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轉座子「跳躍」過程調控機制

2021-01-18 生物谷

2013年11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跳躍基因"的正式名稱應該為轉座子或轉座元件,是一段能夠插入到基因組新位置的DNA片段。人類基因組包含了大量古老的跳躍基因的垃圾片段,由於細胞要抑制跳躍基因的胡作非為,細胞進化出了針對轉座子的調控機制。近期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文章揭示了調控跳躍基因的新機制。

大多數跳躍基因都會產生突變並不再"跳躍",但是有一個基因例外--L1基因。該基因成功的複製自己,佔據了人類DNA的20%。儘管很多拷貝發生突變,還是有很多拷貝處於活躍狀態,這引起了遺傳學家的興趣。

Lixin Dai博士稱人類細胞進化出限制跳躍基因活性的機制,因為它們越活躍就越容易破壞重要的基因,造成嚴重影響。Dai博士領導研究團隊研究了L1的調控機制,發現兩種類型的L1蛋白與RNA形成核糖核蛋白複合物,L1就是依靠該複合物進行"跳躍"。

為了進一步研究跳躍基因的調控機制,科學家分析了與該核糖核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發現有37個蛋白與核糖核蛋白相互作用,於是科學家選擇了兩個蛋白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個是UPF1,與質量控制有關,該蛋白監控RNA,會銷毀發生錯誤的RNA。Dai博士稱,當抑制UPF1功能的時候細胞會產生更多的L1的RNA和蛋白質。

另一個蛋白是PCNA,該蛋白幫助DNA複製。科學家發現PCNA能夠與核糖核蛋白複合物中L1蛋白的一段重要序列結合,當科學家改變該結合序列後,L1不再"跳躍"。 Dai博士稱,UPF1的作用是抑制L1活性,而PCNA看起來更像是協助L1進行跳躍。

Dai博士稱我們的研究揭示了跳躍基因和細胞之間的博弈,表明細胞如何抑制跳躍基因的活性。我們將繼續研究跳躍基因和細胞之間的"軍備競賽"。(生物谷Bioon.com)

doi: 10.1016/j.cell.2013.10.021

Affinity Proteomics Reveals Human Host Factors Implicated in Discrete Stages of LINE-1 Retrotransposition

Martin S. Taylor, John LaCava, Paolo Mita, Kelly R. Molloy, Cheng Ran Lisa Huang, Donghui Li, Emily M. Adney, Hua Jiang, Kathleen H. Burns, Brian T. Chait, Michael P. Rout, Jef D. Boeke, Lixin Dai.

LINE-1s are active human DNA parasites that are agents of genome dynamics in evolution and disease. These streamlined elements require host factors to complete their life cycles, whereas hosts have developed mechanisms to combat retrotransposition’s mutagenic effects. As such, endogenous L1 expression levels are extremely low, creating a roadblock for detailed interactomic analyses. Here, we describe a system to express and purify highly active L1 RNP complexes from human suspension cell culture and characterize the copurified proteome, identifying 37 high-confidence candidate interactors. These data sets include known interactors PABPC1 and MOV10 and, with in-cell imaging studies, suggest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composition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L1 RNPs. Among the findings, UPF1, a key nonsense-mediated decay factor, and PCNA, the polymerase-delta-associated sliding DNA clamp, were identified and validated. PCNA interacts with ORF2p via a PIP box motif; mechanistic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occurs dur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target-prim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相關焦點

