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理問題有羞恥感?虛擬實境帶來新的可能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王星星、羅小虎✑ 撰文

記得曾經和一個朋友去玩玻璃棧道,在一百多米的高空我拉著她過橋。沒想到走了兩步她整個人就直接癱倒在地上。

好不容易給她拖下來,才承認自己有恐高症,剛才不說是害怕被嫌矯情……

其他恐高症患者,會不會一樣羞於提起自己的心理問題?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報告顯示46.2%的受訪者認為心理脆弱的人才會有心理問題,26%的受訪者認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諮詢。

數據顯示,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恥感要顯著地高於癌症患者。聽起來有點玄幻,但是真的。

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似乎很容易被社會打上一個「變態、不正常」的烙印,然後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生病的人又會因此產生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情感:羞恥感(shame)。人們認為自己得了病「很丟人」,於是不敢去看病,怕被熟人撞見,怕被同事、朋友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人」。

但如果不用去醫院,或者不用去心理機構面對面求助,還能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嗎?

VRET -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VRET)似乎為懷有「羞恥感」的心理疾病治療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可能幫助緩解羞恥感?

虛擬對心理疾病的治療其實早已經開始了。

伊拉克戰爭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可以通過一套VR設備訪問伊拉克或阿富汗的虛擬居民;

酗酒者,可以坐在虛擬酒吧過酒癮但滴酒不沾;

一個急於飛行的人可以在VR裡「體驗」 起飛和降落,同時堅守地面;

對高度感到恐懼的女性可以在經過3個小時的VR暴露療法後從容乘坐自動扶梯……

用機器來治療,聽起來好像就沒有那麼尷尬。不用去醫院,不用害怕撞見熟人,不用擔心自己的情緒被外人看到被嘲笑,安全性和隱私度都更好一點。

而且VR設備整合了即時計算機圖形學、身體感覺傳感、視覺成像技術,給使用者提供近似真實的、交互、沉浸的虛擬環境,這些升級體驗是普通的視頻很難達到的。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VRET)就是將虛擬實境的特定應激場景與暴露療法相結合,是傳統的行為療法的一種轉換形式,也是經典的現實情境暴露療法的替代性治療形式。

和傳統的暴露療法(包括實景暴露、想像暴露)相比,虛擬實境暴露療法或許更適合那些羞恥感強的人。

1、和實景暴露相比(即直接把患者帶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經過重新實際體驗)那些可能不願意到實景地點回憶的人,在VR裡回憶過去可能對他們來說更輕鬆一些,把在虛擬環境先當成練習場。

(1)虛擬實境暴露療法可控性更高。強度和次數都可以預先設定,也可以隨時喊停。而且因為是純虛擬,不用擔心受傷。

(2)同一套VR程序可以反覆使用,不用人為地重複。比如恐高症患者不用反覆坐電梯,也能在虛擬情景中練習乘電梯。

(3)更及時地獲取數據,用儀器監控心理和生理反應。一個想要練習駕駛飛機的人可以在原地開100次飛機而且每次都能得到精確的數據。

2、和想像暴露相比(即鼓勵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懼的場面,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細節)VR能夠呈現的大量超越語言的視覺畫面,對於羞於表達的人來說,體驗也更加豐滿了。

(1) VR浸潤式的體驗可以更豐富地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而且患者在VR中看到的治療師也能看到。通過虛擬暴露,治療師能夠看到患者所看到的,更準確地識別出患者的焦慮來源。

(2)VR暴露療法可以更好輔助想像暴露。通過設備將想像中的場景展現在VR設備上,幫助想像力一般的患者進一步展開想像。

除此之外,虛擬實境暴露療法還有很多想不到的好處——

a、在未來,相比人類治療師的高收費,VR治療普及後或許會更便宜

(比如MindCotine公司的入門級VR戒菸工具包只要10美元);

b、VR設備批量生產後或許可以滿足大規模的治療需求;

c、緩解醫生、諮詢師地理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增強資源對稱

……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能治療的6種病

有心理困擾的患者之所以不太能夠積極尋求治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Ta們會盡力避免接觸到讓自己感到危險的因素。

