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先靠它熬過饑荒,如今你卻不想要它……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2020-10-15 科學網

作者:任芳言

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以保有更多生存優勢。

但在營養過剩成為普遍現象的今天,古老的基因突變反而讓現代人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

北京時間10月14日,一項在《細胞》上線的研究找到了變化的關鍵,這一切都與一個非編碼小分子RNA(microRNA,下稱小RNA)密切相關。

坐落在熱門區域的小RNA

小RNA是一段由20-24個核苷酸組成的序列,單個小RNA可參與一個或多個基因的調控表達。

論文第一作者王立峰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先前工作中,他與論文通訊作者、原哈佛醫學院教授安德斯·納爾(Anders Naar)等人篩選出數個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關的小RNA。

「雖然當時我們在近兩萬個代謝病人的樣本中篩選出了幾個小RNA,但還未明確這些小RNA與代謝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直接關聯。」王立峰說。

完成本次新發表的工作時,王立峰是哈佛醫學院和麻薩諸塞總醫院腫瘤中心研究員。目前,他在強生公司從事心腦血管類疾病的藥物篩選工作,納爾現為伯克利大學代謝系主任。

在新上線的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

有意思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小RNA恰恰位於進化自然選擇的熱門區域:2q21.3。

這組基因中,有鼎鼎大名的乳糖酶基因(Lactase gene,簡稱LCT),它的活躍表達可以促使人產生大量的酶,幫助消化乳糖、從牛奶中獲取營養。在針對動物的研究中,研究者在2q21.3內也找到了不止一個促進脂肪積累的基因。

「在人類,尤其是歐洲人中,2q21.3發生突變且被遺傳的機率較高」,王立峰介紹,以往觀點認為,2q21.3這組基因之所以成為自然選擇的熱門,是由於其中的LCT基因可幫助人類從牛奶中汲取營養。

但現在看來,情況有變。新的研究顯示,在2q21.3這組基因中,miR-128-1也發揮了重要的「儉省」作用——它能讓機體減少能量消耗,囤積更多脂肪。

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位於自然選擇熱門區域的小RNA,其在代謝中起到關鍵調控作用。圖片來源:《細胞》

囤脂肪、易長胖:時過境遷的「儉省」優勢

人體中2q21.3這組基因的突變可追溯至大約七千年前,彼時的人類還需要打獵生存,更易受饑荒威脅。新研究表明,miR-128-1的「儉省」特性或許讓古代人更易存活,2q21.3也因此而成為進化中被高度選擇的基因組區域。

但在七千年後的當下,人們久坐不動、營養過盛,miR-128-1的功效反而更容易將人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紊亂聯繫在一起。

「這是這項研究中很有趣的地方,miR-128-1這個小RNA和代謝疾病相關,它與人類的進化也有關聯。」王立峰說。

文章中,研究團隊拿出了更多miR-128-1參與代謝調控的證據。

miR-128-1在小鼠中參與代謝調控。(圖片來源:《細胞》)

實驗時,研究者建立的小鼠模型是代謝紊亂、缺乏瘦素的遺傳型肥胖小鼠,這些小鼠因缺乏瘦素而表現出明顯的食慾過盛。研究者在給小鼠提供高脂飲食的同時,每周固定次數和劑量向其注射靶向miR-128-1的藥物,讓這一小RNA失效。

結果顯示,接受藥物注射的小鼠肝臟、褐色脂肪等主要代謝組織中的miR-128-1含量明顯下降。接受治療2周後,這些吃高脂肪飼料的小鼠在食量不減的情況下,體重和脂肪含量明顯降低,能量消耗也更快。

研究者還對另外一部分小鼠體內的miR-128-1做了敲除處理,他們發現,小鼠連續接受高脂飲食12周後,其體內的白色脂肪組織比對照組減少了60%以上,能量消耗也顯著增加,對胰島素的反應、葡糖糖穩態表現也更好。

