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ell Biology | 俞洋/黃旲組合作深入闡明piRNA調控異染色...

2021-01-08 網易

  點評 | 劉默芳 (中科院生化細胞所)、張釗(杜克大學)

  責編 | 兮

  轉座子 (transposon) 由冷泉港實驗室Barbara McClintock (1983年獲得諾貝爾獎) 首先在玉米中發現【1】。轉座子又被稱為「跳躍基因」,類似於內源性病毒,能夠在宿主基因組中「複製和粘貼」自己的DNA,以達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轉座子的「跳躍」可能會產生基因組不穩定性,並導致動物不孕不育。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 (Piwi-Interacting RNA) ——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2】。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piRNA簇 (piRNA cluster) 表達的piRNA長度大約在24到31nt之間,通過與PIWI家族蛋白 (Argonaute家族蛋白的一個亞家族) 形成piRISC複合物 (pi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而起作用。piRISC複合物能在轉錄 (TGS,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和轉錄後水平的沉默轉座子 (PTGS,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3】。PTGS主要通過「桌球循環」 (ping-pong cycle) 在切割piRNA靶標的同時產生更多的新生piRNA,從而形成類似「先天免疫系統」的正反饋,在細胞質層面降解轉座子RNA。TGS是在轉錄水平沉默目標轉座子——最終結果是誘導轉座子插入位點形成組成型異染色質。轉座子的沉默通常跟組蛋白修飾 (H3K9me3) 有很強的相關性【3】。目前認為,Piwi/piRNA複合物通過轉座子新生RNA招募Panoramix (Panx)【4-5】,並最終導致轉座子區域異染色質的形成,該過程需要H3K9me3甲基化轉移酶SetDB1/Eggless和H3K4me2去甲基化酶LSD1。

  2019年9月30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俞洋團隊和上海生化細胞所黃旲(Ying)團隊 (現上海交大醫學院) 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 Pandas complex adapted for piRNA-guided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and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的研究,該工作在俞洋/Hannon之前的工作基礎上【4】進一步深入闡明了piRNA介導的轉座子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發現,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核轉運因子(NXF)家族蛋白dNxf2能與dNxt1(P15)以及Panx形成三元複合物,並通過競爭性結合阻止dNxf1(又叫TAP,是介導mRNA出核的經典接頭蛋白)與核孔互作,從而導致了轉座子新生RNA在核內的滯留。該文章首次證明PANDAS(Panoramix-dNxf2 dependent TAP/p15 Silencing)複合物的存在,並提出了RNA介導異染色質形成的新理論,既阻斷新生RNA出核在調控異染色質過程中起核心作用,並為將來研究其它RNA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提供指導意義(圖1)。該文章的發表,也給今年四月份在BioRxiv同時上線的關於Drosophila Nxf2的四篇預印本文章之間的良性競爭畫上句號【6-9】

  

  圖1. PANDAS複合物調控轉座子出核的模型

  本研究中,俞洋課題組充分利用果蠅這一模式生物的優勢,綜合分析針對piRNA通路的全基因組RNAi篩選結果和flybase中全蛋白組免疫沉澱質譜的大數據,再結合已建立的RNA拴住報告基因篩選體系,首先快速鎖定了dNxf2在piRNA/Panx介導的轉座子沉默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與此同時,俞洋課題組通過和專注於piRNA通路的結構生物學家黃旲課題組的精誠合作,解析了Panx-dNxf2互作結構域的晶體結構。作者通過晶體結構的分析發現,dNxf2的UBA結構域一方面進化出跟Panx直接互作的疏水界面,另一方面也丟失了一般NXF家族蛋白固有的結合核孔複合物的能力 (從而解釋了為什麼dNxf2不能像dNxf1一樣介導mRNA出核) ,為在分子層面進一步理解dNxf2的作用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圖2)圖2. 比較Nxf2型和Nxf1型的UBA結構域。左邊,Panx結合面;右邊,NPC結合面

