連9月19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建所70周年紀念大會19日在遼寧大連舉行,近400位海內外嘉賓出席大會。
  •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2018年12月31日(周一/調休)上午,由中國蕭軍研究會主辦的「迎新年 憶蕭軍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舉行。
  •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人民日報5月4日評論員文章:做好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鬥,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 長春光機所舉行紀念建黨96周年表彰大會暨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六周年,對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一年來全所湧現出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進行表彰,並號召全所黨員及職工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6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黨委召開紀念建黨九十六周年表彰大會暨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共青團員們,青年朋友們,同志們:100年前,中國大地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題:英雄讚歌衝雲霄,萬眾一心向前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側記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鄒偉、梅世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今天,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仍舊以雄赳赳、氣昂昂的精神狀態,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2020年10月23日上午,各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 中國醫科大學80周年校慶慶典大會隆重舉行
    在這美麗的季節,中國醫科大學建校80周年暨毛澤東主席為我校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70周年慶典大會於10月3日上午10時在遼寧大劇院隆重舉行。    新華社、《光明日報》、遼寧電視臺、《遼寧日報》、瀋陽電視臺、《科學時報》、《瀋陽日報》、《遼瀋晚報》、《瀋陽晚報》、東北新聞網等十餘家媒體記者到會。    這一天的瀋陽,陽光明媚,生機盎然;這一天的遼寧大劇院,花團錦簇,彩旗飄飄。會場主席臺大屏幕上寫著「紅醫搖籃——中國醫科大學」十個大字。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左),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右),書作者新華社資深記者方政軍(中))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方政軍博士是新華社資深記者,歷任新華社湖北分社政文部主任、副總編輯兼《武漢證券報》《湖北經濟報》總編輯,新華社湖北分社總編輯,新華社湖北分社黨組成員、副廳級紀委書記。現任湖北省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 西南政法大學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周年紀念大會舉行。中央及各省市有關部門、兄弟高校、解放軍、人民團體、社會知名人士以及海內外西南政法大學校友會和校友還通過賀信、視頻等方式表達了對西政70周年生日的美好祝福。奔跑,是西政人永恆的主題;奮鬥,是西政人永遠的底色。「奔跑吧,西政」是校慶70周年主題活動之一。
  • 人民空軍成立71周年紀念日
    人民空軍成立71周年紀念日 2020-11-11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199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政協在首都人民大會黨隆重舉行大會,紀念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締造者,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等和首都各界1萬人出席了大會。
  • 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即將召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記者獲悉,「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暨首屆中國地熱前沿技術與應用在線研討會」將於2020年5月28日在「騰訊會議APP」上在線舉辦,網絡報名通道於5月9日開啟,僅僅3天,在線報名人數即已達到313
  • 人教社70周年|專訪社長黃強:教育出版就是鑄魂育人
    彼時的他未曾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跟葉聖陶先生一樣,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長,而這一緣分,足足橫跨了六十六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黃強(攝影|任殿順)1950年,葉聖陶作為人教社首任社長,扛起了為新中國編寫中小學教材的大旗。六十六年後,黃強任職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為人教社歷史上的第九任社長。
  • 「新華社天宮二號電」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
    新華社幫你把禮物帶給他》——2016年10月21日,作者之一鄭曉奕把這條互動徵集的H5頁面連結,發到女兒幼兒園家長群,立即引起家長們的熱烈響應。隨後幾天,4歲女兒和班裡的小朋友紛紛提交畫作,為航天員叔叔送上生日祝福。她暗自感慨:這可能是十幾年記者生涯裡做過的唯一一次可以吸引家裡小朋友參與互動的報導。
  • 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講話(全文)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21日,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的戰禍之後,聯合國應運而生。聯合國風雨兼程,走過了75年不平凡歷程。世界和平與發展掀開新篇章。——聯合國的75年,是人類社會迅速發展的75年。
  •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辦
    2020年1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紀念大會在閔行校區菁菁堂舉行。此次紀念大會分為「逐夢十載」、「聚啟未來」兩個篇章,分別由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致遠學院院長徐學敏,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章俊良主持。
  • 每日一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閱兵式、群眾遊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後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 北京理工大學舉行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
    9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關村校區東體育場隆重舉行。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迎來80周年華誕的北理工校園處處洋溢著喜慶氛圍,煥發出勃勃生機。校慶前夕,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同志對學校工作作出了批示。她肯定了北京理工大學80年來取得的辦學成就,提出了殷切希望。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也於校慶前夕,到校看望慰問教師代表,視察指導工作。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校友和夫人王鳳清校友給母校發來賀信,深情回顧歷史,勉勵師生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