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

2020-11-04 小番健康

B肝病毒(HBV)的調節蛋白HBx是感染所必需的,因此,它與細胞損傷DNA結合蛋白1(DDB1)的結合是該功能的關鍵。這是美國科學家在Cell雜誌提出的觀點,研究方向為B型肝炎病毒HBx蛋白通過cullin4ddb1e3泛素。

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

美國研究人員指出,DDB1是cullin4a真正有趣的新基因(環)E3泛素連接酶(CRL4)複合物的銜接蛋白,其功能是通過結合細胞內的DDB1 cullin相關因子(DCAF)受體蛋白來實現泛素化和降解。研究人員在Cells上介紹,我們比較了從未感染的肝細胞和人類肝嵌合體小鼠的B肝病毒感染肝細胞,結果發現在其中的CRL4複合物中發現蛋白質,我們通過本研究,以深入了解HBV和細胞在CRL4複合物中相互作用機制。

本研究人員包括Marissa M.Minor、F.Blaine Hollinger 、Adrienne L.McNees 、Sung Yun Jung 、Antrix Jain、Joseph M.Hyser、Karl Dimiter Bissig和Betty L.Slagle,分別來自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系、美國休斯頓德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鄧肯癌症中心、美國休斯頓德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貝勒醫學院質譜蛋白質組學核心、美國休斯頓德克薩斯州貝勒醫學院細胞和基因治療中心。

與其作為病毒性DCAF的作用一致,HBx在HBV-CRL4複合物中被研究人員發現。在組織培養轉染實驗中,我們發現HBx的表達導致染色體蛋白6(SMC6)和推測限制因子基質相互作用分子1(STIM1、鋅指E盒結合同源框2(ZEB2)和蛋白酶體激活子4(PSME4)的水平降低。此外,在HepG2牛磺膽酸鈉協同轉運多肽(NTCP)感染模型中,我們注意到這些蛋白的沉默,導致HBV複製增加。

我們還鑑定了人源化小鼠CRL4複合物中的細胞DCAF受體。在轉染質粒的細胞中,增加HBx的量並沒有顯示競爭性的DCAF與cullin4(CUL4)-DDB1結合。因此,美國研究人員的結果提出了一個模型,其中HBx通過直接或間接降解多種細胞限制因子而有利於病毒複製。本研究主要是探討B肝病毒感染與複製,對人肝細胞CRL4複合物的影響。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個真實的病毒感染模型和一個複雜的CUL4-IP/MS方法,確定了一個潛在的宿主HBV限制因子列表,這些因素導致了可檢驗的假設。研究結果表明,HBx以DDB1依賴的方式與CRL4複合物相互作用,在改變宿主細胞蛋白水平方面起著複雜作用,從而能夠導致B肝病毒複製增強。因為高病毒載量,是肝細胞癌(HCC)發展的重要預測因子,這一觀察結果可能具有臨床意義。

小番健康結語:美國研究人員觀察到,對未感染和HBV感染的人肝細胞中比較兩者的CRL4相關蛋白,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數據集,從中可以產生可檢驗的假設。這項研究結果已經發表於2020年3月30日的Cells雜誌上。簡單地講,這項研究意義是,通過建模深入了解B肝病毒的感染、複製對人體肝細胞CRL4複合物的影響。

本研究歸屬專題《B肝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B肝病毒的HBx蛋白通過cullin4ddb1e3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介導宿主限制因子的降解,由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系等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並發表(2020年3月30日 Cells)。

