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2021-01-12 智賢說書

第20本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恐懼、焦慮、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痛苦,我們不喜歡它們,卻難以避開它們。今天推薦的這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一本能夠幫助你超越恐懼、焦慮和羞恥感,活出自在人生的好書。本文將會以焦慮這一情緒為中心,分享一部分讀書收穫,希望能讓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有所收穫,並對這本書產生閱讀的興趣。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的作者哈麗特·勒納博士是美國備受尊敬的心理學家,她以女性心理與家庭關係方面的研究見長,在本書中,她給出了如何面對生活中痛苦情緒的最佳建議。

現代人無論是在工作上、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倍感壓力,在壓力之山的重壓下,我們會陷入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恐懼、緊張等。作者認為,這一系列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焦慮、恐懼和羞恥感作祟。焦慮、恐懼和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常常不請自來,使我們倍感煎熬。沒有人喜歡恐懼、焦慮和羞恥感,但是,也沒有人能夠將它們拒之門外。

諺語有云:「懦夫死千遍,勇士亡一回。」面對死亡,勇者安之泰然,而懦夫卻惶惶終日,把死亡這一次性的痛苦硬生生變成了日日夜夜的恐懼折磨。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背負了太多不必要的情緒困擾,將太多莫須有的恐懼和痛苦強加於自己的內心,實際上真正讓我們感到困擾的事情並未發生,就如死亡一樣,懦夫提前為死亡感到恐懼擔憂,平添了數倍煩惱,最終仍然無法逃避死亡,我想世間一切令人畏懼之事都莫不如此,既無法迴避,我們也不能任由各種糟糕情緒蔓延肆虐,我們能做的就是與各種情緒共舞,舞出精彩人生,這也是本書的英文名《The Dance of Fear》的含義。在本書中,作者將帶領我們探究如何與恐懼、焦慮、羞恥感相處,與它們形成良性互動。我將圍繞焦慮將書中的一些觀點分享給大家,教會大家學習如何對待焦慮,如何對待恐懼與羞恥感。如果你想對如何與恐懼、焦慮和羞恥感友好相處有更深入的了解,那麼不妨翻開這本書與作者進行一場「面對面」的交談吧。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有關焦慮的問題。

我們要如何與焦慮建立良性互動呢?首先,你要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焦慮並非洪水猛獸,不會吞噬我們,如果我們能把握好那一個度,既不退縮迴避,亦不暴躁冒進,它也許還能給我們帶來些許益處。適度的焦慮可以促使我們做出改變,比如對身體健康狀況感到焦慮,能夠促使我們調整作息、加強鍛鍊、注意飲食、常常體檢;對工作效率感到焦慮可以促使我們調整計劃、合理規劃、加強動力;對一個即將到來的公開演講感到焦慮,可以促使我們提前準備、多番演習,最終做到行雲流水。因此,我們沒必要為焦慮的狀態感到苦惱,也不必唯恐避之不及,它也許讓你點心跳加速,讓你覺得有點不舒服,但是不必擔心,只要你學會正確地對待焦慮,它就不會對你產生危害,反而能夠讓你變得上進,讓你頭腦清醒,意識清晰。從另一個有趣的角度看,焦慮還可以加深你對當下正在做的事情的印象,豐富你的人生體驗。

如果你採取了錯誤的態度,那麼焦慮就顯得有害無益了。你很容易就被焦慮吞噬,它會打亂你的節奏,打破你清晰的思維意識,使你徹底淪陷其中,無法再去完成其他事情。因此,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應對焦慮。

作者在書中總結到,當人們處於焦慮狀態時,常常會有以下五種錯誤的應對方式,從這些錯誤的應對方式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五種教訓,有助於我們學會正確地應對焦慮。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普遍存在的五種錯誤的應對方式及它們能帶給我們的啟示:

錯誤方式一:弱勢應對

弱勢表現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對權威者持批判態度,自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一旦被推為領導時,卻又避之不及,視之為燙手山芋。比如完全能勝任某份工作,卻沒有儘自己的全力,自我展示欠佳,讓他人對你產生工作能力不足、缺乏責任感的印象。比如熱衷於向他人傾訴(往往都是訴苦),卻沒有在這之前判斷好被傾訴者是否成熟善良,值得信賴。

