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博、杜久林分別獨立建立高效條件性基因敲除與基因標記技術
近年來,隨著以CRISPR/Cas系統為基礎的基因組定點修飾技術的飛速發展,製備indel等簡單突變體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是條件性/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基因標記等複雜的基因組修飾往往需要進行靶向敲入(knock-in,KI),而這類應用仍然存在效率低、周期長等問題,從而嚴重製約了基因功能的深入與精細研究,以及CRISPR/Cas技術在疾病模型構建與基因治療等的應用【1,2
-
三特異性抗體可提高T細胞抗癌療效
近期,Lan Wu等科研人員基於雙特異性抗體技術開發出來一種新型三特異性抗體,可通過T細胞受體共刺激改善並增強T細胞靶向能力及信號轉導的能力,持續性激活T細胞。 雙特異性抗體的出現 雙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可以同時結合兩種不同抗原的特殊抗體。與單克隆抗體相比較,雙特異性抗體有兩條不同的抗原結合臂,能夠分別與靶抗原和效應細胞(例如細胞毒性T細胞)結合,後者激活了效應細胞,介導免疫細胞靶向殺傷癌細胞。
-
國內外雙特異性抗體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上)
隨著抗體藥物研發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型抗體藥物種類——雙特異性抗體也迎來研發熱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不同的技術平臺可用於設計、開發雙特異性抗體,設計的雙抗分子結構超過60種,有3個雙特異性抗體已獲批上市。本文上篇聚焦雙抗發展歷程、國內外代表性雙抗藥物結構與技術平臺,下篇會進一步介紹國內外雙抗的臨床研究現狀及趨勢。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在禾本科植物雄性生殖器官花葯中特異表達著一類小RNA—phasiRNA (phased small interfering RNA)。phasiRNA的前體由pol II 轉錄,經miR2118或miR2275靶向切割後,RDR6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6) 將切割片段轉化為雙鏈RNA,這些雙鏈RNA進而分別在DCL4或DCL3b的連續切割下生成首尾相連的一系列
-
Science子刊丨靶向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PD-1的抗腫瘤效果
雖然免疫療法在創新性的癌症治療方法中取得了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但它仍然並不完美---許多腫瘤根本沒有反應。一類不斷發展的工程蛋白拯救了我們,它們的名字很特別,叫雙特異性抗體。顧名思義,這些蛋白具有雙重識別能力:它們經過改造後靶向T細胞表面受體,而且還能夠結合到癌細胞的表面抗原上。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由於雙雜交瘤的遺傳背景來源於親代的兩種雜交瘤細胞,它必然要產生2種重鏈和2種輕鏈分子,而這些輕重鏈的隨機組合配對方式才能產生所需的BsAb.利用雙雜交瘤方法製備雙特異性抗體隨機性較大,效率低,但是BsAb生物活性較好,抗體結構比較穩定。利用Konck-in-hole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異源抗體抗體重鏈正確配對的難題。
-
新型一氧化氮靶向遞送系統可精準治療血管病
原標題:新型一氧化氮靶向遞送系統可精準治療血管病 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強教授與藥學院沈傑副教授、程劍松副教授聯合研究團隊歷時4年攻關,利用化學生物學「凸凹互補」原理設計製備了新型一氧化氮(NO)靶向遞送系統,該系統猶如一個精確的「開關」,在治療心血管病時可以將一氧化氮精準遞送至病灶部位
-
Science子刊:腫瘤靶向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PD-1免疫療法的抗...
顧名思義,這些蛋白具有雙重識別能力:它們經過改造後靶向T細胞表面受體,而且還能夠結合到癌細胞的表面抗原上。它們的目的就是將這兩種類型的細胞結合在一起,並激活T細胞消滅腫瘤的能力。美國生物技術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下稱Regeneron)正在進行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究。該公司因它開發的REGN-EB3備受關注。
-
宜明昂科VEGF/PD-L1雙特異性抗體臨床申請獲CDE受理
根據宜明昂科官網信息,這是一款可同時靶向VEGF和PD-L1的雙特異性抗體,擬開發用於實體瘤。此次為該產品首次在中國申報臨床,是宜明昂科繼IMM01項目和IMM0306項目後,遞交臨床申請的第三個項目。截圖來源:CDE官網PD-L1是近年來開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熱門靶點之一,PD-L1抑制劑可以解除腫瘤細胞對T細胞免疫反應的抑制。
-
這些在研三特異性抗體你知道嗎?
