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三特異性抗體可提高T細胞抗癌療效

2020-12-07 騰訊網

癌症免疫療法不斷突破創造,已取得包括檢查點抑制劑、T淋巴細胞遺傳修飾等一項項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這些免疫療法都是通過激活、抑制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來逆轉、遏制惡性腫瘤蔓延,單克隆抗體是首個獲得廣泛臨床應用的癌症免疫療法。

儘管免疫療法這一領域的進展令人鼓舞,但大多數惡性腫瘤仍頑固不化,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有效、長效的治療方法。

近期,Lan Wu等科研人員基於雙特異性抗體技術開發出來一種新型三特異性抗體,可通過T細胞受體共刺激改善並增強T細胞靶向能力及信號轉導的能力,持續性激活T細胞。

單克隆抗體是如何應用的?

說到三特異性抗體,就需要從單克隆抗體講起了。抗體是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具有免疫活性的球蛋白。如果通過常規動物免疫採取血清來獲得抗體的話,通常成分比較混雜,會含有針對無關抗原的抗體和血清中其他蛋白成分。而單克隆抗體是由單一B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產生的「純度高、僅針對某一特異性抗原表位、重複性好、可持續無限量供應」的一種抗體。

單克隆抗體有兩個相同的抗原結合域(Fab)和一個結晶區(Fc)。Fab可以特異性識別、結合腫瘤抗原,調節下遊信號通路。而Fc則會與免疫細胞或血液中補體相結合介導「抗體依賴細胞毒作用」等效應功能。

抗原需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進入細胞發揮作用,而其與抗體的結合使之不能夠與寄主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或因與抗體結合導致不能被細胞所接受,從而失去作用。

雙特異性抗體的出現

雙特異性抗體是一種可以同時結合兩種不同抗原的特殊抗體。與單克隆抗體相比較,雙特異性抗體有兩條不同的抗原結合臂,能夠分別與靶抗原和效應細胞(例如細胞毒性T細胞)結合,後者激活了效應細胞,介導免疫細胞靶向殺傷癌細胞。

目前雙特異性抗體通常是靶向癌細胞表面抗原和T細胞表面CD3蛋白質複合物。

CD3是T細胞受體複合物(TCR)的一部分,它通過結合抗原分子來識別異常細胞。當抗體與CD3結合時,即使在未識別到相應抗原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激活信號驅動T細胞活化。因此,這種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激活T細胞,使之與癌細胞緊密相連,殺死骨髓瘤細胞並產生和釋放毒性細胞因子。

以博納吐單抗(Blinatumomab)為例,它是通過連接CD3與惡性或良性B細胞表面的CD19激活內源性T細胞,使CD19+細胞重定向裂解。現有臨床研究表明,經Blinatumomab治療的晚期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緩解率和生存率可提高一倍。

三種特異性抗體靶標

此次,在雙特異性抗體基礎之上,科研人員基於此前「抗體與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包膜上的三個不同表位結合」的成果提出假設,想通過相同的形式來結合淋巴細胞表面不同分子,在

T細胞特異性導向癌細胞的同時傳遞多個信號,因此三特異性抗體(CD38、CD3及CD28)應運而生。

與雙抗相比,這種三特異性抗體增設了靶向T細胞表面CD28蛋白的靶點。CD28是一種共刺激受體,可以正向調節T細胞活化。當抗體與CD28結合後會驅動蛋白Bcl-xL的表達。如果在沒有抗體共刺激CD28的情況下長時間激活TCR可能導致T細胞凋亡,而Bcl-xL的存在則能夠阻止T細胞死亡。

CD28結合域增強了三特異性抗體的活性由於CD28經常在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表達,這可能會增加抗體對骨髓瘤細胞的親和力。所以為了證實CD28結合域的確能夠增強三特異性抗體的活性,作者將抗體的三個結合域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不同版本的突變體,並在具有人類T細胞和人類骨髓瘤細胞的「人性化」模型小鼠中進行了測試。

測試結果表明:具有功能性靶向CD28結構域的抗體較缺乏該結構域的抗體能夠更好的促進T細胞的活化,增強了T細胞在體外和人源化小鼠模型中殺死不同骨髓瘤細胞系的能力。這種促T細胞活化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T細胞增殖以及胞內Bcl-xL蛋白的表達,支持了作者「共刺激信號阻止T細胞凋亡」的假設。

含CD28靶向域的抗體不會引發壓倒性CRS

對健康非癌細胞無負面影響

但此項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如果高度刺激免疫系統可能引發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CRS能與雙特異性抗體治療或CAR-T治療伴隨發生,通常表現為發燒,甚至發展為致命的多器官衰竭。