  由於dNxf2能跟Panx能形成相互依賴的複合物,dNxf2有著跟Panx類似的誘導基因沉默的功能,即可以通過新生RNA介導基因沉默和異染色質形成。和其它經典piRNA通路蛋白一樣,dNxf2的缺失會導致動物體完全不孕不育。有趣的是,小鼠的Nxf2敲除之後在特定條件下也有不育的表型【10】。一系列分子生物學實驗和遺傳學 (co-IP/IP mass spec,GST pull-down,Y2H,GoldCLIP等) 也證實dNxf2確實是Panx介導轉座子沉默過程中的核心蛋白。但是,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dNxf2缺失並一同過表達Panx的條件下,轉座子的H3K9me3基本保持不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此條件下果蠅卻是完全不育的,因為轉座子仍然是大規模上調的。該結果也直接暗示兩點:1. H3K9me3隻是異染色質形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2. dNxf2調控轉座子沉默的分子機制不僅僅是招募Panx以及下遊的甲基化轉移酶SetDB1那麼簡單。

  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以及跟研究RNA出核方面的專家程紅教授 (見BioArt報導:) 討論,作者意識到如果僅是dNxf2自身失去核孔複合物結合能力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轉座子RNA不能出核。dNxf2還需要阻止經典的mRNA出核通路,即通常依賴於mRNA 的5』 Cap結構招募的dNxf1 (TAP) 複合物。而前人研究也暗示NXF家族蛋白有能力形成異元二聚體,因此,作者大膽假設dNxf2可能通過抑制dNxf1複合物來阻止轉座子mRNA的出核。令人興奮的是,各方面數據包括co-IP,GST pull down,Split luciferase和交聯質譜等都充分支持dNxf2:dNxf1能直接互作(圖3)圖3. 四方面證據證實dNxf2NTF2跟dNxf1NTF2+UBA直接互作

  最後,作者通過體外競爭實驗和體內瞬時RNA拴住實驗為dNxf2抑制dNxf1介導的RNA出核功能這一假說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圖4)。非常有意思的是,程紅課題組最近在哺乳動物的細胞的研究表明Nxf1是RNA聚合酶Pol II有效延伸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所必須的【11-12】。因此,dNxf2抑制Nxf1的後果很可能不僅僅是阻止轉座子RNA的出核,很有能PANDAS會導致Pol II轉錄延伸的停止。雖然這個理論亟待證實,但是它可以被完美的統一在現有的piRNA介導轉座子轉錄沉默的模型中。圖4. dNxf2通過與Nxf1競爭核孔複合物而阻止新生RNA出核

  本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 (排名不分先後)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生趙康、苗娜、盧曉華,上海生化細胞所研究生程莎,吉林大學研究生徐平和復旦大學博士後張玉涵。本研究的合作者包括中科院生化細胞所程紅研究員、復旦大學麻錦彪教授、北京生命研究所董夢秋研究員和吉林大學萬由忠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俞洋研究員 (http://www.ibp.cas.cn/ktzz/ktzz_xy/201603/t20160303_4542073.html) 和上海生化細胞所黃旲研究員 (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https://orcid.org/0000-0002-2806-2874) 為共同通訊作者。
專家點評劉默芳(中科院生化細胞所)

  piRNA是2006年在動物生殖細胞中鑑定到的一類小分子非編碼RNA。piRNA及其結合蛋白Piwi通過沉默轉座元件維持生殖細胞基因組DNA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並同時介導生殖細胞中編碼基因的表達調控,在生殖細胞發育級配子形成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piRNA的生成、代謝及作用方式顯著不同於在各類組織細胞中都普遍表達的miRNA和siRNA。目前,對piRNA在表觀遺傳及轉錄後水平調控基因表達的機制已有所了解,但對其在轉錄水平沉默基因表達的研究還很少。Panx是該過程中被發現的第一個重要蛋白,銜接了Piwi及下遊的表觀調控因子(Science 2015),然而對於Panx具體怎樣進行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日前,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俞洋研究組和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黃旲研究組關於Panx介導轉錄沉默的重要成果「A Pandas complex adapted for piRNA-guided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and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本文是對上述工作的一個延續,不僅找到了Panx的作用蛋白dNxf2,闡明了Panx特異性地與dNxf2相互作用以及dNxf2不能與核孔複合體結合的分子機制,並證明了dNxf2通過與dNxf1的直接相互作用,通過競爭轉座子RNA的出核來促進piRNA介導的轉錄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期有4篇類似研究工作發表,另外3篇分別來自Brennecke實驗室(Nat Struct Mol Biol 2019)、Hannon實驗室(eLife 2019)和Siomi實驗室(EMBO J 2019)。4個研究團隊的工作都獨立地發現了piRNA引導的轉座子沉默依賴於dNxf2和Panx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俞洋/黃旲研究組的合作研究進一步揭示了dNxf2通過阻止與核孔蛋白的結合而直接與dNxf1結合,從而解釋了dNxf2如何阻止dNxf1介導的RNA出核。由於dNxf2優先與piRNA靶向的轉錄產物結合,dNxf2的沉默功能很可能是競爭了dNxf1結合轉座子轉錄產物RNA的出核,從而將轉座子轉錄物捕獲在核周圍,以便於建立/維持異染色質。此項研究對理解RNA代謝如何調節表觀遺傳基因沉默和異染色質形成具有廣泛意義。