VR恰好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患者不用置身於真實的危險場景,就能進行治療的私密空間。

1、 治療恐高症

參與治療的費伊·紐金特(Fay Nugent)長期為受恐高症困擾。「即使我知道自己絕對安全,我仍感到身體不適和驚慌。」

接下來幾年,她的恐高症變得越來越嚴重,她甚至停止了日常工作。但經過VR暴露治療,她現在感覺相當不錯:「現在不用擔心高度了。最近我在赫爾辛基機場搭上了一個長30m 、的自動扶梯。」

《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曾刊登過的一項實驗,研究顯示被試中大約70%的恐高症患者通過VR暴露治療不再擔心恐高,而對照組仍然恐高。

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Freeman致力於將VR用於心理治療,讓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咖啡館、電梯或商店環境中練習。Freeman認為:治療恐高症的VR應用可以讓患者自主治療:

戴上頭顯,環顧四周。你將看到一個交互式三維環境的模擬。往下看,你能看到自己的鞋子,抬頭還能看到天空。

你可能會被要求沿著10層樓的建築向上走,並完成引那些挺嚇人的任務,比如俯視高架並將球扔下。

2、 治療戒菸

一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初創公司MindCotine就試圖採用VR技術來幫助菸民戒菸。來自阿根廷的三位合伙人在Kickstarter上發起眾籌項目——VR戒菸,引起不少媒體的注意。

方法很簡單,讓用戶觀看一系列的VR圖像,來忘記手中的香菸,從而達到戒菸的目的。只要每天只用使用20分鐘即可。

3、 治療減肥

假如你是一位選擇VR治療的肥胖患者,帶上VR眼鏡後,你可能會出現在一堆美食麵前,至於是身處雜貨店、餐館、便利店還是超市,隨你選……

已經有餐廳這麼做了:

2016年就有一家義大利餐館Carluccio為各位想減肥的吃貨朋友們推出了一項VR服務。在VR裡看美食就行。

戴上VR眼鏡,你看到的是一片義大利美景,聽到小鳥的叫聲,慢慢忘了你是來吃東西的……這時給你端上來一盤義大利美食,你會感覺到很滿足。

研究者Gorini和同事證明了,虛擬實境療法可以幫助治療肥胖症。在治療過度飲食的VR程序中,你可能剛和服務人員打過招呼,對方問你想要哪種食物。你可以通過操縱杆或遊戲墊選擇食物,搭配氣味提示搭配食用。

這些細節由精確的VR程序組成,你選擇食物時的渴望、焦慮等情緒狀態,可以通過生物學數據體現出來。

而你所「吃」的食物可能會被臨床醫生觀察到,在你想要選擇高熱量食物的時候,醫生可能會教你一些認知策略來改變這種飲食習慣,從而減少你平時對高熱量食物的選擇。

4、 緩解抑鬱症

2016年英國倫敦大學有專家在為期一個月的抑鬱症治療中發現:

VR技術下參與實驗治療的15名患者,有4人抑鬱症狀明顯緩解, 另外9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緩解, 向全世界證明了VR技術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有效性。

對於傳統的醫學脫敏治療來說, 醫生往往需要對患者進行重複的引導來實現治療操作, 而VR可以進行無限次重複,有心理學家進行猜測:

VR的沉浸感特性,能夠讓抑鬱者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更好地將視覺和聽覺進行代入, 並且VR技術突破了傳統治療下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抑鬱治療中非常適用。

5、提升兒童自閉症的治療

2018年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3dsmax 軟體製作模型、Unity3D軟體搭建場景,開發虛擬實境遊戲——《海底世界》,並選取3名自閉症兒童進行測試,測試環境為虛擬實境房間。

3名兒童分別進入測試房間進行960s的康復訓練,採用攝像機進行記錄,結果發現這款VR相對於傳統的康復訓練,其注意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 治療蜘蛛恐懼症

