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特異性抗體定義及分類
雙特異性抗體,又稱為功能抗體或雙價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在自然狀態下不存在,只能通過人工製備,其開發是通過共表達兩條不同的H鏈和兩條不同的L鏈,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特異性結合2個不同的抗原。
雙特異性抗體有多種分子設計格式,DNA重組技術的發展使雙特異性抗體的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主要分為含有Fc區的(免疫球蛋白G)IgG型和不含Fc區的非IgG兩大類,IgG型雙特異性抗體的結構與單克隆抗體類似,蛋白相對分子質量較大,半衰期較長。非IgG型雙特異性抗體的結構形式更加多樣,蛋白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組織滲透性更強,但血漿半衰期較短。
多種雙特異性抗體分類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全球上市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現狀
目前,已上市的雙特異性抗體有Catumaxomab(2017年退市)、Blinatumomab以及Emicizumab。Catumaxomab由Trion Pharma研發,是全球首個商業化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但因銷售不佳等原因於2017年退市,Blinatumomab由安進開發,用於治療費氏染色體陰性的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Emicizumab由羅氏開發,用於A型血友病的常規預防。
數據來源:FDA,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數據顯示,安進藥業旗下的Blinatumomab上市後銷量迅速上升,2014年Blinatumomab的銷量僅為0.03億美元,到2019年在,增長至3.12億美元。銷量的迅速增長一方面有賴於自身的宣傳,另一方面是由於Blinatumomab對於復發或難治性B細胞和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療效果較好。
數據來源:安進官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羅氏的Emicizumab藥物對於治療A型血友病具有很好的療效,從2017年11月上市,到2019年第四季度,Emicizumab的銷量迅速增長。根據羅氏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 Emicizumab銷量僅為3百萬瑞郎,到2019年增長至4.6億瑞郎,銷量增長十分迅速。
數據來源:羅氏官網,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全球雙特異性抗體在研藥物現狀
雙特異性抗體被視為治療腫瘤的第二代抗體療法,近十年來,全球每年新開的雙特異性抗體臨床試驗數量逐年增長,現階段正處於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研發的快速發展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有超過100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處於臨床階段。從適應症來看,全球處於臨床階段的藥物80%以上適應症布局為腫瘤領域,其次為血液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從靶點來看,雙特異性抗體項目(包括臨床前項目)主要集中於CD3、PD-1/PD-L1、HER2、EGFR等靶點。
數據來源:FDA,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6年中國抗體藥物市場供需現狀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截至2019年3月,商業化的臨床管線包括89個雙特異性抗體,從分子結構來看,雙特異性抗體研發主要集中於不對稱分子模式,主要原因在於不對稱模式的雙特異性抗體力求與天然抗體結構類似,以保持相關的功能特徵和有利的質量屬性,被認為具有最低免疫原性的潛力。在臨床試驗階段,項目適應症多集中腫瘤適應症,非腫瘤適應症佔比不足15%。而臨床試驗階段,項目多集中於臨床I期與臨床I/II期,多數研發仍處於早期階段。
數據來源:Pubmed,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數據來源:Pubmed,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市場規模
截至目前,在中國上市的雙特異性抗體僅有2018年12月獲批的艾美賽珠雙抗(獲批適應症為含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的出血預防治療),仍未有中國市場公開銷售數據統計,由於售價昂貴、進入中國市場時間較短和中國血友病用藥整體滲透率不高等原因,估計2019年艾美賽珠雙抗中國市場銷售額應不足1億元人民幣。
隨著單克隆抗體作為高端生物藥迅速崛起且市場表現良好,為雙特異性抗體的商業化作出優秀示範。再加上全球企業積極斥資布局雙特異性抗體相關項目,推動藥物研發進展加速。預計2020年-2024年,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市場規模將由5.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50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19.1%。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驅動因素分析
雙特異性抗體在單克隆抗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被視為腫瘤治療的第二代抗體療法,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發備受關注主要得益於單克隆抗體的巨大成功。數據顯示,單抗藥物已從2014年的883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1639億美元,五年間實現翻倍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遠高於全球生物藥年複合增長率。2019年全球銷量排名前20的藥品中,單抗佔據9個席位,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展與商業化的成功為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發與商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六、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相關政策分析
在外企創新藥壟斷中國醫藥市場的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政策以支持本土藥企發展,鼓勵創新藥研發,提高藥品審批質量,加快創新藥的審評審批,將創新藥、臨床急需用藥等藥品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政策推動下,雙特異性抗體等創新藥物研發進展迅速,新藥由試驗到註冊審批的時間可有效縮短,上市風險顯著降低。
數據來源:政府部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七、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大多數雙特異性抗體將橋接細胞作為它們的專性作用機制,其中T細胞重新定向是最常見的共同特徵,T細胞重新定向是重定向效應T細胞的細胞毒性活性,以特異性地消除腫瘤細胞,在此類作用機制下,T細胞通過由T細胞結合域和腫瘤結合域組成的雙特異性抗體與腫瘤細胞建立物理連接,在臨床試驗接受評估的雙特異性抗體中,超過一半是T細胞參與的雙特異性抗體。除橋聯細胞外,雙特異性抗體也可橋聯受體。同時,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成功,針對此類檢查點及其他組合作用機制的雙特異性方法也正在出現,雙特異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正在呈現多樣化。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