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宮二號電」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聞背後·

    內容提要 本文從策劃創新、報導創新、機制創新幾個方面進行梳理、歸納,再現「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系列報導過程與思考。

    關鍵詞 特約記者 太空日記 系列報導

    《景海鵬要在太空過生日啦!新華社幫你把禮物帶給他》——2016年10月21日,作者之一鄭曉奕把這條互動徵集的H5頁面連結,發到女兒幼兒園家長群,立即引起家長們的熱烈響應。隨後幾天,4歲女兒和班裡的小朋友紛紛提交畫作,為航天員叔叔送上生日祝福。她暗自感慨:這可能是十幾年記者生涯裡做過的唯一一次可以吸引家裡小朋友參與互動的報導。

    是新媒體的發展讓媒體人與受眾的互動如此「零距離」,更是媒體融合的洶湧大潮讓新華社這樣的媒體奮起直追、不落人後,在這次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報導中,引領了全媒體報導的潮流。

    從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我們宣布《厲害了!景海鵬、陳冬成為「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到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帶著兩名航天員成功著陸,我們推出終結篇視頻《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開講啦!》,33天的「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報導」中,新華社「跟開了掛似的」(網友評語),不斷推出獨家報導。

    具體來講,新華社這次報導開創了「天地結合」的報導形式——首開世界新聞史上記者從地球之外發回報導的先河,兩位航天員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的身份在太空進行現場報導;三名85後年輕航天人擔任地面「航天主播」,推出「天馬行空33天」系列進行解釋性、揭密性的微視頻報導。

    事後回顧,新華社幾乎是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神舟十一號舉世矚目,各新聞媒體事先都策劃了大規模報導計劃,可新華社策劃的獨特性在於:請景海鵬、陳冬兩位在軌航天員當特約記者。在距發射僅剩半個多月時間的9月底,在一次座談會上,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同志提出了這個設想,並且指揮團隊立即付諸實施。雖然披荊斬棘,歷經艱辛,但這事居然就幹成了。

    據初步統計,「太空日記」共推出9期,網絡總閱讀量累計達1.6億次,期均1778萬次,網民互動超過10萬次;「天馬行空33天」推出31期,總閱讀量達1.3億次,期均420萬次,網民留言超過3萬條。該系列報導成為2016年新華社融合報導又一現象級產品。這次報導的成功再次證明,創意才是全媒報導時代最可貴、最稀缺的元素。

    一、策劃創新:創新性設置議題,用新媒體思維構建新報導維度和視角

    從神舟五號報導以來,大規模的載人航天報導已持續13年。新華社在傳統程序性報導上「輕車熟路」,但在新媒體衝擊形勢下,「神十一」報導如何出新出彩呢?

    作為新華社媒體融合報導「試驗田、示範園和孵化器」的全媒報導平臺,在一個月前即聯合解放軍分社等編輯部門展開了「頭腦風暴」。劉思揚同志親自出面協調,全媒報導平臺主動與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戰略支援部隊等部門溝通,確定了「太空日記」「天馬行空33天」兩個創新項目。

    「太空日記」系列報導以執行任務的兩位航天員為主角,請他們用自述的方式報導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新華社以「天宮二號」為電頭,用文字、圖片、音視頻和新媒體互動方式全媒體呈現,將人類新聞報導領域首次延伸到外太空。「天馬行空33天」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為主場景,精心策劃打造三位85後「航天主播」,通過新一代年輕航天人的獨特視角,介紹天宮二號和神十一任務,並揭密地面工作人員工作情況,與「太空日記」形成「天地呼應」。

    全媒體、新媒體化、互動性、科普性、人情味、貼近年輕人……這是策劃之初,報導團隊對這兩個創新項目的定位與期待。

    2016年10月19日,航天員進入天宮二號第一天,我們終於等來與航天員天地通話的機會。「大家好,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聽著太空傳來的聲音,看著飛控大廳屏幕上的影像,我們一陣激動。短短幾分鐘的通話,景海鵬介紹了他和陳冬在天宮二號第一天的情況。我們還從向海內外網友徵集的問題裡選了一個向他提問:上天「第一夜」你們會失眠嗎?天上第一餐吃得怎麼樣呀?太空艙裡舒服嗎?他也一一作答。

    當天,新華社第一篇以天宮二號為電頭、以景海鵬為特約記者的「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分別通過新華社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傳統通稿線路,以及新華網專題頁面、新華社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終端播發。

