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特徵

2021-01-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10月31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課題組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課題組以及德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多位科學家,在國際期刊Cell上發表了題為「Landscape and Dynamics of Single Immune Cell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結合10xGenomics和SMART-seq2兩種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肝癌患者多個組織的免疫細胞做出了系統性的刻畫,分析了免疫細胞動態遷移和狀態轉化的特徵,探索了它們在肝癌治療上的潛在價值。

目前單細胞測序技術已經成為探究細胞類群多樣性的常用技術手段,而不同的測序技術在細胞捕獲和基因捕獲效率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優勢。例如,目前常用的10xGenomics測序技術利用基於微滴包被的原理,可實現一次實驗獲得較多的細胞數量,有效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實驗成本;而SMART-seq2測序技術則利用孔板對單個細胞進行實驗,通量相對較低,但每個細胞的基因捕獲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結合了SMART-seq2和10x Genomics Chromium 3』兩種單細胞測序技術,並整合這兩種平臺的數據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充分發揮不同數據類型的優勢,獲得高解析度的肝癌免疫圖譜。

癌旁組織和外周血是腫瘤相關研究中常用的對照組織,而其他相關的免疫器官或病理組織則較少受到關注。例如,腹水是肝癌患者常見的病理現象,其產生與肝癌預後不良有關,然而腹水中的免疫細胞組成及其與肝癌的聯繫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收集肝癌病人的癌組織、癌旁組織、淋巴結、外周血和腹水五種組織的CD45+免疫細胞進行實驗,並分析肝癌免疫微環境中的細胞類型、表達特徵,以及不同組織之間細胞的動態變化與聯繫。

課題總體設計

【主要發現】

1.不同組織的免疫組成有較大差異,腫瘤中的巨噬細胞構成腹水中髓系細胞的主要來源

整合兩種單細胞測序數據,研究人員刻畫了高解析度的肝癌免疫圖譜,包括T細胞、B細胞、NK細胞和髓系細胞等主要細胞類群以及主要類群下屬的40類細胞亞群。這些細胞亞群在不同組織中呈現出不同的細胞類型富集特徵,其中腹水中的細胞類型呈現明顯的特異性。

為探究腹水中細胞的潛在起源,研究者將腹水中的免疫細胞與其他組織中的細胞進行基因表達比對,發現腹水中的淋巴細胞和髓系細胞來源明顯不同,淋巴細胞與外周血細胞有明顯的相似性,而髓系細胞主要定位於腫瘤組織細胞。隨後,通過前沿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RNA velocity和基於線粒體突變的進化樹構建,研究者對巨噬細胞從腫瘤到腹水的遷移過程進行了確認。

2.腫瘤中的巨噬細胞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TAM-like和MDSC-like)

通過與其他數據中的巨噬細胞進行轉錄組對應,研究者發現肝癌腫瘤中的巨噬細胞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TAM-like和MDSC-like狀態。生存分析表明,前者的特徵基因與預後不良有關,其表達的兩個關鍵基因SLC40A1和GPNMB也與預後不良有關。通過CRISPR技術在THP-1誘導的巨噬細胞系中進行基因敲除和功能驗證實驗,研究者發現這兩個基因在細胞炎症反應中起重要作用。

3.腫瘤中的LAMP3+DC是成熟態的DC,具有向肝淋巴結遷移和與多種淋巴細胞相互作用的潛在能力

腫瘤微環境中的樹突狀細胞,傳統上分為cDC1和cDC2,而本研究鑑定出一群特點突出的DC,即LAMP3+DC。這群DC與cDC1和cDC2在表達特徵上有較大的差別,主要表達CD80, CD83, CCR7等與成熟和細胞遷移有關的基因。而且這一類樹突狀細胞不僅存在於肝癌中,也存在於乳腺癌和肺癌中。隨後,研究者通過體外實驗證實了LAMP3+DC是成熟態的DC,且具有較高的遷移能力。通過前沿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RNA velocity和基於線粒體突變的進化樹構建,研究者發現LAMP3+DC可能同時起源於cDC1和cDC2,且具有向肝淋巴結遷移的潛在能力。


將肝癌組織中樹突狀細胞的RNA velocity的計算結果投射到在Diffusion Map坐標上,顏色代表不同的細胞群

基於線粒體基因突變構建的LAMP3+DC進化樹

腫瘤浸潤性的LAMP3+DC發揮了廣泛調節淋巴細胞的作用,它們與T細胞和NK細胞上表達的配體-受體相互作用數量最多。LAMP3+DC通過CCL19-CCR7和CCL22-CCR4吸引T細胞,並通過CD86-CD28作用於調節T細胞亞群,通過CD86-CTLA4作用於耗竭性T細胞亞群。研究者通過多色免疫組化對表達PD-1的T細胞與表達PD-L1的LAMP3+DC進行了空間位置的判斷,發現其出現出相鄰的位置,為其相互作用提供了另一角度的證據。然而,LAMP3+DC在腫瘤中的作用與功能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