相關焦點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例如,C肝病毒能與至少14種宿主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以確保有效的細胞感染。但目前科學家對於B肝病毒進入所需的共受體和宿主細胞因子尚未完全闡明。已知被發現的是NTCP對B肝病毒有效感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B肝病毒進入需要通過NTCP與肝細胞結合後,才能夠進入細胞,這一發現揭示了宿主細胞因子參與B肝病毒內化過程。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B肝潛在新藥方向,增強誘導先天反應,急需1種新體外模型
    全球B肝病毒研究受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感染模型系統,來支持生產性B肝病毒感染與精確模擬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經過較長時間,我國北京李文輝團隊才發現人牛磺膽酸鈉協同轉運多肽受體(NTCP)是人們長期追求的HBV受體。
  • 今日《自然》子刊:科學家破譯慢性B肝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離治癒...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鑑定出一組蛋白質,破譯了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治療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科學家們自然猜測,這裡需要借用宿主細胞的DNA修復機制。但是,HBV究竟用到了DNA修復機制中的哪些組件,是一個幾十年來無人破譯的難題。 為了回答這個基本問題,Ploss教授和Lei Wei博士在這項研究中採用了一種「非常規」的方法,利用酵母來破譯HBV的複製機制。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調控beclin 1基因表達從而影響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吞噬(autophagy)。 B肝病毒(HBV)感染不僅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而且與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HBV編碼的蛋白中,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被認為是參與慢性B型肝炎病理過程和誘發肝癌的最重要的蛋白質。B肝病毒X蛋白間接調控宿主細胞內許多基因的轉錄,廣泛影響宿主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調節細胞凋亡,抑制細胞DNA的修復,幹擾細胞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進程等等。
  • 抑制HBV DNA修復,又一B肝治癒新思路?
    科學家們嘗試用各種方法探索B肝治癒的道路,肝友所依公眾號前幾期發布過一項臨床試驗【B肝新藥】首次人體試驗進行中,治癒還會遠嗎?,就是一項通過強效抑制HBV複製來達到治癒B肝的研究。
  • B肝抗病毒靶點新見解,cccDNA形成抑制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項新認識由美國科學家完成,指的是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的形成分子機制新認識。然而,HBV-cccDNA是如何由病毒基因組鬆弛環狀DNA(rcDNA)形成的,又是由哪些宿主因子形成的,一直是人們長期研究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HBV通過DNA修復機制劫持細胞功能,使rcDNA的開環DNA構象轉變為cccDNA。
  • B肝新藥前沿,美國科學家發現,有效TRM細胞群有助清除病原體
    ,美國科學家發現,有效TRM細胞群有助清除病原體研究方向大體如下:T細胞在建立有效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並在消滅病原體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有趣的是,肝臟TRM細胞分化,需要一個獨特的細胞因子環境(下圖來自Cells 本研究人員提供:記憶性T細胞表達高水平的肝特異性歸巢標誌物,如CD103、LFA-1、CXCR6或CXCR3)。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transcription)與複製(replication)都是通過病毒RNA聚合酶(FluPol)來完成,同時需要不同宿主因子的參與此外,人們發現宿主因子同樣參與病毒基因的複製,一種重要的流感病毒宿主因子—酸性核磷酸蛋白32家族(ANP32A/B),對於病毒基因的複製過程不可或缺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趙永新 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B肝全球藥物開發現狀,受耐藥限制,介紹主流最終藥物設計目標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英文簡稱為GWAS,GWAS對全基因組研究已經能夠導致,對影響B肝相關疾病特徵發病機制的幾個潛在遺傳因素的特徵描述。這些遺傳因素,和慢性B肝患者的抗B肝免疫反應的顯著變化有關。遺傳變異因素,從無症狀自限性感染者、病毒載量不活躍攜帶狀態者、慢性肝炎、肝硬化、終末期肝癌患者,一直延伸到肝衰竭。這種變化顯然會對幹預治療的有效性帶來影響。
  •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30:06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harles M. Rice、紐約大學John T.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2020年末,韓國大田高等科學技術學院醫學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免疫學與傳染病實驗室、韓國首爾大學聖瑪麗醫院消化內科研究人員發現,可作為治療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治療靶點,並發表在 《國際分子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南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HBV)被稱為「僅次於菸草的第二大危險致癌物」,B肝病毒是其家族的原型成員,是嗜肝性和非細胞性疾病。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研究人員指出,這個過程雖然不需要複製HBV,但HBV-DNA可在宿主基因組內整合,這與肝細胞癌(HCC)的發生有關。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樣不同的表現是由不同年齡段感染HBV後宿主免疫狀態不同所致。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幹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進入人體主要宿主是肝細胞,進入肝細胞並在其中組裝釋放進入血液。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