此外,他們還觀察到小鼠體內肝臟炎症和脂肪生成標記物的表達降低。「這些都顯示出,miR-128-1在肥胖小鼠中發揮著重要的代謝調節作用。」王立峰介紹。

最終,基於小鼠模型的實驗結果及人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王立峰等人的研究確認了miR-128-1在代謝中的調控作用:代謝組織中高水平的miR-128-1可能會減少機體能量消耗,並促進人體中脂肪的累積。

時過境遷,幫助古代人類忍耐饑荒的小RNA反而拉高了現代人罹患代謝疾病的風險。不過,這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目前關於肥胖、2型糖尿病的治療藥物大多聚焦在蛋白質,我們的最新研究提出,針對非編碼的RNA也有成為藥物靶點的可能。不過這些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王立峰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9.01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任芳言):當古人還在打獵、為食物發愁時,他們的基因已經開始變化——總有一些人能囤積更多脂肪,或者更易於從牛奶中獲得營養
  • 科學家揭示人類進化中「肥胖基因」的調控機制
    在新上線的研究中,王立峰等人篩選出了其中一個小RNA:miR-128-1,觀察到它在機體代謝中發揮的一系列調控作用。有意思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小RNA恰恰位於進化自然選擇的熱門區域:2q21.3。
  • 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原標題:祖先基因調控網絡機制決定螞蟻等級   螞蟻是社會性昆蟲,其群體由世代重疊的蟻后、雄蟻和不育工蟻組成的超個體組織系統。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在調控螞蟻等級分化演化機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此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蟻后與工蟻具有相同的基因組,但在形態、生理與行為上有著明確的分化。蟻后負責產卵,可以繁衍後代;而工蟻則永久喪失了繁殖力。這種生殖等級分化起源於約1.5億年前各螞蟻物種的共同祖先。
  • 陸地植物的共同祖先原來是它
    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與深圳華大基因的科學家發布一項重大成果,聯合團隊發現了兩個最新單細胞綠藻的基因組,揭示了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了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 【雙語】研究顯示肥胖基因真的存在!網友:我命由天不由我……
    如果一個人不斷地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入卡路裡,並且超過了身體代謝和功能所需的量,那就會導致體內能量失衡——肥胖。說白了就是熱量失衡。「吃多了動少了」就是導致熱量供過於求的原因。但我們發現,有的人吃得胖,有些人吃不胖,還有人不吃都長胖。吃不胖的先拖出去,我們來聊聊胖胖的你,有哪些「命不由我」的因素。
  • 香蕉為何擁有人類基因?單看DNA,你和香蕉的相似度超過60%
    在科學家對生命細胞的研究中,發現人類和植物(香蕉)、動物的共同祖先名叫露卡。露卡是單細胞的祖先,它是一種微生物,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它主要來自淺海地區,也有少部分科學家認為它是從火山巖的裂縫中誕生的,多種礦物質元素是它的主要食物。露卡在進化初期,它的生命特徵很簡單,連細胞膜都不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露卡逐漸進化成了單細胞生命。
  • 香蕉為何擁有人類基因?單看DNA序列,你和香蕉的相似度超過60%
    在科學家對生命細胞的研究中,發現人類和植物(香蕉)、動物的共同祖先名叫露卡。露卡是單細胞的祖先,它是一種微生物,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它主要來自淺海地區,也有少部分科學家認為它是從火山巖的裂縫中誕生的,多種礦物質元素是它的主要食物。露卡在進化初期,它的生命特徵很簡單,連細胞膜都不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露卡逐漸進化成了單細胞生命。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人類仍在進化,且在加速,科學家在35%的人手臂中發現了進化
    進化論為我們揭示了地球生物在數億年間的持續演化,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多樣性以及模樣。它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不管你是水裡遊的、地上跑的還是天上飛的都有共同的起源和祖先。那麼是什麼推動了生物共同祖先的分化以及演化呢?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人類祖先曾與未知人種雜交?科學家從人類唾液,發現另一生物基因