教訓一:負起責任來

弱勢應對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趨於逃避,常常陷於焦慮,沒有及時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教訓:當我們處於焦慮時,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努力達到工作要求,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即使很多工作讓你感到很煩躁,讓你覺得十分無聊,但與其拖延著、焦慮著,不如負起責任來,讓自己投入工作。我根據生活經驗發現,我們常常覺得意志力能夠支配我們的行動,只要有足夠強的意志,我們就能夠讓自己堅持完成不情願做的事情。

事實上,完全做到靠意志力支配自己的行動很難,反而先行動起來更有助于堅持。你可以先告訴自己只看五分鐘的書,看完就不看了,然後立馬打開書閱讀,最後你多半都不會真的只看五分鐘,許多事情的艱難就在於難以開始投入,讓行動先於一切,你往往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中。

錯誤方式二:怪罪他人

處於焦慮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去指責、怪罪他人,過於計較別人是否幹擾了你或者是否都沒能幫你做什麼,而不去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有效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的辦法,而是會想也不想就開始大肆指責、抱怨他人。

教訓二:從頭至尾想明白

作者曾經是一名心理學實習生時,接待過一個「大客戶」,名為艾麗斯。她是帕特爾博士的女兒,而帕特爾博士是作者當時的實習導師懷特博士的上司。因為這層關係,懷特博士特別關注作者對艾麗斯開展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嚴密監控,這讓作者很焦慮,難以正常開展工作。正常情況下我們遇到這類情況時往往會暗暗指責懷特博士,抱怨他的嚴密監視導致了自己的糟糕表現,甚至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激化事態。作者當時雖然很焦慮,但是並沒有魯莽行事,而是冷靜地思考如何與懷特博士表達自己的焦慮。她先是對懷特博士的親自指導表示了感謝,然後提出了自己的困擾: 「您的親自指導讓我有一些緊張,因為我總感覺旁邊有人在監視著我,您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擺脫這種焦慮?」懷特博士當時也處於焦慮狀態中,可能並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給學生帶來了困擾。相對於魯莽的指責,這樣的委婉說法無疑更能讓懷特博士接受,也更有利於當前問題的解決。所以當我們遇到很棘手的情況無比焦慮時,不要著急,先花點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想想自己究竟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想想如何在清楚表達了自己想法的同時又不讓別人感到自己是在發牢騷、發脾氣。

錯誤方式三:躲避

焦慮來襲時,躲避也是我們常常會做出的反應。我們可能會去避免與自己覺得難相處的人交往,我們可能會把很棘手的事情擱在一邊不願去想。逃避確實對緩解焦慮有著顯著的作用,但往往都只是暫時性的,沒有解決的事情一直都在那裡,不想面對的人也一直存在,總有一天要把事情解決。躲避能夠帶來一時的放鬆,但可能會造成潛伏於內心深處長期的焦慮。

教訓三:要走出去,不要躲起來

多參與團體聚會,多主動與他人交流,學會開開玩笑、講些幽默的段子,都可以緩解自己面對不好相處的人時的焦慮情緒。並且多與他人打交道,當你遇到問題時,也能夠有人向你提出建議,幫助你解決問題。暫時的躲避有時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你需要冷靜思考、仔細規劃的時候,暫時的迴避十分重要,但是不能期待以躲避的方式解決問題、徹底驅散焦慮,還是應該好好想想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錯誤方式四:說閒話

當我們深陷焦慮時,我們很可能會忍不住四處訴苦,如果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某個人有關,我們還有可能拉著他人說那個人的閒話。作者表示她與懷特博士關係緊張時,她就曾有過這樣的行為。她向懷特博士的一個下屬訴苦,說懷特博士是如何的不可理喻,如何的難以對付,如何把事情變糟,這個被訴苦的人一開始對作者表示同情,久而久之卻漸漸疏遠了作者。

教訓四:坦率直接,開誠布公

如果你對某個人有意見,或者對他的做法有疑慮,不如直接找那個人好好談談。你可以花點時間想想怎樣的表達方式更能夠讓對方接受,而不是花時間去說這個人的閒話,去向他人訴苦博得同情。說閒話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明智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起到善意勸解的作用,甚至可能將這些閒話傳給當事人。這對事情的解決毫無幫助,如果這些閒話被當事人聽到,還會引起事態的惡化。

