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2021-01-13 科學網

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30:06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harles M. Rice、紐約大學John T. Poiri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TMEM41B是一種泛黃病毒宿主因子。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8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為了鑑定黃病毒感染所需的宿主因子,研究人員進行了全基因組功能喪失的CRISPR-Cas9篩選。基於這些結果,研究人員主要確定了TMEM41B和VMP1在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對TMEM41B的機理研究表明,所測試的黃病毒科所有成員都需要TMEM41B。研究人員測試了另外12個病毒家族,發現冠狀病毒科的SARS-CoV-2也需要TMEM41B進行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東亞人口中近20%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減少了黃病毒感染。根據這些機理研究,研究人員認為TMEM41B會被募集到黃病毒RNA複製複合物中來促進膜彎曲,從而為病毒基因組複製創造一個受保護的環境。

據介紹,黃病毒對人類健康構成持續威脅。這些RNA病毒通過蚊子和蜱蟲叮咬傳播,並經常引起疾病暴發。

附:英文原文

Title: TMEM41B IS A PAN-FLAVIVIRUS HOST FACTOR

Author: H.-Heinrich Hoffmann, William M. Schneider, Kathryn Rozen-Gagnon, Linde A. Miles, Felix Schuster, Brandon Razooky, Eliana Jacobson, Xianfang Wu, Soon Yi, Charles M. Rudin, Margaret R. MacDonald, Laura K. McMullan, John T. Poirier, Charles M. Rice

Issue&Volume: 2020-12-08

Abstract: Flaviviruses pose a constan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hese RNA viruses are transmitted by the bite of infected mosquitoes and ticks and regularly cause outbreaks. To identify host factors required for flavivirus infection we performed full-genome loss of function CRISPR-Cas9 screen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focused our efforts on characterizing the roles that TMEM41B and VMP1 play in the virus replication cycle. Our mechanistic studies on TMEM41B revealed that all members of the Flaviviridae family that we tested require TMEM41B. We tested 12 additional virus families and found that SARS-CoV-2 of the Coronaviridae also required TMEM41B for infection. Remarkabl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present at nearly twenty percent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reduce flavivirus infection. Based on our mechanistic studies we propose that TMEM41B is recruited to flavivirus RNA replication complexes to facilitate membrane curvature, which creates a protected environment for viral genome replication.