    不過,人類並不是生來就是這麼聰明的,而是通過一點一點進化來的。人類的進化,一般分為四個過程,每個過程都十分漫長。而且,據科學家們研究得出,即便人類已經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程度,我們依然在不斷進化,當然,這種進化過程我們很難從肉眼能夠看出來。如今,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一直在探尋原始基因的秘密,如果真的有一天,可以將基因破解的話,疾病、壽命等,都可以被我們控制。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它的延展性及其從皮層中參與認知輸入的新信息表明,它也可以處理像數學方程這樣的高級概念。
  • 遺傳也不都是基因說了算
    破解基因的密碼指令人類不僅擁有作為基本遺傳物質的基因組信息,還擁有一套管理、調控、修飾基因組的密碼指令系統1939年,生物學家Waddington率先提出「表觀遺傳學」這一術語。如今,「表觀遺傳學」已經走過了70多個年頭。
  • 幾個提示幫你在《祖先:人類史詩》中進化為人
    聲音提示人類的祖先們比你想像的更依賴聲音,《祖先:人類史詩》也是如此。留意遊戲中的音頻,從躲避、洗漱、製作到其他所有事情都跟提示音息息相關。當你聽到聲音提示後,按下正確操作鍵的時機非常重要。基因突變每隔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在你的部落中隨機遇到產生的基因突變後代。基因突變對於解鎖關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代謝,直立行走,後代優不優秀全在於此。所以如果你發現了突變個體,儘快繁殖傳給下一代。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RNA(lncRNA)的注釋,研究了水稻lncRNA的進化歷史,並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闡明非編碼區變異是揭示作物遺傳變異的基礎,對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野生稻是亞洲栽培稻的近緣野生祖先種,研究二者之間lncRNA的差異有助於深入了解水稻進化中重要農藝性狀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新冠病毒以蝙蝠為自然宿主,已成為科學家們的共識。多項研究證實,這個讓世界各國陷入混亂的病毒正是源自蝙蝠,並通過另一種尚未確認的中間宿主傳播給了人類。不僅如此,包括SARS、MERS和伊波拉等許多令人「聞風色變」的病毒,也同樣是通過蝙蝠傳播到了人類社會。堪稱「病毒庫」的蝙蝠為何自身不會染病?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 科學家破譯了它的基因
    目前,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希望能解開這個謎題。 這個團隊創立了一個名為「Bat1K」的全球基因合作項目,旨在解碼所有1421種現存蝙蝠的基因組。如今,他們已成功破譯了6種蝙蝠的基因藍圖,揭示了蝙蝠「特殊免疫力」的遺傳線索。當地時間7月22日,這項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上。
  • 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類進化來的,進化過程大概是這樣
    而海洋動物想要上岸,就必須首先具有爬行的能力,而這種魚鰭裡的骨骼正好滿足這樣的要求。除了能夠爬行,它們向兩棲動物過渡的過程中,還要進化出能夠在空氣中獲取氧氣的肺部結構。進化出了帶有堅硬外殼的卵子,以保證受精卵能夠在陸地上孵化。 而哺乳動物的祖先也是從爬行動物的一支中分化出來的。這也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 科學家發現一隻基因變異的黑猩猩,行為特徵像人,它能否持續進化
    科學家發現一隻基因變異的黑猩猩,行為特徵像人,它能否持續進化 上世紀70年代,有人在非洲剛果地區抓到一隻黑猩猩,並將黑猩猩賣給動物訓練師,訓練師覺得這隻黑猩猩與其他猩猩很不一樣,十分驚訝,並交給了專業的科學家研究,科學家便發現了黑猩猩基因變異,行為特徵像人,那它能否持續進化?
  • 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學家發現重要肥胖基因FTO促肥胖機制
    2015年4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脂肪含量與肥胖相關基因(FTO)能夠通過調節脂肪前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克隆擴增,影響脂肪生成,而這一過程是通過增強促脂肪生成因子RUNX1T1的表達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