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科院聶廣軍研究員: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他與團隊...

2021-01-15 經理人分享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聶廣軍研究員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血小板的高效清除。這一開創性研究為增強腫瘤血管的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效應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思路,為抗血小板靶向治療的安全臨床應用提供了實驗依據。


我們對於血小板的認知,或許還停留在「凝血止血」上。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參與生理性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之外,血小板在腫瘤生長和轉移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腫瘤相關血小板參與維持腫瘤血管的完整性,是維持腫瘤快速生長的「得力助手」。


如何清除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藉助納米技術,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聶廣軍研究員帶領團隊進行了首次嘗試,成功實現了腫瘤相關血小板的高效清除。



聶廣軍 研究員


這一創新成果於今年8月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聶廣軍研究員是文章的通訊作者,國家納米中心副研究員李素萍、博士生張銀龍和副研究員王婧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在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聶廣軍研究員詳細介紹了這一研究的構想及其意義,並分享了下一步研究計劃。


1靶向清除局部血小板,規避風險


「系統性剔除血小板是風險極大的事情。利用納米載體靶向遞藥的特性,我們嘗試靶向清除腫瘤局部的血小板,這樣既可以增加抗癌藥物在腫瘤部位的通透性,又能確保不影響其他組織中的血小板,大大提高了抗血小板靶向治療的安全性。」 聶廣軍研究員解釋道。


在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血小板具有維持腫瘤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功能。它們通過分泌5-羥色胺(5-HT)、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轉化生長因子(TGF)-β等自身顆粒內容物,或直接粘附在腫瘤血管表面,維持腫瘤血管內皮的完整,阻止腫瘤內出血。這一功能為腫瘤維持其快速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腫瘤組織不會因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和營養供應而壞死。


然而,血小板的這一特性卻是阻礙化療藥物有效滲透進入腫瘤組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果我們特異清除掉腫瘤微環境中的血小板,是否可以從根源上解決這個障礙,促進抗癌藥物的滲透?」帶著這樣的設想,聶廣軍研究員帶領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2精細設計納米載藥體系:促進EPR效應


「基於團隊這些年在納米生物效應領域的積極探索(腫瘤微環境的靶向和調控)以及對血小板腫瘤生物學功能(維持腫瘤血管的完整性)的深入研究,並結合納米載體的優點,我們精細設計了這一系統。」 聶廣軍研究員表示。


相較於正常組織,一些特定大小的大分子物質(例如脂質體、納米顆粒等)更容易滲透進入腫瘤組織並長期滯留,這一現象被稱為腫瘤EPR效應


「高滲透長滯留效應」出現的原因有兩點:首先,實體瘤血管豐富、血管壁間隙較大,造成大分子物質滲透增強;其次,腫瘤淋巴循環缺失,導致分子長期滯留。


所以,基於EPR效應的腫瘤治療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抗癌藥物的靶向性,確保大分子物質在腫瘤組織的選擇性分布,從而提高藥效、減少毒副作用。


聶廣軍研究員團隊設計了一種具有核殼結構的脂質體-共聚物(lipid-copolymer)雜化納米藥物載體,使其裝載上兩個關鍵成分——抗血小板抗體(R300)和化療藥物阿黴素(Dox)


這一環境響應型納米藥物載體可以在腫瘤組織大量富集,通過響應在腫瘤微環境中高度表達的MMP2酶,釋放出納米顆粒表面包裹的R300,實現局部血小板的清除。腫瘤相關血小板的清除會增大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間隙,增強EPR效應,從而促使更多的載藥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組織,實現化療藥物阿黴素在組織中的滲透和富集。動物試驗表明,該納米載藥體系能夠有效抑制小鼠乳腺癌和肺癌細胞的增殖。



圖a是納米藥物載體的設計思路;圖b展示的是納米藥物載體在腫瘤血管內的作用機制


3下一步優化:抗血小板治療+抗癌治療


「理論上講,只要在腫瘤局部抑制腫瘤相關血小板的功能就能實現增強ERP效應、強化抗癌藥物富集的目的。」聶廣軍研究員認為。


如何將將抗血小板治療和抗癌治療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聶廣軍研究員團隊下一步將解決的問題。他認為,目前研發的納米載藥體系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血小板的具體清除機制、複雜納米體系的規模化生產等。