  專家點評
張釗(杜克大學)

  綜合歷史因素(小RNA的發展史)和piRNA系統本身的精密複雜性,piRNA領域 (尤其是在研究piRNA生成和作用機制方面)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小而封閉的特性。因其小,piRNA相關研究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科研水準,極大的促進了領域的發展。因其封閉,很難吸收新鮮血液,其發展常因缺乏包容性而陷入瓶頸期,極大的限制了領域的發展。作為新生力量,俞洋課題組和黃旲課題組的此次的強強聯合為我們奉獻了一篇高水準的科研大餐。和其他三篇文章相比較,其全方位多角度的透析使其在完整性上獨領風騷。作為「當下非大牛」實驗室,他們能在此輪激烈的競爭下完美的綻放,實屬不易。同時期待這股新鮮血液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製版人:珂

  參考文獻

  1.McClintock, B. (1953) Induction of Instability at Selected Loci in Maize.Genetics. 38, 579–599
2.Kim, V. N. (2006) Small RNAs just got bigger: Piwi-interacting RNAs (piRNAs) in mammalian testes.Genes Dev.20, 1993–1997 3.Czech, B., and Hannon, G. J. (2016) One Loop to Rule Them All: The Ping-Pong Cycle and piRNA-Guided Silencing.Trends Biochem. Sci.0, 324–337 4.Yu, Y., Gu, J., Jin, Y., Luo, Y., Preall, J. B., Ma, J., Czech, B., and Hannon, G. J. (2015) Panoramix enforces piRNA-dependent co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Science.350, 339–342 5.Sienski, G., Batki, J., Senti, K.-A., Dnertas, D., Tirian, L., Meixner, K., and Brennecke, J. (2015) Silencio/CG9754 connects the Piwi-piRNA complex to the cellular heterochromatin machinery.Genes Dev.29, 2258–2271 6.The nascent RNA binding complex SFiNX licenses piRNA-guided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 (2019)bioRxiv609693; doi: https://doi.org/10.1101/609693 7.Nuclear RNA export factor variant initiates piRNA-guided co-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2019) bioRxiv 605725; doi: https://doi.org/10.1101/605725 8.A Pandas complex adapted for piRNA-guided transposon silencing. (2019)bioRxiv608273; doi: https://doi.org/10.1101/608273 9.piRNA-guided co-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coopts nuclear export factors. (2019)bioRxiv611343; doi: https://doi.org/10.1101/611343 10.Wang, P. J., and Pan, J. (2007) The role of spermatogonially expressed germ cell-specific genes in mammalian meiosis.Chromosome Res.15, 623–632 11.Chen, S., Wang, R., Zheng, D., Zhang, H., Chang, X., Wang, K., Li, W., Fan, J., Tian, B., and Cheng, H. (2019) The mRNA Export Receptor NXF1 Coordinates Transcriptional Dynamics,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RNA Export.Mol. Cell.74, 118–131.e7 12. Co-transcriptional loading of RNA export factors shapes the human transcriptome. (2019) bioRxiv 318709; doi: https://doi.org/10.1101/3187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之前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大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那麼這些活躍的異染色質有什麼功能呢? 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分裂期的異染色質,尤其是位於著絲粒區域,以及近著絲粒區域的異染色質, 其穩定性可以幫助遺傳信息在細胞分裂中有效的高保真傳遞。
  • Nature | piRNA信號通路新調控因子
    為了揭開piRNA指導的DNA從頭甲基化過程,作者們使用內源HA標記的MIWI2品系Miwi2-HA,使用抗HA的免疫共沉澱偶聯定量質譜的方式對其蛋白質組學進行研究。該實驗共鑑定出28個MIWI2相關蛋白(圖1)。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and 3D genome structures in zebrafish(斑馬魚順式調控元件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研究論文,第一次系統研究並展示了Tubingen 品系斑馬魚11個成年組織和2個胚胎組織的組織特異性轉錄組、順式調控元件圖譜、異染色質圖譜、DNA甲基化圖譜和成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Genome Res | 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之前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大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那麼這些活躍的異染色質有什麼功能呢? 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
