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00萬噸塑料垃圾入海!科學發現原生天然生物比菌株分解強

2020-12-05 悟空科學

在地球上,你要是說沒有海洋垃圾的汙染,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科學界已經證實海洋垃圾就算是在最深的海溝之處都存在,所以說海洋垃圾的汙染是具有確切的證據的。根據科學報告顯示,近日,科學家們又找到了一個令人很擔憂的問題,這次塑料垃圾的發現,並非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少,而是存在上億的塑料汙染區,多得嚇人。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這是位於印度洋的科科斯群島區域的數量垃圾去,科學數據顯示,超過4億件塑料垃圾存在,總重約238噸,而這些垃圾只是島嶼區域的冰山一角,據悉,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倒進海洋。大規模的塑料垃圾汙染已經給全世界帶來困擾。所以說塑料垃圾的威脅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並非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國際科學研究團隊表示,驚人的塑料食用微生物可以幫助清理我們海洋中的可怕垃圾,但是這對生物的影響也並非食用那麼簡單,一旦塑料進入海洋,它就會受到一系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包括紫外線輻射,波動的溫度和海水的水質變動。雖然我們發現了部分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海洋垃圾,但是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為了研究微生物分解塑料方面的效率,研究人員從希臘的兩個海灘收集了天然風化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碎片的樣品。然後將它們暴露於兩種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海洋中原生的天然生物(包括幾種不同的物種),以及生物增強菌株,在塑料表面上形成更強的生物膜。經過五個月的微生物暴露後,對塑料塊進行稱重,結果表明原生的天然生物成功地將風化PS的重量減少了11%,並使PE風化了7%。生物工程菌株沒有攝入儘可能多的塑料,也就是說原生天然生物比菌株分解強。

從這個問題也說明出,原生的天然生物對數量垃圾的破壞更強,更加利於海洋的進化,所以接下來科學家們就需要進行原生的天然生物的研究,與生物工程的增強菌株有何區別,除了微生物暴露,導致材料表面發生的化學變化之外,分解之後,微生物還產生了羰基和雙鍵,並且在分子水平上影響塑料時會發現斷鏈等過程。

這算是科學家們其中的一部分研究吧,數量垃圾的存在,不得不說讓科學家們想辦法進行解決,如果找到了這些原生的天然生物分解海洋塑料垃圾的方法,那麼進行海洋的進化可能會更加的方便一些,所以這項工程值得提倡。