    一經推出,在海內外立即引起關注,24小時內閱讀量過千萬次。其中,海外社交媒體臉譜、推特、優兔三大平臺閱讀量達78萬次,新華社手機客戶端56.5萬次,新華網109萬次。文字通稿被60多家中央和地方傳統媒體刊用。網友紛紛留言誇讚,海外網友CHEN說:「收看太空人的日記,太有意思了。新華社這個創意真絕妙。」@Shine說:「這是我見過最牛的特約記者。」BBC記者羅賓·布蘭特通過個人認證帳號發文評論稱:「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報導比BBC的報導領先一步。」

    二、報導創新:內容獨家、全媒呈現、強化互動

    前方報導團隊常駐航天城,直接獲得大量獨家採訪素材。「太空日記」系列的每一篇都捕捉到了獨家首發新聞,如「中國人首次太空泡茶」「中國人首次太空當『菜農』」「中國航天員首次接受『天地採訪』」等,引發其他媒體紛紛跟進報導,形成連續傳播效應。這一系列報導均以文、圖、音視頻、網絡等多種方式立體式呈現,內容豐富、生動直觀,從不同層面為受眾提供有效信息。

    「太空日記」終結篇《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開講啦》更是獨家創意。採用天地航天員聯手講課的方式,由兩名航天員與地面航天員王亞平一起客串「太空科普老師」,拍攝製作成一期長20分鐘的專題片。該片以全國青少年受眾為目標群體,以虛擬的「天宮二號一日生活」為總體框架和邏輯主幹,通過航天員在軌講解及演示、相關視頻呈現、地面航天員解說補充等元素的組合穿插,生動直觀、故事化地講了一堂太空科普課。其播發時機選在航天員返回的前一天,網絡閱讀量迅速過千萬次,中國教育電視臺、東方衛視、黑龍江衛視等同步播出,對全國中小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一次現場航天科普教育。

    發揮新媒體報導互動性強的特點,從神舟十一號發射開始,新華社通過各新媒體和網絡終端向海內外受眾徵集問題,包括在推特和臉譜上發起話題標籤「#提問中國航天員(#AskTaikonaut)」,然後整理網友最想知道的問題,發給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如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兔兔平安」想了解太空人的睡覺吃飯情況,杭州聾人學校學生徐恩丹問「有沒有看到外星人」,還有小朋友問「在飛船上會不會暈船」。航天員在口述日記中有針對性地解答了這些問題,增加了報導的黏合度與人情味,引發了受眾參與熱潮。

    報導注重人文關懷、突出人情味。景海鵬在太空過50歲生日,新華社抓住這個契機,在新媒體終端發起「為景海鵬叔叔畫生日禮物」活動,僅兩天就徵集到上萬份來自海內外小朋友的祝福。報導團隊挑選了部分小朋友手繪作品和視頻祝語,製作成電子賀卡及短視頻,在生日當天上傳天宮。景海鵬在口述「太空日記」時作出回應,鼓勵小朋友做「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人」。報導播發後,新媒體終端的受眾互動量超過3.5萬次。

    11月8日記者節,航天員陳冬通過「太空日記」向全國記者同行問好。當得知「太空日記」網絡閱讀量累計超過1億人次後,兩位「太空特約記者」還請新華社編輯部向全國人民、世界華人轉達感謝和問候。這也拉近了「特約記者」和記者同行們的距離。

    三、機制創新:採用「中央廚房」運作模式,集中採制、統一分發、個性推送

    此次報導是新華社「中央廚房」媒體融合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新華社全媒報導平臺牽頭負責集中採集製作,統一分發至有關編輯部,再由各媒體終端按需推送呈現,實現了在傳統媒體版面上的鎮版之作及在新媒體屏幕上的刷屏之效。

    全媒報導平臺自2015年7月7日正式運行至今,已策劃運作推出了動漫MV《四個全面》、微電影《紅色氣質》、網絡直播《紅色追尋》、微紀錄片《國家相冊》等重量級的全媒體跨界作品,靠的就是新的體制機制、新的技術手段的創新摸索。

    當前,國內外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方式等發生深刻變化,傳媒變革的廣度、力度、速度前所未有。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我們始終咬定「創新是事業發展第一動力」的理念,以創新搶佔發展主動、贏得發展優勢。「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系列,就是新華社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創新話語體系、加強議題設置、拓展傳播渠道、推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媒體產品的一個有力實證。(作者:李柯勇 新華社總編室融發中心副主任,鄭曉奕 新華社總編室融發中心技術拓展部副主任)