血小板在腫瘤微環境中分泌了哪些關鍵因子?它自身哪些關鍵功能受體參與了對血管的保護作用?聶廣軍研究員表示,下一步研究團隊將集中探索這些基礎性問題,希望能夠找到血小板的確切分子靶點,從而規避直接清除血小板的劇烈治療方式,發展比現有策略更具臨床轉化潛力的抗癌藥物


4關於納米醫學的「小思考」


「我們需要精準控制納米載體的結構,包括形態(如圓形、錐形、三角形等)和尺寸(如50、100、200nm) 以及表面化學特性等因素。這些細節關乎納米材料的腫瘤靶向和富集能力,是確保藥物最終被運送到腫瘤組織的關鍵。」 聶廣軍研究員強調道。


2008年,結束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工作之後,聶廣軍選擇回國加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建立「納米生物學和納米醫學材料」實驗室,致力於腫瘤納米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和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聶廣軍研究員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納米藥物調控腫瘤微環境、納米藥物輸運和膜囊泡系統在納米材料機體代謝中的作用機制;2)生物分子指導的功能性納米材料設計、構築和多層次組裝機制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 3) 智能納米藥物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療。


採訪最後,聶廣軍研究員就「納米載體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的挑戰和問題」表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何將納米材料與腫瘤的病理特徵緊密結合?如何有效地調控腫瘤微環境?如何設計智能型的個性化納米藥物?他認為,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載藥納米結構的精準設計,這也是納米材料藥用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關於聶廣軍研究員


