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的生物屬於本地原生生物?科學家的實驗,得出了準確結果

2020-12-03 Space科學

在地球的生物形式上,存在著兩種形式,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不管生物形式為其中的哪一種,它都屬於地球的原生生物,因為它從地球產生,在地球進化,也在地球生存,這樣的生物就屬於原生生物,也叫原始生物,如果土衛二或者木衛二或者土衛六存在生命,那麼它們可能是原生生物嗎?

人類屬於地球原始生物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爆炸進入太空的大塊巖石上,或許就會帶著某些微生物,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在太陽系周圍,除了地球的生命以外,其他生命就會從一個世界跳到另一個世界。確實,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上存在的生命實際上是火星的原生生物,它比我們自己的星球擁有更早的可居住環境(其實我也這樣認為過)。

但是,這種說法的假定可以在更遠的地方殖民可居住的星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特別是木衛二「歐羅巴」和土星衛星土衛二等,在它們巨大的冰殼下都藏著ClNa(氯化鈉)液態海洋。

實驗驗證,地球生命的產生屬於地球本土產生及進化

地球物理學家傑伊梅洛什通過實驗和計算機模擬解決了這個問題, 梅洛什使用計算機模型來追蹤通過撞擊從火星發射的100000個模擬火星粒子的命運。他模擬了三種不同的噴射速度:每秒1公裡,每秒3公裡和每秒5公裡。

在模擬的45億年時間內,只有極少數的粒子撞擊了土衛二,僅佔撞擊地球數量的0.0000002%至0.0000004%,我們知道,每年大約有1噸重的火星物質落在地球上,根據這個數字,梅洛什計算出木衛二歐羅巴每年獲得約0.4克火星物質,而土衛二僅獲得2—4毫克的火星物質,當然,這些只是平均值,衛星上的火星物質的質量幾乎可以肯定是由於很少有像樣的巖石的到來,而不是源源不斷的小物質流。

如果巖石的來源是地球而不是火星的話,那麼以上的結果就會相似,這些結果似乎預示著生命的擴散。畢竟,可能只要微生物攜帶的巖石撞擊木衛二或者土衛二,就能將木衛二或土衛二從不宜居住轉變為居住地。

例如,最終撞上土衛二的火星隕石的中轉時間為20億年。在這期間,微生物很難到達土衛二,並且還要忍受深空的惡劣條件很長時間。模擬表明,這些進入的火星巖石將以5KM每秒至31 KM每秒的速度撞擊土衛二,那麼這個範圍的低端也許是可以生存的,但是很難想像有什麼東西能夠經受住更極端的影響。

因此,最重要的是:如果應該在歐羅巴或土衛二的海洋中找到生命,那很可能是原生生物,而不是從地球,火星或(尤其是)另一個太陽系中繁殖出來的,(計算表明,過去45億年中系外行星隕石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僅為0.01%)

如果木衛二,土衛二,土衛六能夠產生生命,該生物大機率為原始生物

木衛二歐羅巴和土衛二以及太陽系外其他可能居住的世界,例如土星的巨大衛星土衛六,可能一直沒有受到汙染,為原生生物的生根和進化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因此,我們的太陽系可能擁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生命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生存方式。而且,如果我們在太陽系中僅發現一種這樣的第二代生命,我們就會知道生命不是奇蹟,在整個宇宙中一定是共有的。

我們可能即將回答其中一些深刻的問題。例如,NASA正在開發一項名為「歐羅巴快艇」的任務,該任務將表徵木星第二大衛星木衛二的海洋,並為未來的尋找生命的著陸器任務尋找潛在的著陸點。

NASA的另一項任務名為「 蜻蜓」計劃,將於2026年發射,以研究土衛六上的複雜化學反應。如果有發現的話,這種自動旋翼飛機可能會在土衛六的空中發現生命跡象。在更長的時間內,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使機器人穿過木衛二和土衛二的冰殼並進入可能維持生命的海洋。