用虛擬實境暴露療法治療蜘蛛恐懼症會不會有點恐怖?不但讓你看,還得讓你摸……

你會摸到「活蜘蛛」,是因為增強的虛擬實境暴露療法還包含觸摸的部分(當然不是真的蜘蛛,是用毛織物提供像蜘蛛的感覺)。已有許多利用虛擬實境療法治療蜘蛛恐懼症的案例。

在一項研究中,28名患有蜘蛛恐懼症的成年人接受虛擬實境暴露療法的治療,並受到評估。治療的過程包括給被試進行標準化的問卷測量、情緒stroop測驗、行為迴避測驗,以及測量參與者看到活著的多毛毒蜘蛛時心跳的頻率。

各測試結果均表明,虛擬實境暴露療法對蜘蛛恐懼症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

總覺得VR還很遠,看新聞又驚訝它發展得真快

還記得那個與死去女兒的「重逢」的媽媽張智賢嗎?

節目《遇見你》中就說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年前,女兒娜妍因為血癌去世後,她始終生活在悲痛之中。陰鬱的日子太長,她也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

這種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就是指一種由親近的人去世引發的病理性哀傷反應)深深地影響著張智賢的生活。「即便開車的時候看見天上的雲,都覺得是娜妍在那裡睡覺」。

VR給了她一個走出陰鬱的機會:

利用女兒生前的聲音、動作、面容等影像資料,節目組用了近8個月時間製作了一個近似「娜妍」的虛擬形象。

母親帶上VR、觸覺反饋手套後可以與女兒「重逢」,還能讓母親「摸到」女兒。

在VR裡,張智聖還與女兒一起吃了蛋糕。在娜妍最後的日子裡,她曾說

「如果出院了,最想吃蜜糕,什麼都想吃」。

而在這個故事裡,張智聖需要與悲痛好好告別的。VR便是一個科技世界獨有的契機,來幫助她認真地、慎重地與悲痛告別。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和運氣,像張智聖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完結一段思念。

很多人即使有了心理問題、精神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處理。

據統計中國有90%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未尋求過治療,對他們來說找到好的精神科醫生也是有困難的。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精神科醫生集中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四倍,每100,000人中只有2.2人(美國為10.5)。

但現在,一款VR遊戲都可能有診斷功能。來自 Exeter 大學和歐盟資助中心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款以鏡像遊戲為基礎的虛擬實境,要求病人模仿電腦化身的動作,通過洞察患者行為中出現的精神障礙跡象提供一個早期的診斷精神分裂症的依據。

結果顯示該方法比臨床訪談的結果更準確,同時也不需要支付大腦掃描的昂貴价格。

儘管目前VR還只能用於治療,還不能替代診斷,而且VR對硬體設備要求高,對技術開發要求比較高,也有人認為VR會帶來現實和虛擬認知模糊問題等。

但它毫無疑問還是為心理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可能。

[1]賈武力.VR弱視治療理論與應用[J].科技與創新,2019(23):148-149.

[2]邱平.基於VR技術在抑鬱症患者治療中的運用[J].科技視界,2019(16):232-233.

[3]高浩,趙雨薇,王一儒,強潤東.基於VR的生物反饋技術在心理領域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經濟市場,2018(05):6-7.

[4]沙慶慶,陳東帆,於新宇,趙偉志,樂蕾.面向自閉症兒童的虛擬實境遊戲設計與開發[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2):37-40.

[5] 陳英俊.汙名是阻礙青少年心理求助的主要因素[J].陝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03):46-49.

[6] Bordnick, P. S., Carter, B. L., & Traylor, A. C. (2011). What Virtual Reality Research in Addictions Can Tell Us about the Future of Obesit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 265–271.

[7] Freeman, D., Haselton, P., Freeman, J., Spanlang, B., Kishore, S., Albery, E., … Nickless, A. (2018). Automated psychological therapy using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for treatment of fear of heights: a single-blind,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Psychiatry, 5(8), 625–632.