相關焦點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   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中國發力「限塑」
    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環境中。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
  •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
    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漁業等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一向高度重視塑料垃圾的環境影響,針對「白色汙染」,我國從2008年6月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塑膠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過20%下降為目前的3%以內,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
  • 生物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生物
    視頻:吃塑料的浮遊生物 清理海洋汙染好幫手,時長約49秒科學家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可以吞食螢光塑料微粒,這些物質在它們體內很難消化。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每年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只有1%漂浮在海面,99%去哪裡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你可能聽說過,在太平洋的中心漂浮著一個「海洋塑料垃圾帶」,它的面積是法國的國土面積的三倍。事實上,在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中,只有1%漂浮在海面上,這用「冰山一角」來形容最恰當了。但是剩下的99%去了哪裡了?
  • 塑膠垃圾終結者!「PET水解酶」可在十小時內分解塑膠
    法國「綠色科學」公司Carbios以及土魯斯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改良版的「PET水解酶」,它能夠在10小時之內分解90%的PET,並且還有利於重造新塑膠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塑膠之一,亦是用來製作塑膠樽的原料。塑膠樽每年生產量達7000萬噸,但這些塑膠樽只有30%的成分能夠被重新回收使用。
  • 研究預測:20年後,全球每米海岸線將有50公斤塑料垃圾
    研究顯示,在今後20年時間裡,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預計將增加近兩倍,而遏制塑料如潮水般增長的努力迄今為止幾乎沒有對海量垃圾產生任何影響。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23日報導,分析發現,各國政府可以通過限制塑料材料的銷售和使用以及強制規定使用替代品等措施來大幅削減流入海洋的塑料量,但即使採取所有目前最可能採取的措施,也只能將垃圾量減少到略低於目前垃圾量的一半。
  • 研究預測:20年後,全球每米海岸線將有50公斤塑料垃圾
    據英國《衛報》網站7月23日報導,分析發現,各國政府可以通過限制塑料材料的銷售和使用以及強制規定使用替代品等措施來大幅削減流入海洋的塑料量,但即使採取所有目前最可能採取的措施,也只能將垃圾量減少到略低於目前垃圾量的一半。
  • 微塑料開始損害細胞!研究發現,這些垃圾正被我們吃進肚子
    自從2004年,英國科學家湯普森等第一次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並且提出它們對於環境汙染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開始,微塑料就漸漸成為了地球上最可怕的汙染源之一,而更加可怕的是,微塑料由於直徑都小於5mm,肉眼是無法看到它們的,這就導致我們其實每一天都在攝入大量微塑料,但是卻並不自知。
  • 全球每年800萬噸的海洋垃圾,都是塑料惹的禍?
    如今的海洋垃圾,已經成為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之一,前段日子,大型海洋塑料垃圾清理系統,海洋進化,用一條船拖著,從美國舊金山啟程。目的地,是440多公裡以外的海域,這一系統將在那裡,試運行兩周。之後,它將被拖到大太平洋垃圾帶,清理那裡的,塑料垃圾。
  • 800萬噸塑料垃圾威脅海洋,盛產三文魚的挪威如何應對?
    貨櫃裡用紅線指向海洋垃圾的來源 在大會舉行期間,挪威奧斯陸火車站前廣場上出現的兩座貨櫃引人注目。貨櫃展覽的策展組織成員凱恩·馬蒂努森(Kine E. Martinussen),向記者一一講述他們發現這些垃圾的位置:來自歐洲大陸的包裝袋、瓶蓋,來自印度洋的牙刷、棉棒,來自中國的洗衣液瓶。
  • 大洋底部驚現1500萬噸塑料,糞便中檢出塑料,誰是頭號嫌疑?
    根據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大約已經有超過1500萬噸的塑料以沉積物的形式存在海底,這個數量達到了海面汙染的2倍以上!人類生產了多少塑料?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2017年美國生產了大約3540萬噸的塑料製品,按美國佔比全球塑料生產30%計算,全球每年大約要生產1億噸塑料製品!自1950年以來,大約已經生產了超過83億噸的塑料!
  • 磷蝦成海洋塑料「剋星」?被分解後的塑料,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我們都知道,海洋塑料汙染之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研究發現,海洋塑料汙染在過去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並導致約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 全球每年僅有10%塑料被回收利用
    「不同於其他垃圾,環境中的分解者微生物不能消化降解塑料中連接單體的化學鍵,因此無法將其重新分解為單體形式,換句話說,塑料一旦合成,就『再無回頭路』!」在近日舉行的國際生物聚酯大會上,大會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再次呼籲人們警惕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白色汙染」。
  • 對我國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新認識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就先後發現美國東部新英格蘭近海及馬尾藻海中分布著塑料垃圾,這表明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的數量已經相當驚人。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又報告了美國西部的外海北太平洋海域環流區域有大量漂浮塑料垃圾。直到1997年美國查理斯·摩爾船長發現了著名的北太平洋垃圾環流帶,海洋塑料問題才受到全球關注。
  • 科學家發現類似龍蝦新物種,體內現塑料垃圾,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Eurythenes plasticus發現了「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的發現真的是一個不好情況,在海底7000米處都能發現它,這說明海洋的生態環境已經汙染成無法描述的階段了,科學研究人員表示,這個塑料垃圾屬於PET(瓶裝材料),從公布出來的圖像也可以看到,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生物塑料,世界自然基金會也發表了聲明,那就是這個PET
  • 神奇浮遊生物靠吃塑料為生
    之前人們發現海龜、海鳥和鯨魚消化道中殘留塑料製品,目前最新研究顯示,海洋垃圾能夠堵塞微型浮遊生物消化系統,然而這些浮遊生物是許多大型海洋生物的食物源。科學家首次拍攝發現橈足類浮遊生物會吞食塑料微粒,通常它們主要以藻類為食。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超過1400萬噸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底部沉澱著超過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料碎片。研究人員發現,排除樣本中水的重量,平均每克海底沉積物含有1.26塊微型塑料碎片。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底沉澱的微型塑料碎片多達1440萬噸,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
  • 【塑料百科】研究發現蠟蟲能分解塑料
    塑料通常很難分解,而人們每年能消費數萬億個聚乙烯塑膠袋。不過,研究人員4月24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塑料汙染的方法,而主角就是一種被稱為蠟蟲的毛蟲。        「我們發現這些蠟螟的幼蟲能生物降解一種最難分解和最常使用的塑料:聚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