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以CRISPR/Cas系統為基礎的基因組定點修飾技術的飛速發展,製備indel等簡單突變體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但是條件性/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基因標記等複雜的基因組修飾往往需要進行靶向敲入(knock-in,KI),而這類應用仍然存在效率低、周期長等問題,從而嚴重製約了基因功能的深入與精細研究,以及CRISPR/Cas技術在疾病模型構建與基因治療等的應用【1,2】。同時,作為重要的模式動物,斑馬魚的條件性基因敲除技術仍不成熟,極大地限制了其基因功能研究。最近,我國學者在斑馬魚條件性基因敲除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10月30日,北京大學張博團隊在eLife雜誌發表了題為「One-step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dual-function conditional knockout and geno-tagging alleles in zebrafish」的論文,通過設計正-負雙元件供體(dual-cassette donor)靶向插入策略和改進實驗方法,在斑馬魚中利用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途徑在靶基因的內含子中通過一次插入同時引入兩個loxP序列以及螢光蛋白報告基因,從而快速、高效地對目的基因實現了雙功能遺傳修飾,所獲KI魚系既可進行條件性/組織特異性敲除,又可達到基因/等位基因表達的活體標記與細胞示蹤效果。
圖1-A利用改進的正-負供體構建靶向tbx5a的雙功能螢光轉換KI魚系
該論文設計的正-負供體(positive-negative donor,PoNe donor)主要包含正元件(Po-cassette)和負元件(Ne-cassette)兩個部分。正元件帶有靶基因中靶點之後的第一個剪接位點和隨後的所有編碼序列,用來還原/維持靶基因的正常表達;同時通過2A肽段連接in-frame的螢光蛋白報告基因;正元件兩側分別引入一個同向的loxP序列。負元件緊隨正元件和loxP之後,由串聯的轉錄終止信號以及含有提前終止密碼子的突變型外顯子共同組成,以便有效地終止靶基因的轉錄和翻譯。當正-負供體由CRISPR/Cas系統介導定點整合進入靶基因後,在正常情況下正元件表達,模擬野生型內源靶基因的表達和功能,負元件則不起作用;此時的KI魚系表現為基因標記的效果。如果引入Cre重組酶,則正元件會被特異刪除(螢光報告基因的表達隨之消失),使負元件得以表達,從而造成靶基因功能失活,這樣就可以實現對靶基因的條件性敲除。上述策略在斑馬魚心臟發育重要調控基因tbx5a和kctd10中得到了驗證。
圖1-B-C
更進一步,該論文提出了基因型標記(geno-tagging)或稱等位基因標記(allele-tagging)的概念,即利用不同的螢光蛋白報告基因對不同的等位基因(「野生型」和「突變型」)分別進行標記,進而可通過螢光信號的組合區分不同基因型的細胞(純合「野生型」、雜合子和純合「突變型」)。為了實現這一效果,該論文對上述正-負供體進行了升級改進,在負元件中引入跟正元件不同的第二個螢光蛋白報告基因,建立了活體基因型標記技術。上述策略在斑馬魚tbx5a和神經嵴發育重要調控基因sox10中證明了可行性,成功實現了條件性基因敲除和基因標記的螢光轉換(圖1)。
圖1-D
12月20日,中科院神經所杜久林課題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發表了題為「One-step Generation of Zebrafish Carrying a Conditional Knockout-Knockin Visible Switch via CRISPR/Cas9-Mediated Intron Targeting」的研究論文,建立了新的斑馬魚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技術zCKOIS(zebrafish Conditional KnockOut-knockIn Switch),通過在基因內含子中進行Cas9定點操作,利用NHEJ的高效性,在基因內插入含有紅色螢光蛋白指示的反向敲除標記序列和綠色螢光蛋白指示的正向敲入標記序列的供體質粒,結合組織特異Cre的表達,實現了可視化的組織細胞特異性的基因敲除。
圖2構建hey2-zCKOIS斑馬魚品系並在血管內皮細胞特異性敲除hey2基因
與張博組論文不同的是,杜久林組論文巧妙地將含有兩對突變型的LoxP/LoxP5171序列的元件(圖2中的loxP5171/loxP-TagRFP-loxP5171/loxP序列)反向構建到含有正向敲入序列(圖2中的E5-EGFP序列)的供體質粒中,並通過NHEJ的方式插入到hey2基因的內含子中,建立hey2基因的zCKIOS品系(Ki(hey2-zCKOIS))。無Cre蛋白表達時,hey2基因的結構和功能完整,實現了綠色螢光在hey2基因中的敲入,從而顯示了該基因的內源表達特徵。此時實現了利用zCKOIS進行綠色螢光標記的敲入;然而,在啟動Cre蛋白表達後,兩對LoxP位點的DNA序列元件被Cre反轉,反轉後的序列通過剪接受體和hey2基因的前一個外顯子(E4)結合,導致其缺失含有重要功能結構域的最後一個外顯子(E5),破壞了該基因的結構與功能,並且將被破壞的基因加上了紅色螢光標籤。因此,結合特異性的Cre表達,實現了利用zCKOIS進行特異性基因敲除。利用該技術,能夠使得科研人員在螢光顯微鏡下直接通過顏色看到並判斷該基因在細胞中是否被敲除,免去了通過處死樣本進行PCR擴增測序後才能鑑定其基因型的繁瑣操作。
上述研究成果,實現了一步法產生雙色標記的敲入及條件性基因敲除品系,填補了一直無法高效地在斑馬魚上進行基因特異性敲除的空白,為斑馬魚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
簡單來說,上述兩篇文章都是通過設計正-負供體實現還原內源基因表達和破壞內源基因表達的功能。不同的是,張博團隊的正篩選標記被一對正向放置的loxP包圍,Cre靶向後,導致正篩選標記丟失並破壞內源基因,表達負篩選標記;而杜久林組的負篩選標記被一對反向放置的loxP包圍,Cre靶向後,導致負篩選標記顛倒,從而表達負篩選標記並破壞內源基因(圖3)。
圖3斑馬魚條件性基因敲除技術示意圖
發表於eLife的論文,由北京大學李文淵博士、博士生張亞鴿和韓冰舟同學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張博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啟東產業創新基金等經費的大力支持。該項工作已申報專利。
發表於Science China - Life Science的論文,由中科院神經所李佳副研究員,博士生李紅羽和顧珊燁博士為該研究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訾化星亦作出貢獻,李佳副研究員和杜久林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萬人計劃和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等項目的支持。該項工作也已申報專利。
據悉,在杜久林組論文投稿過程中,張博組的論文正好在線發表。因此,兩個實驗室可以說是各自獨立建立了斑馬魚中基於內含子敲入的基因標記和條件性基因敲除技術。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8081
參考文獻:
1. Su, D., et al., One-step generation of mice carrying aconditional allele together with an HA-tag insertion for the delta opioidreceptor. Sci Rep, 2017. 7: p. 44476.
2. Yu, Y. and A. Bradley, Engineering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mice. Nat Rev Genet, 2001. 2(10): p. 7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