[8] Sippel, L. (2013). How does virtual-reality therapy for PTSD work?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4(5), 74–74.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3-74b

[9] Xu, J., Wang, J., Wimo, A., & Qiu, C. (2016). The economic burden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2005–2013: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 BMC Psychiatry, 16(1). doi:10.1186/s12888-016-0839-0

前兆 | | | | | | |

原標題:《對心理問題有羞恥感?VR治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對「虛擬實境與數字孿生」三個問題的探討
    CNCC第3天,2020年10月24日下午,由CCF主辦,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瀋陽市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中心、瀋陽華睿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虛擬實境與數字孿生」技術論壇在瀋陽分會場成功舉辦。論壇執行主席由周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和饒雲波(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CCF虛擬實境與可視化技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擔任。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比如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工作以後,被老闆和客戶當眾指出錯誤···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羞恥感,感受到羞恥的時候,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會用暴怒來攻擊別人,還有很多人會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讓別人發現,畢竟誰也不願意提起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但是,逃避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
  • VR虛擬實境技術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打開APP VR虛擬實境技術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 萌科MK 發表於 2020-02-20 16:11:17 (文章來源:萌科MK)        虛擬實境技術是虛擬實境技術,經歷了起伏,每個人都會理解「理想很豐滿,現實是骨」這句話,如果你想問虛擬實境技術可以給我們嗎?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好面子」、「有頭有臉」在我國文化中,是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使得人們在做某些決定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反覆思量,為避免對自己產生不好的感覺和自我評價,因為做人要保持臉面,做人要有尊嚴。但,不是每個人都足夠自律,尤其是自制力不足的青少年。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但當我為近期的寫作進行調查研究時,頗為吃驚地發現了一個眾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提出的觀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羞恥往往帶來的是正能量。人類為何要進化出羞恥感我們所繼承的包括羞恥在內的各種情緒,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來。近期的進化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羞恥感,是因為它有助於促進社會凝聚力。
  • 虛擬實境療程可以幫助患者應對飲食失調
    投稿:Summer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21111605.htm來自肯特大學的RISE有限公司(互動媒體、智能系統和新興技術研究中心)和賽普勒斯大學的研究顯示,虛擬實境(VR)技術可以通過一種稱為虛擬實境暴露療法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紀錄片的未來:數字現實、虛擬實境、人工智慧
    此外,他們還希望能得到一些業績數據,不過這可能比較難獲得。 即使所有新的流動資金都流入影視環境中,紀錄片製片人謀生也並不容易。2016年,媒體與社會影響中心發布的有關於紀錄片行業的結論——在紀錄片行業,謀生還是最讓人困擾的問題,在現在看來是證據確鑿的。
  • 飲食失調新進展--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