  • 基因組轉座子
    Class I又被稱為Retrotransposon,逆轉錄轉座子,指那些通過「複製-粘貼」機制來實現其在基因組中「跳躍」的轉座子,這種類型的轉座子能不斷增加其自身在基因組中的拷貝數。這類轉座子在跳躍的子過程中,依賴其中一類元件——LINE1,長散在元件所編碼的ORF1p和ORF2p。
  • Cell:轉座子LINE1對早期胚胎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許多非蛋白編碼區已知含有協調基因活性的重要調控元件,但是其他的非蛋白編碼區被認為是進化垃圾,這對基因組清理來說太麻煩了。比如,我們的DNA中有一半是由「轉座因子」或者說「轉座子」組成的。作為病毒樣遺傳物質,轉座子具有複製自我和將自我重新插入到基因組中的不同位置的特殊能力,這導致科學家們稱之為遺傳上的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一些轉座子已將數百或數千個自我分散在基因組中。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遺傳因子。當在細菌之間轉移時,轉座子能夠攜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
  • Cell Reports報導揭示非編碼RNA和轉座子在長壽中的作用機制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韓敬東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mpa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Noncoding RNA Networks and mRNAs Encoding Chromatin-Related Facto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探索能量限制調控非編碼
  • Piggybac轉座子載體小傳
    轉座子的出現為構建基因編輯細胞株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野。轉座子也被稱為跳躍基因,由Barbara McClintock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發現,並於1983年因此發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指一段DNA序列由基因組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
  • Nature Cell Biology | 俞洋/黃旲組合作深入闡明piRNA調控異染色...
    轉座子又被稱為「跳躍基因」,類似於內源性病毒,能夠在宿主基因組中「複製和粘貼」自己的DNA,以達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轉座子的「跳躍」可能會產生基因組不穩定性,並導致動物不孕不育。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
  • 研究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生命體如何在體細胞中維持異染色質的穩定需要研究。此外,重複序列是一類在基因組中存在的多個拷貝的序列,其在基因組,尤其是異染色質中佔據較大比例。由於重複序列的多拷貝性質,測序分析中較難準確找到其定位。因此,重複序列的相關研究相對滯後。
  • Genome Res | 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會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那麼生命體是如果在體細胞中維持異染色質的穩定呢?陳潤生院士、何順民研究員合作在Genome Research發表了長文文章「Active retrotransposons help maintain pericentromeric heterochromatin required for faithful cell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轉座子又被稱為「跳躍基因」,類似於內源性病毒,能夠在宿主基因組中「複製和粘貼」自己的DNA,以達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轉座子的「跳躍」可能會產生基因組不穩定性,並導致動物不孕不育。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生命體如何在體細胞中維持異染色質的穩定需要研究。此外,重複序列是一類在基因組中存在的多個拷貝的序列,其在基因組,尤其是異染色質中佔據較大比例。由於重複序列的多拷貝性質,測序分析中較難準確找到其定位。因此,重複序列的相關研究相對滯後。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會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那麼生命體是如果在體細胞中維持異染色質的穩定呢?另一方面,重複序列是一類在基因組中存在的多個拷貝的序列,其在基因組,尤其是異染色質中佔據著相當大的比例。
  • 科學家揭示真核基因組轉座子寄生策略多樣性—新聞—科學網
    他們對基因組中常見的寄生性轉座子元件(又稱跳躍因子)進行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轉座子的兩種依賴宿主基因轉錄的基因組整合策略。這一發現為解析複雜的真核生物基因組提供了「基因組生態學」視角。 論文第一作者張新巖介紹,轉座子是基因組中的「自私」元件,也是基因組複雜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座子拷貝數的增加會導致基因組大小、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的增加。
  • 跳躍基因竟會挾持正常細胞,入侵卵子!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的Barbara McClintock博士首次在玉米中發現轉座子現象,並在1983年因此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Biochemistry,:轉座子睡美人系統-基因治療新技術
    該轉座子系統能夠滿足基因治療的關鍵要求。     細胞攝入由SB-Tn技術傳遞的基因,然後這些基因以長期穩定的狀態製造正常的β球蛋白。而且,這些基因能夠被遺傳,隨著細胞增殖而傳遞下去。     研究人員之所以將這種「睡美人」定義成一個轉座子或跳躍基因,是因為它能夠從一段DNA上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外的位置。
  • 經典文獻解讀:真核生物轉座子的分類-1
    ,轉座子在基因組結構、組成或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很多轉座子家族非常古老並在各個物種中廣泛存在,轉座子序列之間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變異,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成千上萬個不同的類型,並佔據著整個基因組序列的絕大部分(>80%)。隨著真核基因組數據的不斷釋放,轉座子序列的注釋和功能研究就需要有一套直接有效的分類和命名方法。
  • 跳躍基因:物種跨越,人類進化的新型遺傳方式?
    近日,一篇新的論文通過分析這種轉移方式,即轉座子(或「跳躍基因」)在不同生物體基因組中的存在,研究了其在哺乳動物中的可能作用。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跳躍基因跳躍基因(或轉座子)是指能夠進行自我複製,並能在生物染色體間移動的基因物質。
  • 西紅柿中發現跳躍基因這可能加速作物育種,提高抗旱性等性狀
    Matthias Benoit博士說:轉座子具有改善作物的巨大潛力。它們是性狀多樣性的強大驅動力,儘管我們一直在利用這些性狀來世代改良我們的作物,但現在我們開始了解其中涉及的分子機制。轉座子,通常被稱為跳躍基因,是可移動的DNA代碼片段,可以將自身複製到基因組中的新位置-生物體的遺傳密碼。
  • 研究揭示編碼在轉座子的新型CRISPR-Cas系統靶向DNA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霍亂弧菌I-F 亞型Cascade效應複合物招募Tn7樣轉座子亞基TniQ的分子機制,及Cascade-TniQ複合物對DNA的序列特異性識別過程,對潛在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的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CRISPR系統是原核生物體內由RNA介導的,序列特異性識別外源核酸,並通過核酸內切酶對其進行切割的獲得性免疫系統。
  • Nature:轉座子源於性染色體演化
    來自同一團隊的兩項新研究展示了轉座子如何能夠促動性染色體的演化,以及這一效應如何影響劑量補償。果蠅含有3種在不同時間形成的不同X染色體。雄果蠅攜帶了每種X染色體的一個拷貝,而雌果蠅攜帶了兩個拷貝;因此,為了在兩性之間補償X染色體基因的表達,雄果蠅中每個單一X染色體中的基因轉錄都是雙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