錯誤方式五:過於強勢

強勢表現也有多種表現形式,過於強勢的人往往認為自己的選擇才是永遠正確的,而且也常常幹擾別人的工作。懷特博士就很明顯地表現出了這種強勢心理。過於強勢可能會讓他人感到不快,使自己成為負面輿論的中心,最終給自己帶來痛苦。

教訓五:懂得適可而止

要戒掉過於強勢的心理趨勢,高度焦慮時更要讓自己冷靜下來,保持清晰的頭腦,適時地修正在壓力之下錯誤的人際交往方式。

焦慮來襲時,牢記這五個教訓,也許不能保證你完美解決問題,但至少能避免事情變得更糟。

這裡提到的教訓只能在你焦慮時為你提供一個粗略的建議,在家庭、單位等各種場景下我們會遭遇五花八門的問題,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我們如何巧妙地應對這些具體場景下的具體問題,如何有效地緩解焦慮,以及更多有關恐懼與羞恥感的內容,書中會有更加詳細豐富的內容,等待大家去閱讀了解。

推薦文章作者及音頻錄製:陳玉婷

心理學好書說給你聽——心靈成長好書推薦50本將連續為大家連載推薦,敬請關注。

《非暴力溝通》《大學生溝通藝術》《提問的邏輯》……讓我們學習如何有意識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好好說話,好好傾聽。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好心情》《美好人生診斷書》……提醒我們要記得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深深地愛自己。

《番茄工作法圖解》《拖延心理學》《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教會我們改變思維定式,創造不拖延、高效率的學習工作法。

《心靈符語》《只想靜下來》《自卑與超越》……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不焦慮,不抑鬱,保持快樂的心情。

《睡眠革命》《夜夜好眠》《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教會我們掌握睡眠規律,讓我們一覺到天明,好好休息與放鬆。

五十本心理學好書,由您自己解讀,從身體、認知、方法等方面,分享書中的精華,分享感受與體會。

願你多讀一些心理學好書,讓內在穩定,讓身心健康。

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有音頻資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本書獲得。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提升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讓閱讀照亮心靈。