研究顯示,通過靜脈注射方式向猴子施用三特異性抗體確實會產生相關的細胞因子毒性,但是若改用皮下注射則會減緩抗體暴露速度,降低毒性。

雖然在目前所有的測試中包含CD28靶向域的抗體並不會引發壓倒性的CRS,但猴子體內CD38的含量遠低於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所以人體內較高的CD38含量以及抗體介導的T細胞活化可能增加人類發生CRS的風險。

而對於體內其他健康非癌細胞而言,在用CD38處理的猴子中僅觀察到能夠表達CD38的正常白細胞數量有短暫性減少,例如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此外並無負面影響。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暫未評估這種三特異性抗體形式是否會引發針對該抗體的免疫反應。

使用三特異性抗體靶向治療癌症是一項重要的概念進展。三特異性抗體能提供一個靈活的平臺,在腫瘤微環境中特異性傳遞共刺激信號和檢查點阻斷劑等精確免疫調節信號組合,這可能比使用多個單獨的特異性抗體進行全身性給藥更加安全有效。但如果想使目前的治療更加精準有效,繼續長遠發展,則需要這個抗體能夠治療更多現在無法靶向治療的癌症。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賽諾菲開發三特異性抗體 提高T細胞抗癌效果
    而近日在Nature Cancer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賽諾菲(Sanofi)公司的研發團隊開發出一款三特異性抗體,它不但能夠與癌症相關抗原和激活T細胞的受體相結合,還能夠與T細胞表面的另一個靶點相結合,從而延長T細胞的抗癌活性。
  • 這些在研三特異性抗體你知道嗎?
    轉自 | 醫藥觀瀾8月17日,澤璟製藥以超500萬美元引進一款三特異抗體新藥,這引發了人們對三特異性抗體的關注。我們知道,單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是最早獲得廣泛使用的癌症免疫療法,如抗PD-1/PD-L1抗體。隨後,可同時靶向兩個靶點的雙特異性抗體開始受到人們關注,如靶向CD19與CD3受體的BiTE療法Blincyto。
  • 新型雙特異性抗體 可更好激活T細胞
    《科學·轉化醫學》雙特異性抗體可以幫助T細胞識別和消滅癌細胞。雙特異性抗體的一隻「手臂」與癌細胞抗原結合,另一隻「手臂」與T細胞的CD3結合。然而,它們並不總是足以激活T細胞。為了提高它們的活性,美國再生元製藥公司的季米特裡斯·斯科科斯等研究人員設計了另一種雙特異性抗體,這種抗體可以一邊結合腫瘤抗原,另一邊結合T細胞共刺激受體。這些共刺激雙特異性抗體單獨使用顯示較小活性,但與CD3靶向雙特異性抗體結合後能在多種小鼠模型中發揮效果,且沒有顯示毒性。(本報記者 陸成寬)來源:科技日報
  • Science子刊: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CD3雙特異性抗體的抗腫瘤能力
    2020年1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雙特異性抗體可以幫助T細胞識別和消滅癌細胞。它有兩個臂部:一個臂部結合癌細胞抗原,另一個臂部結合T細胞表面上的CD3。然而,雙特異性抗體並不總是足以活化T細胞。
  •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聯合化療治療胃腺癌臨床試驗招募
    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的療效怎麼樣?免疫治療PD1/PDL1/CTLA4作為最值得期待的藥品之一,一直被譽為「抗癌神藥」。而本次臨床試驗招募的是PD1與 CTLA4雙特異性抗體的聯合,減輕副作用的同時,可提升療效。
  • Science子刊:利用p95HER2-T細胞雙特異性抗體靶向殺滅乳腺癌細胞
    然而,如今,針對不同腫瘤類型的新型免疫治療試劑,不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聯合使用,正日益成為最具創新性的和強大的抗癌策略之一。確保這些新型治療方法實現它們的真正潛力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成功地讓免疫系統僅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同時不能攻擊所有的健康組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員將這種挑戰視為一種治療機會。
  • PD-1抗體「有力搭檔」——CD28雙特異性抗體
    6月24日,再生元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有關CD28雙特異性抗體聯合PD-1抗體的新研究進展。研究人員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臨床前研究中發現,新型CD28共刺激雙特異性抗體與抗PD-1療法西米普利單抗(cemiplimab)聯合使用,在多種癌症模型中可顯著增強抗腫瘤活性,產生長期的T細胞抗腫瘤記憶,且與系統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無關。
  • iNKT細胞療法「新兵」——雙特異性抗體
    iTCR–CD1d複合物相互作用的單鏈雙特異性抗體——VHH1D12。iNKT細胞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或重組TCR (rTCR),獲得識別腫瘤相關抗原(TAA)的能力;d)一種特異性靶向iNKT細胞特異性iTCR Vα24-Jα18區的抗體,依賴於Fc的類型,可導致iNKT細胞耗竭或激活;e)一種新型雙功能基於駱駝的單鏈抗體VHH1D12,該抗體能夠穩定iTCR-CD1d相互作用,導致iNK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反應。
  • 全球首個四特異性抗體藥物獲批進入臨床,或將為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帶來突破性療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郭可欣 通訊員 李娟)11月18日-21日舉行的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的四特異性抗體藥物GNC-038首度亮相,引起與會生物醫藥大咖們的強烈反響。