本項研究首次對肝癌臨床樣本進行包括病理組織在內的多組織位點的收集,並利用前沿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通過自體對照,不僅描述了肝癌微環境的免疫組分和狀態,而且描繪了腫瘤浸潤免疫細胞跨組織的動態過程。此項國際領先的開創性工作,可為人們研究肝癌和其他疾病中的免疫細胞,以及開發新的臨床檢測與治療方案提供新的思路。例如,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堯指出,聯合使用具有不同優勢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進行細胞異質性的研究或可成為相關研究的範式策略之一。研究揭示了腫瘤中的巨噬細胞構成腹水中髓系細胞的主要來源。由於外周血的免疫特徵與腫瘤中具有較大差異,而組織活檢的取樣難度相對較大,該結果為利用肝癌病人的腹水代替外周血或活檢組織進行腫瘤狀態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針對巨噬細胞中與較差預後相關的基因GPNMB和SLC40A1,研究者通過揭示其在巨噬細胞中的炎症作用,為相關藥物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而研究發現的LAMP3+樹突狀細胞,可從腫瘤遷移到周淋巴結,表達多種免疫配體基因,並具有與多種T淋巴細胞類型相互作用的潛力。這為後續進一步對該細胞類型進行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基礎,提出了通過調節免疫微環境進行腫瘤治療的可能性,並為基於樹突狀細胞的細胞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

北京大學BIOPIC和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張啟明、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何堯和北京大學第九臨床醫學院(北京世紀壇醫院)博士生羅楠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BIOPIC和生命科學學院任仙文副研究員、張澤民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主任科學家劉康博士和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資助,以及北大高通量測序平臺的協助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張澤民課題組發表關於單細胞測序刻畫肝癌免疫微環境動態...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張澤民課題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彭吉潤課題組以及德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腫瘤免疫與免疫調節部門多位科學家,在國際期刊Cell上發表了題為Landscape
  • 單細胞測序——「刻畫」肝癌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特徵
    肝細胞癌是世界範圍內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其中中國的肝癌發病率居世界之首【1】。HBV的慢性感染是中國肝細胞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其感染導致腫瘤微環境常伴隨慢性炎症。免疫逃逸被認為是癌症發展的標誌之一,目前研究表明,腫瘤存在多種免疫逃逸機制,提出了研究腫瘤微環境中不同免疫細胞狀態的重要性【2】。而單細胞測序技術則是研究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狀態和動態的有力手段。
  • BIOPIC張澤民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文揭示結直腸癌靶向髓系細胞...
    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課題組聯合美國安進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微環境,特別是浸潤髓系細胞類群首次進行了系統性的刻畫,同時利用小鼠模型,對anti-CSF1R抑制劑和anti-CD40激動劑兩種靶向髓系細胞的免疫治療策略潛在的作用機理給出了解釋。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肝癌是我國第二大致死癌症,B肝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是肝癌的主要誘因。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肝癌發生發展也與微環境密切相關:多種因素導致微環境紊亂,從而促進肝癌發生,微環境免疫炎症反應的失衡是最關鍵機制之一。 微環境免疫細胞的總體特徵 最新的一項研究中,單細胞技術揭示肝癌微環境免疫細胞亞群的總體特徵,該研究結果已被《cell discovery》接收。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安進(Amgen)公司Jackson G.該研究在單細胞水平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微環境,尤其是其中浸潤的髓系細胞類群進行了系統性的刻畫,分析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類群特徵、譜系發育及細胞間相互作用關係,並揭示了這兩種靶向髓系細胞的免疫治療策略潛在的作用機理。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肝癌術後復發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肝癌的復發機制,解析復發肝癌的免疫微環境,進而尋求有效的靶向免疫幹預策略,已成為進一步提高肝癌病人總體生存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BIOPIC張澤民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單細胞轉錄組數據...
    信息來源: 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 4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聯合百奧智匯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10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周虎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大明課題組合作的最新成果「Integrated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B肝病毒感染導致機體T淋巴細胞免疫耗竭的新機制。  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可以誘使機體抗病毒或抗腫瘤特異性T細胞衰竭,使其增殖能力和效應功能嚴重受損,致使機體免疫應答無法抵抗病毒感染或腫瘤發生。
  •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27:5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Xin Wei Wang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多樣性驅動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Cancer Cell | 付衛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Cancer Cell)上在線發表題為「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普遍遺傳變異」(研究團隊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雙組學測序技術,對來自結直腸癌病人和健康對照的多種非癌細胞進行了高精度的單細胞雙組學測序,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內質網蛋白Nogo-B促進肝臟炎-癌轉化新機制
    在誘導炎症發展成腫瘤的眾多因素中,炎性微環境的差異是肝臟炎-癌轉化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但是,這種炎性微環境如何激活細胞誘導癌變的調控網絡和功能機制仍未闡明。這種促癌信號的激活在大量的臨床資料庫分析和肝癌患者的臨床樣本中得到驗證。這些結果證明,CD36-Nogo-B-YAP通路通過調節肝癌細胞重編程,促進病人從肝炎向肝癌的進展,為肝癌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2019年5月15日,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nformational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in a Muscarinic Receptor Revealed by NMR Spectroscopy」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M2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結構動態性工作,並結合功能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了
  • ...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合作揭示細菌對外源DNA的適應性免疫
    近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Pate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兩類新型CRISPR-Cas系統(Type V-A Cpf1及Type V-B C2c1)響應外源DN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2016年8月的Cell Research 雜誌和2016年12月15號的Cell 雜誌
  • 上海專家團隊揭示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提升...
    該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等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腫瘤微環境研究中,但是這些微環境細胞究竟被癌細胞馴化到何種程度,特別是腫瘤微環境細胞是否發生了遺傳改變等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深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發生頻率和特徵,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發生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成纖維細胞存在特異性克隆擴張現象;同時,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發現了5個腫瘤微環境中成纖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腫瘤標誌物,均與結直腸癌預後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