不過呢,這些計劃都還需要時間,但是讓我們知道的是,地球產生的生命是由外來天體撞擊地球而產生的機率很小很小,就連來自火星的撞擊而帶來的微生物的機率也很小,可以說,地球上的生物就屬於原生生物,同樣的,如果在木衛二或者土衛二以及土衛六上能夠產生生命,這些生命是來自外界的機率也很小(除非人類所為),其產生的生命一定為原始生物。

相關焦點

  • 腸道原生生物保護小鼠免受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Chudnovskiy Merad 儘管細菌經常是腸道微生物組的「明星」,但不斷有新研究描畫出一種更加複雜的情形——來自不同生物界的微生物積極地相互合作或彼此抵抗。在近日發表於《細胞》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發現的原生生物,能阻止其宿主小鼠遭受腸道細菌感染。
  • 科學家發現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 使其進入經典食物鏈
    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他們採用了單細胞基因組分析,其測序結果可以說明微生物和病毒是否存在。結果表明,在51%的來自緬因海灣的原生生物樣本,以及35%的來自地中海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病毒DNA,且在皮膽蟲和聚胞動物兩類原生生物的樣本中,每一個個體都含有病毒DNA。這使得科學家終於有證據證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的確存在。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上。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
  • 初二《生物》第十四章第四節原生生物界
    (二)能力目標:1.通過對水綿和衣藻的採集與觀察,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2.通過認識原生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原生生物界(藻類和原生動物)一、原生生物的基本特徵1.生活環境:水中;2.結構:為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細胞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3.代表生物:藻類、原生動物(變形蟲、草履蟲和眼蟲)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 地球上的外來生物,基因程度複雜,它可能不是「本地魚」
    在未知的宇宙中,我們一直在探索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體,向外太空發出希望從遙遠的某地收到回應的信號。可惜,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從外層空間接收到任何信息,難道這一望無際的宇宙,真的只有我們人類一個智慧生命?
  • 地球上的外來生物,基因程度複雜,它可能不是「本地魚」
    在未知的宇宙中,我們一直在探索有沒有其他智慧的生命體,向外太空發出希望從遙遠的某地收到回應的信號。由於找不到外界的回應,科學家們逐漸把目光投向地球內部,他們研究了數千個生命,研究它們的 DNA和奇特的形態,最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生命,這種生命不同於其他生命,而且身體裡的基因也與地球上的生命大不相同,這個生物就是章魚。
  • 與紐約市原汙水相關的原生生物多樣性模式
    原生動物還可以作為建築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水質、汙染物水平和生境變化的指標,包括人工生態系統,如廢水處理設施中,它們在淨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由於原生生物在許多環境過程中至關重要,這些群落可能在城市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以及潛在的公共衛生後果,但對城市環境中的原生生物的廣泛研究卻很少。
  • 章魚難不成是地外生物嗎?科學家:研究表明章魚或來自於外星球
    這三種生物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在餐桌上,不少人都喜歡以它們製作而成的菜餚。雖然,外觀很相似,但有時候,還是有人會將它們混為一談,但其實,這三種生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墨魚、魷魚和章魚的最大區別雖然,墨魚、魷魚和章魚都屬於頭足類動物,但墨魚屬於鞘亞綱十腕目烏賊科,魷魚屬於二鰓亞綱十腕目槍烏賊科,而章魚屬於蛸亞綱八腕目無須亞目章魚科(蛸科)。
  • 初一生物複習資料:七年級生物上冊綜合測試題(含答案)
    這句描述的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什麼關係( )   A.捕食 B.競爭 C.合作 D.追逐   6.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是( )   A.達爾文 B.哈維 C.林奈 D.沃森和克裡克   7.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 )   A.調查法 B.實驗法 C.比較法 D.觀察法   8.下列哪項是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 人類就一定是地球原生生物嗎?疑點太多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類肯定是地球生物嗎?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觀點以來,讓很多人堅信人類,是地球上的其它物種進化而來的。隨著科技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有些科學家們漸漸發現,人類是由地球上的物種進化而來的這個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了。
