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等Small:人葉晶片 | 一種與腔室特定器官結合的仿生血管系統

2021-02-13 奇物論

血管網絡是構建具有可控物理和生化變量的三維生理微環境的器官晶片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受無所不在的生物系統,如葉脈和循環系統的啟發,香港理工大學Zhao Xin、西安交通大學賀健康等人設計了一種製造策略,以開發自由設計腔室集成的仿生血管系統,並將其作為腔室特定血管化器官的壁龕。

 

本文要點:

1為概念驗證,製作了一個具有仿生多尺度血管系統的人-葉-晶片系統,該系統將自組裝的三維血管系統連接到腔室中,模擬了連接血管化器官的人體心血管系統的體內複雜結構。

2)此外,在系統的兩個半部分中分別構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血管化器官,以驗證其在單晶片中進行器官特異性轉移研究的比較實驗的可行性。

3通過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成功培養人肝癌G2細胞(HepG2s)和間充質幹細胞(MSCs),表明血管形成良好,通過灌注胰腺癌細胞模擬器官特異性轉移,結果表明MSCs對腫瘤的包埋效果明顯,而HepG2s則沒有這種良好的包埋效果。

鑑於其良好的培養效果、研究設計的靈活性和易於修改性,上述結果表明,在保留器官間串擾的同時,仿生人-葉-晶片在比較和轉移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Mao Mao, et al. Human‐on‐Leaf‐Chip: A Biomimetic Vascular System Integrated with Chamber‐Specific Organs. Small, 2020.

DOI: 10.1002/smll.202000546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000546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覺得好看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研究進展
    仿生微流控器官晶片是2011年以來快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通過在微型晶片上建立模仿人體器官的微組織,並加入高通量檢測功能,從而使其成為一種高效、節約、仿生的生理毒理學研究與藥物研發工具。在肝晶片方面,近年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仿生微流控肝晶片的設計理念仿生微流控晶片集仿生、小巧、高效於一體。
  • 哈佛團隊利用「器官晶片」系統助力新藥研發:可體外預測體內藥物代謝
    器官特異性細胞在其中一個通道的膜的一側培養,而血管內皮細胞在另一條通道上重現血管,而每個通道都分別灌注有細胞類型特異性培養基。多孔膜允許兩個隔室相互連通,並交換分子,例如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藥物,以及由器官特異性代謝活動產生的藥物分解產物。
  • Nature|利用支架引導的類器官晶片構建穩態小腸
    但是,目前用於在3D基質模型中衍生類器官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具有封閉的囊性結構的組織隨機發育,這不僅限制了組織的壽命和大小,限制了實驗可操作性,同時體外培養的類器官組織一直無法形成生物體內的血管網絡,而阻礙營養代謝,阻礙組織的生態平衡。但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可以結合組織工程和精密加工技術得以解決,這就衍生了類器官晶片(organoids-on-a-chip)。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人體器官晶片(Human organs-on-chips)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已經實現肺、腎、腸、肝、心臟、血管、皮膚、大腦、骨骼、乳腺、脾臟、血腦屏障、氣血屏障等晶片的構建,通過與細胞生物學、工程學和生物材料等多種學科的方法相結合,體外模擬多種活體細胞、組織器官微環境,反映人體組織器官的主要結構和功能特徵。
  • 在肝臟晶片上進行肝細胞三維培養取得重大進展
    肝臟晶片(liver-on-a-chip)細胞培養裝置是藥物發現、毒理研究和組織工程研究中的有吸引力的仿生模型。為了在實驗室晶片上維持特定的肝細胞功能,必須具備充足的細胞類型和培養條件,包括三維細胞定位和持續的營養物和氧氣供應。
  • 西南交大黃楠/楊志祿教授在仿生雙功能血管支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仿生學的策略在血液接觸類材料表面功能化的應用研究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例如,再血管支架表面化學改性研究中,內皮細胞仿生策略更是研究熱點之一。然而,當前用於血管支架的表面生物工程學策略仍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模仿內皮功能方面的過於單調,缺乏自體內皮組織的多樣性與多功能協同性,無法將內皮細胞在血液接觸方面的諸多優勢綜合表現。
  • 【新突破】中科院秦建華等人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建立人源性新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團隊和合作者利用器官晶片技術,建立了一種基於組織水平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模擬了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組織屏障損傷,免疫細胞粘附,炎症因子釋放和肺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1月16日,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專家宣布人造仿生血管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直接移植進人體就能使用的血管問世,目前只剩細節尚待完善。有關專家表示,仿生血管種植技術會讓心臟病、腎病、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變簡單,一些大費周折的手術就可以免除。另外,未來人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能用人造品替換。
  • 科研人員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模擬新冠病毒感染誘發肺損傷和免疫反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截圖中新網昆明1月1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13日發布消息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研究員團隊與該所鄭永唐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器官晶片技術建立一種體外肺器官微生理系統,模擬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導致的肺組織損傷和免疫反應等,為新冠病毒致病機制研究和快速藥物評價等提供新策略和新技術。
  • 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西安交大
    5月13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峰、副院長宋羅蘭一行訪問西安交大。鄭南寧校長在科學館107會見來賓。鄭南寧校長介紹了學校國際合作交流、網絡公開課、書院等相關情況。雙方就信息技術發展、人文教育、本科生培養、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並暢想了未來合作發展模式及內容。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人體器官晶片:顛覆性的生物新星
    器官晶片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 器官晶片(Organs-on-a-chip)是仿生生物學和微加工技術的結合,利用微流控技術控制流體流動,結合細胞與細胞相互作用、基質特性以及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特性,在晶片上構建三維的人體器官生理微系統²。器官晶片系統能夠將微組織/微器官的直徑控制在毫米甚至微米級別,並且增強其營養交換,防止微組織/微器官的核心細胞的死亡。
  • 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腎單位的生理結構和血液淨化生理學的過程圖示     腎晶片結構和實物示意圖及細胞照片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炳承(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羅勇研究團隊在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研究進展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西安交大62屆校友聚母校喜相會
    5月11日,無線電工程系1962屆校友返回母校,50位來自海內外的校友在電信學院第一會議室舉行了畢業50周年座談會。退休老教師鄭守淇、談文心、傅君眉和電信學院院長管曉宏、校友關係發展部主任周綱等參加了會議。校友們分別介紹了自己畢業50年來的情況。76歲的趙傳珠校友用四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對同學們的祝願:五年同窗感情深,五十年後喜相會。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
  • 南科大蔣興宇Matter:人造電子血管問世
    ,該血管由聚(L-丙交酯-ε-己內酯)(PLC)結合液態金屬構成,通過集成柔性電子器件與三層血管細胞,以模擬自體血管結構,有望實現對血管疾病的原位精準監測與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有效治療手段。然而,目前為止,沒有一種小直徑(<6 mm)的組織工程血管(TEBV)能夠滿足臨床需求。目前小血管制備技術,如脫細胞基質[1-5],自組裝細胞片[6-9],生物活性和仿生材料[10-12]等,大多數只能提供機械支持,並主要依靠宿主的組織重塑過程,因此在幫助新血管再生方面存在非常明顯的局限性。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掛牌!_綜合新聞_唐山...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高新區掛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魏偉 通訊員 劉坤)10月29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高新區籤約並正式掛牌,這標誌著唐山高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合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 西安交大發現一種全新的鐵電疇翻轉機制
    近日,西安交大前沿院青年教師柯小琴博士和王棟博士通過相場模擬發現了鐵電體準同型相界處的一種全新的疇翻轉機制該研究揭示了鐵電準同型相界處疇翻轉的一種全新機制西安交大前沿院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安交通大學的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