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構建新型人肝癌細胞系

2020-12-04 中國網財經

  科技日報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曾歡歡)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於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源於肝臟上皮或間葉組織。在我國,低於60歲的男性癌症患者中,原發性肝癌死亡率最高。現已知的原發性肝癌,與肝炎病毒感染、糖尿病、肥胖、酗酒及代謝性疾病等密切相關。

  「原發性肝癌的發病機制仍不明。長期缺乏理想的細胞模型,制約了肝癌疾病研究,也阻礙了抗肝癌藥物的研發。」朱海珍說。他介紹,受肝癌發病和轉移機制原因所限,不能用人體直接做實驗,只能建立人肝癌細胞系或動物模型做體外或體內研究平臺。儘管目前已有一些人肝癌細胞系,但多數呈低分化狀態。研究團隊以原發性肝癌患者手術切除的新鮮肝癌組織為來源,最終成功構建了一株人肝癌細胞系HLCZ02。

  朱海珍稱,HLCZ02細胞系是一株高分化、可模擬正常肝細胞生理功能的新型肝癌細胞系,其對腫瘤藥物敏感。它的建立既可用於發現肝癌標誌物、肝癌發病及轉移機制等研究,還可用於製備、篩選或評價抗肝炎病毒藥物、抗腫瘤藥物研究以及製備人造肝。「換言之,它可助力肝癌早期診斷。用該細胞系製備人造肝,將有望改善使用他人肝進行移植所引起的免疫排異等問題。」目前,它已實現在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上植入並成功成瘤。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科學家發現,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所有癌細胞都不相同。在一組癌細胞中,有一個罕見的細胞子集被稱為癌症幹細胞(CSC),其功能與正常幹細胞相似。它們是導致癌細胞形成、更新和增殖的原因,是維持癌症的「原動力」。在癌症患者中,如果你切除一個腫瘤並清楚了所有其他癌細胞,卻讓CSC依然存活,則會導致癌症重新生長。
  • 科學家解析肝癌細胞侵襲機制
    近期,來自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肝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stabilizes
  • 中國科大科學家給肝癌細胞拍「超清寫真」
    原標題:我科學家給肝癌細胞拍「超清寫真」一張肝癌細胞的「超清寫真」,標誌著我國原位蛋白質磁成像解析度挺進10納米時代!4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要創新成果,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濤院士團隊合作,利用研製出的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臺,實現對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中鐵離子的磁性自旋成像,將原位蛋白質磁成像解析度推進到10納米。該成果發表在4月出版的著名期刊《科學·進展》上。傳統磁共振技術無法對人體細胞內部分子成像。
  • 張澤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特徵
    例如,腹水是肝癌患者常見的病理現象,其產生與肝癌預後不良有關,然而腹水中的免疫細胞組成及其與肝癌的聯繫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收集肝癌病人的癌組織、癌旁組織、淋巴結、外周血和腹水五種組織的CD45+免疫細胞進行實驗,並分析肝癌免疫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表達特徵,以及不同組織之間細胞的動態變化與聯繫。
  • 利用慢病毒感染構建穩定敲低Atg5基因的RAW 264.7細胞系
    Atg5啟動了自噬體膜的形成和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敲低或者敲除Atg5基因會導致細胞自噬的下調或抑制,是自噬基因編輯以及檢測中最常見的靶基因之一。慢病毒載體:作為介導RNA幹擾基因表達的新型載體,具有一系列的優點。
  • 超快基因敲除細胞系構建流程,乾貨
    科學家在做細胞基因敲除之前會基因敲低,但由於shRNA技術本身的限制,無法得到基因功能完全缺失的細胞(一般shRNA約為70%敲除),甚至經常發生shRNA敲低了,但細胞WB效果不好;同時Knockout也會出現使用碼移敲除導致敲除不乾淨的問題!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科學家們利用肝癌細胞的自身特點,如相關基因突變,先將肝癌細胞誘導進入細胞衰老狀態,再特異清除肝癌細胞,這樣的治療模式對人體正常生長細胞並無影響。這種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治療,可避免患者接受化療,因嚴重毒副作用而受苦的現狀。
  • 有了這份攻略,HepG2人肝癌細胞基因敲除效率提成了好幾倍!
    HepG2人肝癌細胞在藥物作用下的相關研究中代謝酶始終保持穩定,所含有的生物轉化代謝酶與人正常肝實質細胞同源,是體外肝細胞代謝或遺傳毒性試驗方面的理想的細胞系。如何在HepG2細胞株上進行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突變也是各個課題組特別關心的問題!