DOI: 10.1016/j.cell.2020.12.00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627-5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上海巴斯德所等發現新的種屬特異性C肝病毒宿主因子
    C肝病毒(HCV)是一種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的C肝病毒屬。近年來開發的直接抗病毒藥物(DAA)提高了C肝的治療效率,但由於缺乏疫苗,HCV的徹底清除仍具有挑戰性。HCV動物感染模型對C肝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意義,HCV只感染人和黑猩猩,由於倫理等問題,現已禁止使用黑猩猩作為模型動物;表達HCV受體分子的轉基因小鼠可有限支持HCV感染,但由於缺少其他人源宿主因子,尤其是針對病毒進入細胞之後的關鍵步驟的宿主因子,該轉基因小鼠模型在C肝疫苗效價評價的應用上仍有限。因此,鑑定新的種屬特異性HCV宿主因子對HCV小動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重要毒力因子Nsp1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新冠病毒採取多聚體蛋白的方式進行翻譯,在蛋白酶切割下,ORF1a、ORF1b被加工為成熟的病毒非結構蛋白,其中Nsp1是病毒感染最先表達產生的蛋白質。病毒Nsp1能夠靶向宿主40S核糖體亞基導致翻譯暫停,並激活核酸酶水解宿主RNA,而病毒RNA不受影響,以此劫持宿主系統。Nsp1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也可能作為減毒疫苗的靶點。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FluPol)來完成,同時需要不同宿主因子的參與。此外,人們發現宿主因子同樣參與病毒基因的複製,一種重要的流感病毒宿主因子—酸性核磷酸蛋白32家族(ANP32A/B),對於病毒基因的複製過程不可或缺ANP32A通過與柔性結構域的相互作用,將其中一個FluPol分子(稱之為FluPolR)穩定在一種特異的構象,這種構象不能支持病毒基因的轉錄,表明ANP32A可以促使FluPol行使病毒基因複製的功能。
  • 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SARS-CoV-2感染的關鍵宿主因子
    全基因組CRISPR篩選揭示SARS-CoV-2感染的關鍵宿主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4 21:47:50 美國耶魯大學Craig B. Wilen、博德研究所John G.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本研究使用整合蛋白質組學方法,鑑定與人SK-N-BE2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表達的10種ZIKV蛋白中的每一種相互作用的細胞蛋白和相關複合物,研究鑑定到了386種 ZIKV 相互作用蛋白、ZIKV 特異性和泛黃病毒活性相關的宿主因子,並繪製了神經元細胞中的ZIKV蛋白-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網絡。
  • 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無法存活,為什麼病毒不能與人類共生?
    對於病毒來說,病毒和人類共生是最好的結果,因為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沒有代謝機構,離開了宿主也無法生存下去。病毒的複製、轉錄、轉譯都需要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完成,只有依靠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病毒才可以繁衍。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在質譜技術中的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um,MALDI-TOFMS)是分析多肽和蛋白質混合物的主要方法,此外,使用標記的胺基酸在細胞中進行穩定同位素標記(stable-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 是一種鑑定和定量病毒感染後細胞蛋白中表達差異的有效方法
  • 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
    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因此,美國研究人員的結果提出了一個模型,其中HBx通過直接或間接降解多種細胞限制因子而有利於病毒複製。本研究主要是探討B肝病毒感染與複製,對人肝細胞CRL4複合物的影響。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黃病毒是一類主要通過蚊媒傳播的病毒,包括有登革病毒(DENV)、西尼羅病毒(WNV)及寨卡病毒(ZIKV)等,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流行,危害大。目前,針對大多數黃病毒,未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廣譜保護性療法和疫苗成為黃病毒防控領域的關鍵且未實現的目標。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首先在我國被分離鑑定的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發現SFTSV後不久,科學家於2012年在美國中東部地區分離鑑定了另一種與SFTSV有顯著同源關係的新布尼亞病毒,即Heartland virus(HRTV)。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基本細胞功能的中斷抑制了I型幹擾素對病毒感染的反應。總之,我們的結果揭示了,SARS-CoV-2使用一種多管齊下的策略來對抗基本的細胞過程,從而實現對宿主免疫防禦的抑制。結果我們成功提純了27種病毒蛋白中的26種(圖S1A,全長刺突蛋白在表達時不溶)。
  •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該研究鑑定到一個新的宿主抗病毒因子(命名為Shiftless,簡稱SFL),抑制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的程序性-1位核糖體移碼(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  病毒感染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作為最小的可複製的生物體,病毒又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物學規律最初都是在病毒中發現的。
  • 論文解讀:宿主、感染因子和環境對神經壞死病毒感染澳洲鱸魚的影響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Journalof fish disease的文章:宿主、感染因子和環境對神經壞死病毒感染澳洲鱸魚的影響,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 病毒需要藉助宿主才能生存,可為什麼病毒要殺死宿主?
    病毒並不屬於以上兩種生物,它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在自然界中,病毒不能通過外界刺激獲取食物 但是,當病毒到了生物細胞時,病毒就展示出生命的一面,利用宿主細胞的物質,來實現生存和繁衍。
  • 宿主死了,病毒也會死,為什麼病毒還要殺死宿主?
    從人類開始認識到病毒那天開始,我們就開始了和病毒的廝殺,有些曾經非常厲害的病毒,現在只能在書本上才能看到,因為它們已經徹底被人類消滅,但是現今仍有很多病毒是我們無法消滅的。大多數的病毒都會造成傳染病,有些病毒比較溫和,對人的傷害不是很大,就比如常見的流感病毒,但是有些病毒卻不是好惹的,它們不僅僅會讓感染者非常痛苦,甚至會殺死感染者,比如說愛滋病病毒,以及現在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等等。
  • 阻斷致命的細胞因子風暴是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武器
    殺手不是病毒,而是免疫反應。當前的大流行是獨特的,不僅因為它是由一種使每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的新病毒引起的,而且還因為先天免疫反應的範圍是多樣和不可預測的。有的甚至強大到足以致命。在另一些地區則相對溫和。
  • 既然有些病毒要依賴宿主,為什麼還要讓宿主死亡?
    人類和病毒抗爭是一段血淚史,有些病毒已經被我們徵服並載入史冊,有些病毒我們至今還拿它們沒辦法。縱觀人類傳染性疾病,我們會發現有些病毒十分溫和,比如普通的流感病毒,有些病毒則來勢洶洶,最嚴重的會殺死宿主,比如伊波拉病毒。
  •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這顯然不利於他們的生存進化?
    但也有病毒和宿主幾乎共生了!伊波拉病毒死亡率在50%到90%,WHO將其列為對人類威脅嚴重的第四級病毒,要知道SARS才三級。伊波拉病毒多發於非洲剛果盆地國家,由於發病快,傳播快,死亡率高。往往還沒傳播出去,感染的人群,也就是宿主就被殺死了。所以很難造成全球大面積傳播。
  • 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經過數周的溶細胞病毒存活篩查後,可以得到抗感染和死亡的細胞。儘管這種方法無法鑑定出對於細胞存活來說必不可少的促病毒因子,但它仍然是一種可靠的方法,可通過對存活細胞中的基因特異性sgRNA進行測序,發現病毒感染所需的許多宿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