書名:《心理學好書說給你聽:心靈成長好書推薦50本》

主編:丁閩江

ISBN: 978-7-5080-9664-3

定價:59.00

頁碼:292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陳根:從恐懼產生到解鎖焦慮,治療焦慮新靶點
    文/陳根時下,不論是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還是人口愈發龐大的抑鬱症群體,都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涉的問題。對於焦慮來說,儘管焦慮在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時,它會激發人們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以保護人們。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神經學家發現恐懼和焦慮的大腦迴路存在重疊
    神經學家發現恐懼和焦慮的大腦迴路存在重疊 與以前的理論相反,恐懼和焦慮反映了共同的神經構造塊 根據2020年9月21日發表在《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恐懼和焦慮反映了大腦迴路的重疊。 這項硏究結果突出表明,有必要重新評估指導焦慮研究的現有模式。
  • 大腦中有導致恐懼記憶反覆的神經元:有助於治療焦慮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組細胞是導致恐懼記憶突然反覆出現的原因(人類大腦中最神秘區域)。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究者就某些治療焦慮、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方法應該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建議。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有羞恥感的孩子善於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在《羞恥感:暴露自己》一書中,麥可教授提到:父母在教孩子的基本禮貌時,常常會使用微不可察的羞辱方式。父母會溫和地表示反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正確行事。在這個過程中,羞恥是用來向孩子傳授分享、表達感謝和問候他人的概念。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基於我國文化強調的集體和諧,我們對於家族、傳統的忠誠,對於權威的依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羞恥感。如果一個人把自身的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前,使得這個忠誠與依附的需要未被滿足,羞恥感就會出現。那是關係中被拒絕的一種正常反應,是一種全能感被打碎後的自我保護反應。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每當羞恥感來襲,我的情緒就會陷入失控,我的生活和人生也隨之陷入一陣暫時的停頓。TED五大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布琳·布朗曾在她的演講中這樣解讀「羞恥」:羞恥是一種讓我們相信自己有缺陷的,因此不值得被愛或獲得歸屬感的強烈的痛苦感受或經歷——我們所經歷的,做過的或沒有成功做到的事情,讓我們不配獲得他人的感情。
  • 免疫療法超級反應者:把焦慮和恐懼藏在心底,只讓快樂面朝陽光
    ,雖然經過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幸運地沒有復發,但自己也生活在一種特殊的、不確定狀態中」,Geller講到,「雖然我在表面上過著人們認為的正常生活,但實際上,我一直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中」。恐懼存在於她每一次的血檢、身體任何地方的疼痛中。 在去年夏天,Geller因病做了X光檢查,結果發現淋巴結腫大。「癌症又來了嗎?」 Geller內心感到極度恐慌,幸運的是,只是患了流感。像這種擔心,生活中她還經歷了很多。 她晚上難以入睡,不僅擔心自己,也擔心她年邁的父母以及愛犬。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絲毫不知道要感恩,做錯了事情,也覺得沒喲什麼大不了的。可以說,孩子的羞恥感在父母的溺愛下一步步消亡。孩子的錯誤觀念自從孩子上了學後,老師幾乎就沒有告訴過孩子要"知廉恥"。對於一個老師來說,他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給學生書本的知識,提高孩子的成績就夠了。再加上身邊人的引導,孩子很容易認為"羞恥心"是一個貶義詞。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比如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工作以後,被老闆和客戶當眾指出錯誤···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羞恥感,感受到羞恥的時候,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會用暴怒來攻擊別人,還有很多人會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讓別人發現,畢竟誰也不願意提起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但是,逃避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
  • 好萊塢科幻電影裡的隱喻:外星人入侵與冷戰恐懼、原子能焦慮
    好萊塢科幻電影裡的隱喻:外星人入侵與冷戰恐懼、原子能焦慮 [英]凱斯·M.約翰斯頓 著,夏彤 譯 2016-09-14 17:14 來源:澎湃新聞
  • 令人焦慮的「拖延症」:也許在潛意識裡,你的拖延,是在恐懼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飽受拖延症的侵擾,自己雖然也知道拖延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可以說,「拖延症」已經和現代人的生活緊密相關。關於拖延,我之前也有文章談過,但是今天,我想談一類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拖延——對成功的恐懼。相比較追求完美或者對失敗的恐懼導致的拖延,對成功的恐懼更難理解一些。但是它卻廣泛的存在著。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這種突發的憤怒是防禦羞恥感的一種方式。男友請女友幫他帶一下東西過來,不過,女友卻給忘記了,這讓男友非常生氣,認為女友是故意的,於是開啟了好幾天的冷戰。女友的忘記喚醒了這位男士潛藏的自戀創傷,他感到強烈的憤怒,憤怒的背後是沒有被及時回應而帶來的羞恥和沮喪。潛藏的羞恥感容易讓親密關係中出現暴力和冷戰。
  • 對心理問題有羞恥感?虛擬實境帶來新的可能
    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似乎很容易被社會打上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然後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生病的人又會因此產生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情感:羞恥感(shame)。人們認為自己得了病「很丟人」,於是不敢去看病,怕被熟人撞見,怕被同事、朋友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人」。但如果不用去醫院,或者不用去心理機構面對面求助,還能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嗎?
  • 研究將恐懼反應神經元確定為潛在的焦慮治療靶點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北卡羅來納大學(UN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一組神經元,它們似乎控制著對恐懼的生理反應,如心悸和瞳孔放大。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這種感覺往往表現為一系列的焦慮症,令人不快的生物反應與恐懼的觸發因素不成比例地產生,或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找到抑制這種過度活動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緩解這些症狀,但它是一個挑戰。
  • 19萬豆瓣青年,在拖延的羞恥感中迎接明天
    也許,這是無意識地在追求「我可以不那麼焦慮」。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新書《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中,談到了這種有趣的現象。———越自戀,越拖延———讓我們一起回憶拖延出現之前的感受:今天是周一,周五要交一份重要的提案,好的,那就周三之前整理好材料,然後一鼓作氣地寫出來吧!
  • 一個能幫助你面對焦慮、恐懼、不安全感的方法
    佛陀答道:不僅一無所得,我還失去了憤怒、焦慮、不安全感、以及對變老和死亡的恐懼。靜心,又稱為「冥想」。這項活動似乎與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其實,它不僅可以融入你的生活,還會對你的生活大有助益。今天的「身心靈詞典」,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靜心是什麼。
  •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1,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 心理話|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