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生物物理所發現宿主抑制病毒蛋白質合成重編碼的新機制

2019-01-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高光俠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Regulation of HIV-1 Gag-Pol expression by Shiftless, an inhibitor of 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 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鑑定到一個新的宿主抗病毒因子(命名為Shiftless,簡稱SFL),抑制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的程序性-1位核糖體移碼(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

  病毒感染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作為最小的可複製的生物體,病毒又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物學規律最初都是在病毒中發現的。由於體積的限制,病毒的基因組通常比較小,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比較少。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會利用一些特殊的機制擴展其所攜帶遺傳信息的利用率,其中一種常用的機制是稱為程序性移碼的蛋白質合成重編碼機制。病毒RNA上含有程序性移碼信號,核糖體翻譯蛋白過程中遇到此信號時會發生停頓,其中大部分核糖體以原來的讀碼框翻譯,但有一小部分核糖體在RNA上發生滑動,以新的讀碼框繼續翻譯。結果是病毒利用一條RNA為模板翻譯產生兩種蛋白,其N-端序列相同,但C-端序列不同。如果核糖體後退1個核苷酸,則稱為-1位程序性移碼。HIV病毒利用-1位程序性移碼翻譯結構蛋白Gag和包含複製酶的Gag-Pol蛋白,是病毒複製過程中必須的一個步驟。

  在與病毒長期共存過程中,宿主進化產生了多種抗病毒機制。針對-1位程序性移碼這樣一個常被病毒利用的方式,人們很久之前就認為宿主應該存在相應的抗病毒機制,但相關研究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

  高光俠團隊長期研究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最近發現了能夠有效抑制-1位程序性移碼的宿主抗病毒因子Shiftless。該蛋白對來自多種病毒及宿主mRNA的-1位程序性移碼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Shiftless通過結合-1位移碼翻譯過程中的核糖體及mRNA幹擾核糖體的移碼過程。

  程序性移碼機制最早在病毒中發現,但後來發現該機制在所有生物中均存在,而且除了用於翻譯重編碼,還可以調控mRNA的穩定性。在高等生物mRNA中,生物信息學預測,含程序性移碼信號的mRNA可能多達2000個,但目前為止經過驗證的只有極少數幾個。對程序性移碼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為抗病毒提供新的靶點,另一方面有助於更深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但是,目前人們對程序性移碼是如何調控的卻知之甚少。Shiftless的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1位程序性移碼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不僅在抗病毒研究領域,也在其它領域有重要的前景。

  高光俠為論文通訊作者,課題組副研王新路、助研宣依昉和博士生韓玉嶺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楊福全、研究員高璞、高級工程師丁翔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tephen P. Goff參與了相關研究。該研究得到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衛健委和中科院等的基金支持。

  文章連結

 

SFL抑制-1PRF機制模式圖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高光俠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Regulation of HIV-1 Gag-Pol expression by Shiftless, an inhibitor of 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 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鑑定到一個新的宿主抗病毒因子(命名為Shiftless,簡稱SFL),抑制蛋白質翻譯過程中的程序性-1位核糖體移碼(Programmed -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
  病毒感染可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作為最小的可複製的生物體,病毒又是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物學規律最初都是在病毒中發現的。由於體積的限制,病毒的基因組通常比較小,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比較少。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會利用一些特殊的機制擴展其所攜帶遺傳信息的利用率,其中一種常用的機制是稱為程序性移碼的蛋白質合成重編碼機制。病毒RNA上含有程序性移碼信號,核糖體翻譯蛋白過程中遇到此信號時會發生停頓,其中大部分核糖體以原來的讀碼框翻譯,但有一小部分核糖體在RNA上發生滑動,以新的讀碼框繼續翻譯。結果是病毒利用一條RNA為模板翻譯產生兩種蛋白,其N-端序列相同,但C-端序列不同。如果核糖體後退1個核苷酸,則稱為-1位程序性移碼。HIV病毒利用-1位程序性移碼翻譯結構蛋白Gag和包含複製酶的Gag-Pol蛋白,是病毒複製過程中必須的一個步驟。
  在與病毒長期共存過程中,宿主進化產生了多種抗病毒機制。針對-1位程序性移碼這樣一個常被病毒利用的方式,人們很久之前就認為宿主應該存在相應的抗病毒機制,但相關研究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
  高光俠團隊長期研究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最近發現了能夠有效抑制-1位程序性移碼的宿主抗病毒因子Shiftless。該蛋白對來自多種病毒及宿主mRNA的-1位程序性移碼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Shiftless通過結合-1位移碼翻譯過程中的核糖體及mRNA幹擾核糖體的移碼過程。
  程序性移碼機制最早在病毒中發現,但後來發現該機制在所有生物中均存在,而且除了用於翻譯重編碼,還可以調控mRNA的穩定性。在高等生物mRNA中,生物信息學預測,含程序性移碼信號的mRNA可能多達2000個,但目前為止經過驗證的只有極少數幾個。對程序性移碼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為抗病毒提供新的靶點,另一方面有助於更深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但是,目前人們對程序性移碼是如何調控的卻知之甚少。Shiftless的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1位程序性移碼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有效工具,不僅在抗病毒研究領域,也在其它領域有重要的前景。
  高光俠為論文通訊作者,課題組副研王新路、助研宣依昉和博士生韓玉嶺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楊福全、研究員高璞、高級工程師丁翔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tephen P. Goff參與了相關研究。該研究得到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衛健委和中科院等的基金支持。
  文章連結
 