  • Cell重磅!曹務春/趙方慶合作團隊首次闡明6大蜱種基因組多樣性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6大廣布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包括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亞洲璃眼蜱(Hyalomma
  • 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27:07 捷克南波西米亞大學Julius Lukeš、Drahomíra Faktorová、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Alexandra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分裂期的異染色質,尤其是位於著絲粒區域以及近著絲粒區域的異染色質,其穩定性可幫助遺傳信息在細胞分裂中有效的高保真傳遞。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
  • 研究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分裂期的異染色質,尤其是位於著絲粒區域以及近著絲粒區域的異染色質,其穩定性可幫助遺傳信息在細胞分裂中有效的高保真傳遞。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 Mol Cell丨趙英明組報導二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在糖酵解調控中的作用
    Khib廣泛發生於組蛋白並對精子細胞的分化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但這種新修飾的作用機制尚有待闡明。通過蛋白質組學方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深入鑑定Khib底物位點,證明了TIP60是一種組蛋白二羥基異丁醯化轉移酶,並發現HDAC2 和HDAC3是細胞中關鍵的組蛋白去二羥基異丁醯化酶。此項工作報導了首個哺乳動物細胞二羥基異丁醯化譜,發現超過6500個非組蛋白上發生Khib修飾。同時系統性地研究了Khib的修飾酶和去修飾酶,並首次揭示TIP60的非乙醯化轉移酶功能。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解析ESC細胞定向分化決定機制對於發育生物學和再生醫學至關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可變剪切、細胞周期控制和組蛋白修飾等在ESC的定向分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機制之間的複雜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作用並參與ESC的命運決定還有待研究。
  •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組蛋白高度乙醯化可打亂核心基因調控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1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Javed Khan、Berkley E.
  • Nature:組蛋白修飾對細胞分化控制機制
    專題:Nature報導最近的Nature在線版刊登了一篇題為:Histone modifications at human enhancers reflect global cell-typ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主要解析了組蛋白修飾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機制
  • Nature | 宋保亮組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的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主要研究膽固醇代謝調控與代謝性疾病。他在細胞內膽固醇運輸、人體膽固醇代謝穩態調控和膽固醇代謝新功能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成果:1)闡明一個膽固醇合成的負反饋調控通路與人體膽固醇吸收的分子通路,奠定了當前學術界對這兩個代謝途徑的認識;2)發現由過氧化物酶體膜接觸介導的膽固醇運輸新途徑,證明膜接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並決定脂質在細胞內的精確分布;3)鑑定蛋白質膽固醇共價修飾新類型,顛覆了長期認為Hedgehog 是唯一膽固醇修飾蛋白的認識
  • 王曉群組發現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前體細胞的分子和細胞特徵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哺乳動物下丘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前體細胞的形態特徵、分裂模式、譜系發育特點,並利用單細胞測序手段進一步揭示人胚胎下丘腦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多樣性,並對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及調控網絡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究。
  • 研究闡明代謝特異T細胞譜系決定的分子機制
    研究闡明代謝特異T細胞譜系決定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1 12:28:04 2019年8月20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Olivier Lantz和Franois
  • Nature:甲基化對基因表達調控研究
    這篇文章主要聚焦於甲基化研究,文章提到,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去甲基酶對於組蛋白甲基化狀態影響很大,比如H3K9特異性去甲基化酶Jhdm2a(也稱為Jmjd1a和Kdm3a)在細胞核激素受體介導的基因激活,和雄性生殖細胞發育等過程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提出了Jhdm2a在調控代謝基因表達和正常體重調控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