    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體驗也在快速改善,近期,在《人機互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虛擬實境暴露療法能鼓勵飲食失調的患者與治療師更好的溝通。而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對於治療飲食失調同樣有積極作用,來自肯特大學(英國)RISE Ltd、賽普勒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關於將虛擬實境暴露療法用於飲食失調患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有信心在虛擬環境中與治療師交談,因為在虛擬環境中不會感受到被評判。實驗中,創建了多用戶虛擬實境環境,參與者通過虛擬化身,與治療師雙方均配戴Oculus Rift VR頭顯。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作者認為,這一系列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焦慮、恐懼和羞恥感作祟。焦慮、恐懼和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常常不請自來,使我們倍感煎熬。沒有人喜歡恐懼、焦慮和羞恥感,但是,也沒有人能夠將它們拒之門外。諺語有云:「懦夫死千遍,勇士亡一回。」面對死亡,勇者安之泰然,而懦夫卻惶惶終日,把死亡這一次性的痛苦硬生生變成了日日夜夜的恐懼折磨。
  • 5G對AR虛擬實境有什麼影響?
    5G網絡時代從這張圖中我們不難看出,5G為我們帶來的改變,5G的速度是4G的幾十上百倍,由此也為我們之前許多新的科技打破了限制,比如AR虛擬實境的發展。AR虛擬實境的出現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一直停留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網絡的傳輸速度跟不上。特別是一些精細方面的操作,如果有延遲的話就無法進行。之前有發明機械假肢,靠的就是網絡來傳輸信號,5G時代的到來,讓人們遠程超控假肢作業會毫無延遲,好似親手在操作一般。
  • VR虛擬實境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區別
    (文章來源:海測之旅)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近年來出現的高新技術 ,它為人類觀察自然,欣賞景觀 ,了解實體提供了一種虛擬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它通過技術系統生成虛擬環境,用戶通過計算機進入虛擬的三維環境, 通過人的視覺 、聽覺、嗅覺和觸覺器官與人體的自然技能感受逼真的虛擬環境 ,身臨其境地與虛擬世界進行交互作用,乃至操縱虛擬環境中的對象, 完成用戶構想的各種虛擬過程 。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一種實時計算攝影機影像位置及角度,並輔以相應圖像的技術。
  • 那些「虛擬實境」沒有告訴你的事——讀《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
    在他那裡,矽谷的科技新貴們天生當有「原罪」,他也是長久以來不遺餘力予以抨擊的一位思想者。他時常警告世人,當心技術的操控!從來沒有像網際網路這樣的媒介輕易上手、難以擺脫,卻又令人毛骨悚然。在所持立場和情緒點上,拉尼爾和安德魯·基恩有相似性。
  • 虛擬實境(VR)實驗室建設
    當虛擬實境應用於教學教育中是一個質的飛躍。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環境,由傳統的「以教促學」的學習方式代之為學習者通過自身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得到知識、技能的新型學習方式,在軍事、能源、醫學、建築、工業、藝術等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純乾貨:你該了解的與虛擬實境相關的神經學 | 愛範兒
    神經科學研究的是大腦的奧秘,是一門奇妙的學科,同時也在困擾著虛擬實境的發展。每一個神經官能症狀、視覺錯覺、心理實驗都能揭示人類深層次的存在。了解點神經學知識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暈動症、模擬眩暈症等虛擬實境中的槽點問題。1. 現實感知完全是由大腦產生的
  • 「虛擬實境」被人們接納還需要多少年?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一詞,是美國電腦科學家拉尼爾的發明,並把它與電腦技術緊密結合在一起,那是20世紀90年代,隨之而來的是第一次虛擬實境的熱潮。不過這次熱潮來去匆匆,工程師們把一系列虛擬實境技術設備推向市場,但人們發現這些設備與轟轟烈烈的廣告中所宣傳的效果差距很大,很快對其失去興趣。
  • 沉迷虛擬會喪命
    比如,過多的電磁設備帶來了過多的電磁輻射,設備對運動的諸多掣肘只能讓你感覺更加疲勞,各種佩戴設備長久的使用又會帶來衛生問題和頸椎病問題等等。在虛擬實境技術諸多潛在的身體傷害中,它造成的眩暈感以及對視力的傷害是最顯而易見的。目前,即使最簡潔的虛擬實境設備,比如Oculus Rift虛擬頭盔或者谷歌虛擬實境眼鏡,仍然對虛擬實境技術帶來的眩暈感無能為力。
  • 從虛擬到現實!坐著虛擬訓練居然可以有跑半馬的效果
    東北大學智能衰老研究中心(IDAC)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培訓協議,該協議利用沉浸式虛擬實境(IVR)帶來了實際的身體和認知益處。IVR允許創建一個現實的虛擬世界,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虛擬身體進行探索,它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問題。聽起來不真實,但這種錯覺是如此有效,以至於即使坐著和虛擬的身體走路,人們也認為自己在移動–甚至可以產生類似的生理反應。IDAC主任Ryuta Kawashima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探索虛擬訓練是否可以在認知功能上獲得與體育鍛鍊類似的好處。健康,年輕的參與者接受了虛擬培訓方案。
  • 區塊鏈應用在虛擬實境中的好處是什麼
    虛擬實境(VR)是一種創新,它已經從創新的宇宙中移到了另一邊,進入了新的領域。這是一種跨越障礙,跨入不同行業縱向的前沿創新。增強現實技術將遊戲場景提升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態,而給玩家有機會在真實的、想像出來的宇宙中重現一種物理上的接近感,是增強現實技術中值得注意的一部分。
  • |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分享一篇發表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來深入探討「羞恥感」的影響和相應的自我修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