SFL抑制-1PRF機制模式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揭示人腸道病毒抑制NF-kB信號通路新機制 2016-03-22 武漢病毒研究所   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許多病毒已進化出多種抑制NF-kB信號通路活化的策略,以此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識別。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我們尚未完全了解SARS-CoV-2病毒感染在人體細胞中發病機制的分子基礎。因此,迫切需要理解這些機制,以指導治療。SARS-CoV-2編碼27種蛋白質,在病毒複製和組裝中具有不同的功能(Bar-On et al., 2020; Wang et al., 2020)。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TLR3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識別受體(PRRs)家族成員之一,可以特異性地識別病毒雙鏈RNA,並通過接頭蛋白TRIF來激活下遊幹擾素信號通路,誘發宿主天然免疫反應。HCV是否調控TLR3信號通路以及相關的分子機制是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 PNAS:科學家闡明病毒利用宿主細胞中關鍵蛋白進行繁殖的分子機制
    2018年4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病毒有著非常有限的基因,因此其必須利用宿主細胞的細胞器來促進其複製繁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病毒能在細胞中進行運輸的特殊宿主蛋白,相關研究或為研究人員後期開發新型廣譜的抗病毒療法提供希望。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
    重點:  蛋白質合成的反應體系,三種 RNA在翻譯中的作用,蛋白質合成過程可分為起始、延長、終止三個階段。原核生物翻譯起始與真核生物的區別。肽鏈合成後的加工修飾。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幹擾和抑制。  難點:  遺傳密碼的特性,翻譯起始複合物的形成,肽鏈延長階段的三個步驟,蛋白質的靶向輸送。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兩方面,但實際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包括傳毒媒介昆蟲和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蛋白質外殼使病毒更具傳染性
    斯德哥爾摩大學和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新研究表明,病毒與宿主生物體液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在病毒表面形成一層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塗層使病毒更具感染性,並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特徵性斑塊的形成。
  • 除了合成蛋白質 核糖體還有哪些重要功能?
    我們都知道,核糖體是一種合成蛋白質的重要細胞器,然而,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核糖體或許還扮演著其它多種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核糖體是由蛋白質和核糖體RNA共同組裝形成的蛋白質合成機器,能夠閱讀攜帶遺傳信息的mRNA並將這種信息"翻譯"為蛋白質。每一條mRNA都以起始密碼子開始,最後以終止密碼子結束,mRNA上還會有一些被稱為非翻譯區的密碼子片段,之前從未發現這部分密碼子也可以翻譯為蛋白質。
  • 中山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發現病毒共進化模式的新機制
    責編丨兮真核生物基因組編碼的20種胺基酸中,有18種能被多於1種「同義」密碼子所編碼。但由於細胞中不同類tRNA的供應量存在差異,同義密碼子的使用頻率也會對應地出現差別。那麼在病毒感染宿主的過程中,作為外源基因的病毒是否也能通過上述反式調控機制影響宿主的翻譯系統,從而影響宿主的表型及宿主-病毒共進化的模式呢?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反應參與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病毒的感染過程》)。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生物物理】為什麼病毒被認為是非生命的?
    像病毒這種能迅速傳播、大量複製且感染其他生物的邪惡物種,居然不能被視作為生物?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其實自1898年病毒被命名以來,關於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體這一問題就一直爭議不斷。最大的爭論點在於「生物」是的定義。生命的顯著特徵是什麼,目前並不存在一個無可爭議的定義。區分生命和非生命的一些更常見的問題如下:它有用於複製自身的生物「機體」嗎?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1.Nature:蛋白質組學揭示新型寨卡病毒宿主因子2.CELL: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三大致命病毒發病機制3.Immunity:蛋白質組學揭示BIRC5抑制感染HIV-1細胞凋亡的機制4.Cell Host
  • 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複製存在新機制
    本報訊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華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宿主細胞限制愛滋病毒I型(HIV-1)複製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會志》上。目前,愛滋病疫苗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針對愛滋病毒I型感染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病毒蛋白的功能來抑制病毒的複製。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發現只有過表達 lncRNA-GM 可抑制病毒複製,並促進 IFN-I 的產生。動物實驗發現 lncRNA-GM 缺陷使小鼠對病毒感染更加敏感。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