  • 有了這份攻略,HepG2人肝癌細胞基因敲除效率提成了好幾倍
    HepG2人肝癌細胞在藥物作用下的相關研究中代謝酶始終保持穩定,所含有的生物轉化代謝酶與人正常肝實質細胞同源,是體外肝細胞代謝或遺傳毒性試驗方面的理想的細胞系。如何在HepG2細胞株上進行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突變也是各個課題組特別關心的問題!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提出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
    10月3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
  • 北京大學張澤民課題組發表關於單細胞測序刻畫肝癌免疫微環境動態...
    北京大學很高興能與北京世紀壇醫院和勃林格殷格翰三方一起合作,共同研究肝癌微環境中不同免疫細胞的狀態,在單細胞水平上描繪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特徵,為更多的肝癌患者帶來希望。」 勃林格殷格翰腫瘤免疫與免疫調節部門執行總監Emily Corse博士和資深主任科學家劉康博士表示:「這份令人興奮的工作成果得益於三方的深入、高效、愉快的合作模式。
  • 廣泛使用的人腫瘤細胞系U87MG被汙染了
    2016年9月4日/生物谷BIOON/--一種廣泛使用的人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U87MG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在1966年首先建立的。作為烏普薩拉大學的一名科學家,Bengt Westermark當年參與了烏普薩拉大學構建U87MG細胞系和幾種其他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細胞系。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單細胞測序——「刻畫」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特徵
    例如,腹水是肝癌患者常見的病理現象,其產生與肝癌預後不良有關,然而腹水中的免疫細胞組成及其與肝癌的聯繫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收集肝癌病人的癌組織、癌旁組織、淋巴結、外周血和腹水五種組織的CD45+免疫細胞進行實驗,並分析肝癌免疫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表達特徵,以及不同組織之間細胞的動態變化與聯繫。
  • 超快基因敲除細胞系構建流程
    Cas9X.com | 海星生物科學家在做細胞基因敲除之前都會先做基因敲低,但是由於shRNA的技術本身的限制無法獲得基因功能完全缺失的細胞(一般shRNA大概是70% Knockdown),甚至經常會出現shRNA敲低了,但是細胞WB效果不好;同時Knockout使用移碼敲除的方式也會出現
  • 浙大專家揭秘:第一個肝癌細胞如何躲過免疫系統追殺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第一個肝癌細胞會把人體內的免疫衛士「招募」為自己的幫兇,這對肝癌起始細胞的存活和肝癌發生起關鍵作用。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斌教授課題組日前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肝癌剛剛發生時,單個肝腫瘤起始細胞如何通過一系列活動逃避免疫系統的殺傷。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肝癌發病原理及開發相關的免疫治療手段將產生重要影響。
  • GPC3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由於肝癌細胞特殊的生物學行為幹預了GPC3基因正常轉錄,因此楊婕等[8]構建4種GPC3-shRNA質粒轉染肝癌HepG2細胞,以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觀察GPC3基因及蛋白表達水平。結果顯示4種轉染質粒中shRNA1轉染HepG2細胞效率>85%,在mRNA水平的沉默效率為89.3%,GPC3蛋白表達顯著抑制。
  • 鑑別致癌乳腺細胞系 我科學家找到兩種標誌物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史俊斌 通訊員劉昱含)近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生命學院生命分析化學與儀器研究所趙永席教授團隊首次證實5hmU與5hmC可作為標誌物,區分正常、致癌、高度轉移的乳腺細胞系。
  • 臻知醫學:聚焦實體瘤特異性T細胞療法,構建中國通用型腫瘤新生抗原...
    北京臻知醫學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後簡稱:臻知醫學)以肝癌和胰腺癌等多種實體瘤細胞免疫治療作為公司的主攻方向,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恆輝表示:「肝癌和胰腺癌這兩種腫瘤在免疫學機制上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很可能在細胞免疫治療上能夠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