  • 國內外雙特異性抗體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上)
    隨著抗體藥物研發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型抗體藥物種類——雙特異性抗體也迎來研發熱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不同的技術平臺可用於設計、開發雙特異性抗體,設計的雙抗分子結構超過60種,有3個雙特異性抗體已獲批上市。本文上篇聚焦雙抗發展歷程、國內外代表性雙抗藥物結構與技術平臺,下篇會進一步介紹國內外雙抗的臨床研究現狀及趨勢。
  • 雙特異性抗體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作用機制多樣化「圖」
    一、雙特異性抗體定義及分類雙特異性抗體,又稱為功能抗體或雙價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在自然狀態下不存在,只能通過人工製備,其開發是通過共表達兩條不同的H鏈和兩條不同的L鏈,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特異性結合2個不同的抗原。
  • Science子刊丨靶向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PD-1的抗腫瘤效果
    雖然免疫療法在創新性的癌症治療方法中取得了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但它仍然並不完美---許多腫瘤根本沒有反應。一類不斷發展的工程蛋白拯救了我們,它們的名字很特別,叫雙特異性抗體。顧名思義,這些蛋白具有雙重識別能力:它們經過改造後靶向T細胞表面受體,而且還能夠結合到癌細胞的表面抗原上。
  • Science子刊:腫瘤靶向CD28雙特異性抗體可增強PD-1免疫療法的抗...
    2020年8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雖然免疫療法在創新性的癌症治療方法中取得了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但它仍然並不完美---許多腫瘤根本沒有反應。一類不斷發展的工程蛋白拯救了我們,它們的名字很特別,叫雙特異性抗體。
  • 雙特異性抗體平臺技術的專利保護 (上)
    雙特異性抗體的獨特優勢雙特異性抗體 (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可以同時識別相同或不同抗原上的兩個不同表位,克服傳統單抗的缺點並改善其療效,能夠應用於多個治療領域,比如:癌症、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感染等。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根據不同結構可將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主要有2大類: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與不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根據不同結構可將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主要有2大類: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與不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非IgG樣BsAb缺乏Fc片段,僅通過抗原結合力發揮治療作用,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易於生產、分子量小等特點。
  • 使用Kozak突變序列提高雙特異性抗體在CHO細胞表達的組裝效率
    前言   治療性抗體是目前生物製藥中最成功的領域。在過去的30多年裡,90+種治療性抗體被批准用於各種適應症,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從2014年Blincyto上市獲得成功以來,具有與多個表位結合能力的雙特異性抗體(bsAb)形式在多方面疾病治療中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康寧傑瑞PD-L1/CTLA-4雙特異性抗體獲FDA孤兒藥資格認定
    9月3日,康寧傑瑞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重組人源化PD-L1/CTLA-4 雙特異性抗體KN046獲美國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用於治療胸腺上皮腫瘤。這是康寧傑瑞繼今年年初皮下注射PD-L1單域抗體KN035獲美國FDA授予膽道癌孤兒藥資格之後獲得的第二個孤兒藥資格認證。胸腺上皮腫瘤(TET)包括多種胸部腫瘤,主要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 全球首個四特異性抗體藥物獲批進入臨床,或將為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郭可欣 通訊員 李娟)11月18日-21日舉行的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的四特異性抗體藥物GNC-038首度亮相,引起與會生物醫藥大咖們的強烈反響。
  • 新一代抗體藥物大盤點
    新一代抗體藥物盤點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絕大多數都處於Ⅰ期研究中。腫瘤無疑是最主要的領域,其中50%的腫瘤單克隆抗體新藥屬於新一代抗體。這些改變將增加新產品療效,並提供產品差異化和生命周期管理的機遇。
  • 單克隆抗體治療新冠肺炎療效顯著,和血漿療法原理一樣
    如治療性血漿來源有限;不同人血漿中的抗體濃度及活性不盡相同,效果難以把控;除有用抗體外,血漿中也含有較多雜質,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或引發安全性風險等。相對而言,成分單一、劑量精準的抗體藥物比血漿的安全性更高,療效更顯著。其中,單克隆抗體藥物最為常用。人體的免疫B細胞是製造天然抗體的兵工廠,多種B細胞可以產生多種不同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