  • 科學家找到了噬食病毒的生物
    但有趣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從未找到一種以病毒為食的生物——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食物鏈之外,只顧感染並蠶食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就在最近,他們終於在兩類原生生物的體內,找到了它們食用病毒的證據。
  • 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科學家開發出海洋原生生物的遺傳操作工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0 15:27:07 捷克南波西米亞大學Julius Lukeš、Drahomíra Faktorová、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Alexandra
  • 地外生命更近了?金星生物研究重大突破,科學家在金星發現胺基酸
    前不久,一則科學家可能在進行發現地外生命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生命息息相關的化學物質磷化氫被發現,成為了迄今為止我們距離地外生命最近的一次機會。最近,金星上的地外生命研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為止,科學家一共發現了超過500種胺基酸,其中20種可以構成人體內所有的蛋白質,而這一次他們在金星上發現的甘氨酸則是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此前發現的磷化氫,被認為只有生物能夠合成,是科學家反演出金星生物的依據之一。
  •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其實關於「原生黑洞」的想法是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黑洞假說。在以前科學家們發現「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期間誕生形成的。而且「原生黑洞」比一般的普通黑洞要小很多。
  • 多起事件被否定,地外生物存在與否成謎,科學家迷茫了
    還是發自外星生物之手?假如是的話,它會不會成為地球人與外星生物的溝通橋梁?今年8月中旬,一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江南所著小說的電影《上海堡壘》在我國各大影院上映。在上映前,該影片藉助《流浪地球》的熱度,聲稱是國內科幻電影的又一高峰,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科學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發現海洋裡普遍存在「海藻-原生生物-魚類」這樣的食物鏈。這條食物鏈雖然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濃縮了複雜食物鏈的精華。但如果你有仔細思考的話,就會發現病毒被排除在該食物鏈之外,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生物膽敢以病毒為食。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自然界還真的存在以病毒為食的生物。
  • 敢吃病毒的生物你見過嗎?科學家:它們將改寫海洋食物鏈
    研究人員收集了將近7000個原生生物的樣本,然後將它們帶回實驗室進行基因序列分析,以驗證病毒的基因是否存在於原生生物的基因中。分析結果表明,有八成的調查樣本中都檢測到的病毒基因,其中皮膽蟲的樣本裡含有病毒基因,這說明噬食病毒的原生生物是存在的。科學團隊最早什麼時候發現噬食病毒的生物?
  • 閱讀|浮遊原生生物功能類型
    doi: 10.1016/j.protis.2016.01.003傳統上把浮遊原生生物分為浮遊植物(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筆者按:浮遊植物大多數為單細胞原生生物,但浮遊動物不一定為原生生物--單細胞,比如水蚤、箭蟲這些常見的浮遊動物是相對大且複雜的浮遊動物,因此此處強調了微型浮遊動物),然而隨著認識的增加,
  • 史萊姆是一種虛構生物?科學家發現原型,雖無腦卻擁有智慧!
    據書中的記載,它的長相併不嚇人,屬於一種虛擬生物,身體呈現出半透明的模樣,從遠處看就像是果凍的形狀,具有很強的粘性。史萊姆是一種怎樣的生物?電影中描述的是史萊姆可以任意分裂和變形,還能吸附在牆體和天花板上,具備很強的吸力,它用柔軟的身體進行攻擊。
  • 科學發現原生天然生物比菌株分解強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近日,科學家們又找到了一個令人很擔憂的問題,這次塑料垃圾的發現,並非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少,而是存在上億的塑料汙染區,多得嚇人。根據科學報告顯示,這是位於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區域的數量垃圾去,科學數據顯示,超過4億件塑料垃圾存在,總重約238噸,而這些垃圾只是島嶼區域的冰山一角,據悉,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倒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