轉自 | 醫藥觀瀾8月17日,澤璟製藥以超500萬美元引進一款三特異抗體新藥,這引發了人們對三特異性抗體的關注。我們知道,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是最早獲得廣泛使用的癌症免疫療法,如抗PD-1/PD-L1抗體。隨後,可同時靶向兩個靶點的雙特異性抗體開始受到人們關注,如靶向CD19與CD3受體的BiTE療法Blincyto。
-
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長壽蛋白FOXO3獲得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在Cell Stem Cell雜誌發表題為「FOXO3-engineered human ESC-derived vascular cells promote vascular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通過靶向編輯胚胎幹細胞中的長壽基因
-
動物所建立靈長類特異新基因資料庫並系統預測新基因功能
靈長類特異乃至人特異新基因起源是推動人類表型演化的重要推動力,但只有少量新基因功能已知。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和類器官技術的發展使得系統揭示新基因在人之所以為人這一演化過程中的貢獻成為可能。然而,由於基因年齡推斷方法的差別以及較低的新基因注釋質量(很難區分新蛋白編碼基因和假基因),文獻中已經發表的靈長類特異新基因(PSG)數據集相互之間差別極大。
-
雙特異性抗體平臺技術的專利保護 (上)
生產雙特異性抗體的主要技術難點在於獲得正確配對的雙特異性抗體,全球首個獲批的雙特異性抗體catumaxomab採用了triomab quadroma平臺技術—將兩個雜交瘤細胞融合獲得雙特異性抗體。目前,已經開發了大約23個生產雙特異性抗體的平臺技術。生物藥的開發通常伴隨著高額的研發成本和漫長的研發周期,雙特異性抗體也無例外。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幹細胞通過三維培養系統培育,產生類似於整個器官的結構,這被稱為類器官。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
-
Science子刊:利用p95HER2-T細胞雙特異性抗體靶向殺滅乳腺癌細胞
然而,如今,針對不同腫瘤類型的新型免疫治療試劑,不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聯合使用,正日益成為最具創新性的和強大的抗癌策略之一。確保這些新型治療方法實現它們的真正潛力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成功地讓免疫系統僅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同時不能攻擊所有的健康組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員將這種挑戰視為一種治療機會。
-
西安交大等Small:人葉晶片 | 一種與腔室特定器官結合的仿生血管系統
受無所不在的生物系統,如葉脈和循環系統的啟發,香港理工大學Zhao Xin、西安交通大學賀健康等人設計了一種製造策略,以開發自由設計腔室集成的仿生血管系統,並將其作為腔室特定血管化器官的壁龕。 本文要點:1)為概念驗證,製作了一個具有仿生多尺度血管系統的人-葉-晶片系統,該系統將自組裝的三維血管系統連接到腔室中,模擬了連接血管化器官的人體心血管系統的體內複雜結構。
-
專訪中科院聶廣軍研究員: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他與團隊...
這一開創性研究為增強腫瘤血管的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應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思路,為抗血小板靶向治療的安全臨床應用提供了實驗依據。我們對於血小板的認知,或許還停留在「凝血止血」上。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參與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之外,血小板在腫瘤生長和轉移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基因編輯「催生」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團隊通過靶向編輯單個長壽基因FOXO3,得到了能抵抗細胞衰老和癌變的人類血管細胞,有望被用於血管退行性疾病的治療。 研究人員先用第三代腺病毒載體HDAdV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置換了人類幹細胞中FOXO3基因第3號外顯子中兩個單核苷酸,實現了抑制細胞中FOXO3蛋白的磷酸化和降解,促進了FOXO3在細胞核內的聚集,該基因的轉錄活性得到提高。又將其分化成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內膜)、血管平滑肌細胞(血管中膜)和間質細胞(血管外膜)。
-
全球首個四特異性抗體藥物獲批進入臨床,或將為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郭可欣 通訊員 李娟)11月18日-21日舉行的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的四特異性抗體藥物GNC-038首度亮相,引起與會生物醫藥大咖們的強烈反響。
-
科學家發現能促進血管動脈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年1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rterialization requires the timely suppression of cell growth」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促進血管動脈化的細胞和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