聶廣軍博士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員,中科院特聘研究員,國科大特聘教授,科技部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基金委創新群體、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中科院盧嘉錫國際團隊成員;2016年獲中國藥學會以嶺藥業青年科學家獎;美國Houston Methodist Research Institute(休斯敦)兼職教授,英國醫學科學院Advanced Newton Scholar。課題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腫瘤納米生物學、納米生物技術和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曾先後在Blood,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J Biol Chem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發表論文120篇,申請抗腫瘤應用等相關國內發明專利35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授權22項,轉讓2項。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矽酸錳納米複合物製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biomaterials. 2018.12.004)。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發蛋白納米機器可控釋放疏水性抗腫瘤藥物
  • Cell子刊:四川大學曹中煒團隊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衰老器官再生和纖維化
    在這一過程中,循環微環境就像「土壤」一樣,調控作為「種子」的實質細胞的功能。同時這一微環境具有很強的兩面性,不同激活狀態的微環境可以導致受損器官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即:是發生再生還是變成纖維化(結疤)。因此解析循環微環境調控器官修復的具體分子細胞機制在再生醫學中有理論意義。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記者李偉)腫瘤被認為是異常發育的複雜類器官。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細胞特徵
    由中科院院士趙玉沛、周琪擔任科學顧問,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團隊、韓大力團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吳文銘團隊在健康科學研究中心支持下,為探究PDAC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通過合作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鑑定並分析了PDAC病人和對照胰腺樣本細胞類型,闡明了胰腺癌腫瘤-微環境高度異質性特徵,揭示了腫瘤亞群細胞與浸潤免疫細胞間相互關係,提出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幹細胞(CSC)及其診療意義是腫瘤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和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SC是腫瘤發生、轉移和復發的關鍵細胞。CSC如何產生和維持?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
  • ...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
    【學術前沿】閻新龍/劉兵/裴雪濤/嶽文團隊合作在單細胞水平揭示腫瘤基質微環境在肝內膽管細胞癌中的作用 2020-07-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認識腫瘤微環境中的MDSC細胞
    癌症中,髓系細胞異常分化。其中,MDSC聚集於腫瘤及外周淋巴器官,成為腫瘤微環境的標誌,通過抑制免疫反應,促進腫瘤發展。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雖然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相比於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強大的免疫耐受微環境使得肝癌患者長期處於免疫低應答狀態,容易形成對腫瘤免疫治療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進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作者專訪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論文通訊作者吳鵬副教授代表團隊進行了專訪,請他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CellPress:先請簡單介紹一下您團隊的這項研究。我們使用這項技術從多個鼠類腫瘤模型中分離出腫瘤特異性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CD8+ T細胞,並發現該T細胞亞群具有獨特的TCR組成,類固醇生物合成上調並在體外和體內均表現出強大的腫瘤反應性。我們還從Pan02胰腺腫瘤中分離了TSA特異性CD4+ T 細胞,並發現腫瘤抗原反應性和抑制性CD4+ T細胞共存於腫瘤微環境中。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孫媛霞研究員團隊和孫周通研究員團隊在支鏈酮糖生物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4-HMF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醫藥中間體,其製備的斑蝥素作為抗腫瘤藥物可治療肝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結腸癌等癌症;此外,4-HMF化合物可以氫化合成2,4-二甲基呋喃(2,4-DMF)以及C9-C15支鏈烷烴,用於製備液體燃料。
  • 《自然》雙重磅:讓腫瘤像傷口一樣癒合!MSKCC科學家發現,靶向CD4+T細胞中的TGF-β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發展
    讓我們一起回憶一下以前被刀或者其他鋒利的東西割傷的時候,傷口會出現「紅熱腫痛」的炎症反應,進入癒合階段後,血管擴張,免疫細胞在傷口處值守,清除可能接觸到的病原體。最後,隨著傷口被新的組織填補,炎症也消退。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關鍵的分子——TGF-β的水平隨著炎症的出現和消退,同步增加再減少。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開發新型納米藥物,「餓死」腫瘤
    目前,臨床中常用的血管栓塞劑主要包括碘化油(iodinated oil)、海藻酸鈉微球、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聚乙烯醇修飾物微球(DC bead)等。雖然它們在針對肝癌等血供豐富的惡性腫瘤療效明顯,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血管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血管痙攣、無菌性血管內膜炎等副作用。而且,它們堵塞血管的機制均為物理性堵塞,容易因為材料降解造成短期內血管再通。
  • 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探究「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巨噬細胞如何成為非凡的叛徒,而且還揭示了它們如何積極支持某些乳腺癌的腫瘤生長和轉移進展。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責編丨迦漵點評丨馬瑜婷、周鵬輝腫瘤免疫微環境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靶向免疫療法在腫瘤治療中初顯成效。然而,免疫微環境中大量免疫抑制性細胞及其分泌因子的存在,導致腫瘤免疫耐受及治療手段的失敗。如何遏制這些免疫抑制細胞的功能,改善腫瘤免疫微環境,抑制免疫耐受,是提高免疫治療療效的重要突破點。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腫瘤微環境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2】Science子刊:揭示GCN2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doi:10.1126/sciimmunol.aax8189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和髓樣抑制細胞(MDSC)抑制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功能。
  • 科學家找到「秘密武器」用於清除癌細胞「幫兇」
    科技日報訊(記者王春通訊員孫國根)歷經3年多潛心研究,上海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院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管坤良、熊躍和該院研究員雷群英率領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腫瘤發生和惡化的「微環境」新機制。該研究有望實現胰腺癌等早期診斷,4月16日,國際權威雜誌《癌細胞》刊發了這一重要成果。
  • ...Bio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腫瘤微環境誘導膀胱癌幹細胞...
    collagen I gel culture model: A nove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umorigenesis and dormancy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induced by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科研論著,揭示了整合素α2β1 抑制劑處理細胞及PI3K/AKT/NF-κB 抑制劑阻斷該通路後,能夠逆轉三維膠原微環境對幹細胞樣表型的誘導作用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6 細胞工程與腫瘤&S07 腫瘤幹細胞與微...
    cascade regulate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莊詩美 教授,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報告題目:肝癌相關長鏈非編碼RNA的調控及功能網絡梁琳慧 副研究員,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腫瘤醫院報告題目:LTR衍生、肝癌特異lncRNA在肝癌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研究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周家喜團隊:解碼人類巨核細胞發育
    作者專訪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該論文作者團隊進行了專訪,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CellPress:首先請您和團隊介紹一下研究初衷和起源。周家喜教授團隊:開始這個工作之前,我們的團隊一直利用幹細胞模型從事血小板再生研究。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並不是體外產生的所有巨核細胞均能夠生成血小板,提示巨核細胞可能存在功能異質性。同時,在利用人多能幹細胞—巨核細胞分化模型進行研究中,我們意識到巨核細胞的命運決定似乎比之前認知的造血細胞階段更早,但一直缺乏足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