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27:07

捷克南波西米亞大學Julius Lukeš、Drahomíra Faktorová、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Alexandra Z. Worden和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Thomas Mock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4月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用於分析一系列主要來自海洋環境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研究人員在13個從未實現轉化的物種中進行了外來DNA的遞送和表達,以及在其他8個物種中遺傳工具的開發,並解釋了尚未實現對另外17個物種的轉化的原因。研究人員在遺傳操作方面的資源將提供有關祖先真核生物形式、真核生物細胞生物學、蛋白質多樣性和細胞途徑進化的認識。

據介紹,多樣的微生物生態系統是海洋生物的基礎。在這些微生物中,有許多單細胞的真核生物,跨越了真核生物樹的多樣性。但是,遺傳可追蹤性僅限於少數幾個物種,這些物種無法代表真核生物多樣性或與環境有關的分類單元。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etic tool development in marine protists: emerging model organisms for experimental cell biology

Author: Drahomra Faktorov, R. Ellen R. Nisbet, Jos A. Fernndez Robledo, Elena Casacuberta, Lisa Sudek, Andrew E. Allen, Manuel Ares, Cristina Arest, Cecilia Balestreri, Adrian C. Barbrook, Patrick Beardslee, Sara Bender, David S. Booth, Franois-Yves Bouget, Chris Bowler, Susana A. Breglia, Colin Brownlee, Gertraud Burger, Heriberto Cerutti, Rachele Cesaroni, Miguel A. Chiurillo, Thomas Clemente, Duncan B. Coles, Jackie L. Collier, Elizabeth C. Cooney, Kathryn Coyne, Roberto Docampo, Christopher L. Dupont, Virginia Edgcomb, Elin Einarsson, Pa A. Elustondo, Fernan Federici, Veronica Freire-Beneitez, Nastasia J. Freyria, Kodai Fukuda, Paulo A. Garca, Peter R. Girguis, Fatma Gomaa, Sebastian G. Gornik, Jian Guo, Vladimr Hampl, Yutaka Hanawa, Esteban R. Haro-Contreras, Elisabeth Hehenberger, Andrea Highfield, Yoshihisa Hirakawa, Amanda Hopes, Christopher J. Howe, Ian Hu, Jorge Ibaez, Nicholas A. T. Irwin, Yuu Ishii, Natalia Ewa Janowicz, Adam C. Jones, Ambar Kachale, Konomi Fujimura-Kamada, Binnypreet Kaur, Jonathan Z. Kaye, Eleanna Kazana, Patrick J. Keeling, Nicole King, Lawrence A. Klobutcher, Noelia Lander, Imen Lassadi, Zhuhong Li, Senjie Lin, Jean-Claude Lozano, Fulei Luan, Shinichiro Maruyama, Tamara Matute, Cristina Miceli, Jun Minagawa

Issue&Volume: 2020-04-06

Abstract: Diverse microbial ecosystems underpin life in the sea. Among these microbes are many unicellular eukaryotes that span the diversity of the eukaryotic tree of life. However, genetic tractability has been limited to a few species, which do not represent eukaryotic diversity or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taxa. Here, w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tools in a range of protists primarily from marine environments. We present evidence for foreign DNA delivery and expression in 13 species never before transformed and for advancement of tools for eight other species, as well as potential reasons for why transformation of yet another 17 species tested was not achieved. Our resource in genetic manipulation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ancestral eukaryotic lifeforms, general eukaryote cell biology, protein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ellular pathways.

DOI: 10.1038/s41592-020-0796-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796-x

相關焦點

  • Nat Genet:癌症病人遺傳信息暗藏最佳治療選擇 科學家開發新工具...
    2017年1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桑格研究所領導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最近證明了一種可以在未來幫助癌症患者真正實現個體化治療的新概念。這些發現能夠用於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療選擇。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 地外的生物屬於本地原生生物?科學家的實驗,得出了準確結果
    在地球的生物形式上,存在著兩種形式,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不管生物形式為其中的哪一種,它都屬於地球的原生生物,因為它從地球產生,在地球進化,也在地球生存,這樣的生物就屬於原生生物,也叫原始生物,如果土衛二或者木衛二或者土衛六存在生命,那麼它們可能是原生生物嗎?
  • 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原標題: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洞察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深入闡明了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為正確處理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採取科學的保護措施指明了前進方向。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據媒體報導,在美國緬因州的海灣和地中海裡,研究人員共採集了1698個原生生物樣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DNA序列分析。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漢啟動12月30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計劃在3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 研究表明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降水很重要
    STRI的科學家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土壤中的原生生物會在土壤基質中移動,吞噬細菌。他們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作為了解土壤中所有微生物的一個大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正在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特徵,以及原生生物的特徵。」安傑拉·奧利維裡奧說,她是前STRI實習生,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原生生物繁殖迅速,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可能比更大的生命形式要快得多。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性科學家因開發「基因編輯」工具獲獎!
    她們分別是法國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二人因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獎。這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同時授予2名女性科學家。她們二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性科學家因開發「基因編輯」工具獲獎
    她們分別是法國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二人因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獎。這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同時授予2名女性科學家。​她們二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該計劃由水生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出海記|億勝生物與俄羅斯Mitotech共同開發滴眼液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港媒稱,主要從事產銷生物藥品的億勝生物科技公布與俄羅斯Mitotech訂立共同開發協議,同意就用於乾眼症的滴眼液產品(含SkQ1作為其唯一之活性藥物成分)於美國藥監局進行第一階段三期臨床試驗之臨床開發,出資最多1652萬美元(約1.3億港元),可按雙方分配的百分比就產品的部分收入作為回報
  • 【新進展】科學家開發新型「表觀遺傳時鐘」可洞悉人腦衰老進程...
    進一步了解這一「生物年齡」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如何預防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近日,有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表觀遺傳時鐘」,可以洞悉大腦的衰老進程,並可用於預測痴呆症等疾病的風險。人類DNA甲基化數據已被用於開發表徵衰老的生物標記物,稱為「表觀遺傳時鐘」。但現有的DNA甲基化時鐘準確性較低。
  • 科研院所和高校發起「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馬芙蓉 攝中新網武漢12月30日電 (馬芙蓉 熊杰 孫慧)「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30日在武漢啟動。該計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其實關於「原生黑洞」的想法是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黑洞假說。在以前科學家們發現「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期間誕生形成的。而且「原生黑洞」比一般的普通黑洞要小很多。
  • 科學家識別出新型潛在的生物標誌物,有望幫助開發抗癌新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方法能夠預測哪些患者會對阻斷Wnt信號產生的癌症療法產生反應,比如一種在新加坡開發的新型藥物ETC-159,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個體化的癌症療法。
  • 閱讀|浮遊原生生物功能類型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
  • 【科技日報】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中科院科學家建立器官特異性血管遺傳靶向技術
    該項工作建立一套新的遺傳作業系統以實現更加精確的遺傳靶向,可用於基因敲除和過表達,並成功構建了心臟冠狀動脈特異性Cre(CoEC-Cre)和大腦血管特異性Cre(BEC-Cre),並利用這套新系統揭示了VEGF信號通路參與調控大腦血管新生及血腦屏障的形成。
  •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Nat Biotechnol:中外科學家聯手開發出MEMOTE工具,可用於改善對全...
    他們提出一種稱為MEMOTE的工具,它是一套由社區維護的標準化代謝模型測試。這些測試涵蓋了從注釋到概念完整性的各個方面,並且可以擴展到包括用於自動模型驗證的實驗數據集。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3月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MOTE for standardized 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