相關焦點

  • 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首次穿上特殊實驗服 寄語海內外小朋友
    新華社天宮二號10月27日電 題:第三篇:首次穿上特殊實驗服 寄語海內外小朋友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 景海鵬    10月26日是神舟十一號進入組合體的第八天,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航天員景海鵬首次穿上特殊實驗服,寄語海內外小朋友。
  • 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天宮二號10月19日電  題:「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 景海鵬  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聽說大家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兔兔平安」問我們睡覺、吃飯的情況。
  • 天宮二號裡這樣鍛鍊 景海鵬太空慢跑什麼感受?
    新華社天宮二號11月8日電(太空特記者 陳冬)今天(11月7日)是進入天宮二號的第20天。很多人關心我和景師兄在太空中怎樣鍛鍊身體,與地面健身相比有哪些不一樣的感覺。昨天我們主要做了拉力器鍛鍊,晚上穿了企鵝服。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中國商辦工業雜誌社武漢12月30日訊(特約記者陳棟 程翔 記者陳思銘 )一位記者的日記,不僅記錄了自己的新聞生涯,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見證。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和新聞媒體領導、專家紛紛為該書評論和點讚。
  • 航天員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天宮二號10月19日電 題:「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 景海鵬  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  聽說大家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兔兔平安」問我們睡覺、吃飯的情況。工作比較飽滿,現在特別想睡覺。
  • 天宮二號: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新華社甘肅酒泉9月14日電(記者琚振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4日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說,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據了解,天宮二號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 天宮一號備份改為天宮二號 嫦娥五號2017年發射
    天宮一號超期服役備份器改為天宮二號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任沁沁 王敏)由於天宮一號「超額圓滿完成任務」,原來為天宮一號準備的備份飛行器,如今將通過適應性改裝,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作為它的新使命
  • 天宮二號,歡迎回家
    景海鵬還在天宮二號裡過了自己的50歲生日太空養蠶寶寶。圖片來源:新華網在天宮二號上搭載有一個迷你培養箱航天員化身為「太空菜農」每天都要用10分鐘來照顧生菜這是中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太空中種的菜能不能吃?
  • 景海鵬太空日記:工作較忙 米飯麵條加熱完忘吃了
    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聽說大家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新華社客戶端網友「兔兔平安」問我們睡覺、吃飯的情況。工作比較飽滿,現在特別想睡覺。早飯和午飯是合併吃的,因為前期在對接,進入組合體,工作比較忙,所以沒有時間吃飯。我們準備晚飯好好吃一頓。
  • 神舟十一號飛船後天對接天宮二號 兩航天員駐留30天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 天宮遊太空,神舟赴星河。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航天員起什麼作用?
    新華社酒泉9月15日電題: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新華社記者對話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中秋之夜,天宮二號奔赴太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53歲的朱樅鵬從事載人航天事業已有23年時間。
  • 景海鵬第一天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進入組合體第一天,航天員景海鵬作為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發回日記,記錄他們當天的工作生活。太空生活究竟是什麼狀態、如何度過?曾於2012年6月搭載神舟九號飛船完成飛天任務的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曾在國際空間站駐站的美國華裔太空人焦立中、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成功釋放 重約47千克
    「天宮二號」伴隨衛星原標題:中國「天宮二號」伴隨衛星成功釋放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張素)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該院研製的伴隨衛星已於23日7時31分從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成功釋放
  • 科技|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到底是座什麼「宮」?
    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天宮二號」究竟是座什麼「宮」?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星際之途上有何作用?新華社記者九問有關專家,帶您一起揭開「天二」的神秘面紗!    一問:天宮二號長啥樣,住在裡面舒服嗎?
  • 神舟十一號景海鵬太空日記: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
    據新華社10月20日報導,今天是神十一飛行乘組在組合體的第一天,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10月19日,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號,兩人一起敬禮,向全國人民問好。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相聚時難別亦難 且看太空「相別離」——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新華社上海1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攜手遨遊太空已近兩周,14日它們將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
  • 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
    當日13時18分,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攝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趙薇)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5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 "走進"天宮二號:既是太空實驗室 又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圖為天宮二號發射全過程示意圖。  新華社發  成功發射入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在離地球近4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繞地球飛行。天宮二號外形和天宮一號相同,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兩個艙段。實驗艙為密封艙,主要功能是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提供空氣潔淨、溫度和溼度適宜的載人環境和活動空間。資源艙是非密封結構,主要功能是為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提供能源和動力,太陽電池翼、蓄電池、推進劑、發動機都布置在資源艙,實際上就是一個動力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高智能是「太空之家」的一個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