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2021-01-12 瀚思心理

羞恥的感覺很多人都體驗過。比如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工作以後,被老闆和客戶當眾指出錯誤···

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羞恥感,感受到羞恥的時候,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會用暴怒來攻擊別人,還有很多人會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讓別人發現,畢竟誰也不願意提起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

但是,逃避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

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

01.

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

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會讓人陷入自我厭惡,出現自我忽視、自我虐待,甚至自我破壞。

過度羞恥的三個表現:

羞恥感的持續時間長。當我們因為一些事情感到羞恥時,正常情況下這種感覺很短暫,我們很快會冷靜下來,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但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認為羞恥感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永久狀態,而且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自己做什麼,這種羞恥感都揮之不去。

看問題的角度很極端。對於一般人來說,羞恥感雖然痛苦,但它會伴隨一些正面價值。但是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所以習慣把所有不好的事都歸結為「我不配」。

一點點細微的羞恥感,都會觸發他們內心的負面感受,他們會回憶自己犯過的種種錯誤,然後放大這種羞恥,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最後完全沉浸在痛苦裡。

逃避。一般人感到羞恥的時候,都會出現否認或者逃避行為,但他們不會深陷其中,而是會反思並且採取積極的行動改善自己。

而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卻完全不去面對,他們會採取各種各樣的策略逃避羞恥感,嚴重的還有可能陷入麻痺,出現精力衰退,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常見的逃避策略包括否認、迴避、暴怒、傲慢、炫耀和完美主義。

02.

羞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羞恥感的五個來源:

生物學因素。羞恥感至少一部分來自遺傳,而且孩子產生羞恥的能力,天生就各不相同。有些嬰兒可能對羞恥更加敏感,也就更容易產生不健康的羞恥感。

家庭因素。剛出生的時候,孩子無法區分自己和別人,兩歲左右,他們會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會在心理上經歷和父母的分離。這個時期,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不斷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人際關係。很多人陷入充滿羞恥感的關係裡,他們每天都被羞辱。一個人遭受的侮辱越多,自我價值越會受到威脅,久而久之,就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

社會文化因素。有些社會文化會無意之中會加劇羞恥感。社會中的偏見和歧視、過度追求成功或者過於注重外表和形象的社會文化都容易產生羞恥感。

自我羞辱。被羞恥感困擾的人會用羞恥感來攻擊自己。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失敗和不足,覺得自己有缺陷,久而久之,自我羞辱變成一種慣性,無論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覺得是在驗證自己的一無是處。

03.

怎樣才能治癒羞恥感?

治癒羞恥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理解階段和行動階段。這兩個階段相輔相成,如果沒有充分理解,行動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毫無重點。

如果沒有行動,理解也無法真正改變生活狀況。

理解階段

給予自己足夠的耐心;

充分認識羞恥感,也就是觀察自己對羞恥感的反應,並且研究羞恥感的來源;

接納羞恥感,和它和平共處,並且試著採取措施改變。

行動階段

獲得幫助。深陷羞恥中的人可以嘗試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下,向值得信賴的人展現自己的羞恥感。當別人看到你的羞恥感並且選擇包容的時候,你就會漸漸重新獲得信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糟糕。

當然,傾訴對象的挑選很重要。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不會隨便洩露你的隱私。其次,他可以和你分擔痛苦和脆弱,不會評判你的羞恥感。

挑戰羞恥感。挑戰羞恥感,並不是攻擊羞恥感,而是審視自己的羞恥感,勇敢堅定地和羞恥感對話,改變羞恥感帶來的那些負面想法和感受,繼而擺脫羞恥感的控制。

設立並執行積極的目標。積極的人生目標應該遵循四個原則:人性、謙遜、自主和能力。我們可以拿出四張紙,在每張紙的上方分別寫下四個標題:人性、謙遜、自主、能力。

然後列出使你遠離這條原則的想法和行為。接下來,問問自己,想要改變每一項,你需要做什麼,把答案寫在旁邊。

每天選擇一兩件小事,嘗試做出一些改變。這也是足夠重要的環節。

經常審視你的進展。至少每個月一次審視自己的進度,然後要做一個總結,並且總結要儘可能具體。

羞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要處理自己身上的羞恥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摒除羞恥感,最好的結果是把羞恥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頻率之內,讓它不成為我們自我價值感的底色。

參考來源:《羞恥感》,羅納德波特-埃夫隆&帕特麗夏·波特-埃夫隆

-End-

分享、在看與點讚,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相關焦點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所以,想到高中,想到英語,那種羞恥感立即會捲土重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那兩個時刻,也許早就像高中時做完的無數張試卷一樣被遠遠拋棄和遺忘了。但對於我來說,那兩個時刻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卻一直伴隨我,並可能跟隨我一生。這兩個時刻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愚蠢至極,哪怕我後來的高考英語135分,哪怕我的高考成績是全校前十,都無法挽救自己的自信心。
  • 當焦慮、恐懼、羞恥感不請自來時:《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第20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恐懼、焦慮、羞恥感就像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們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痛苦,我們不喜歡它們,卻難以避開它們。今天推薦的這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一本能夠幫助你超越恐懼、焦慮和羞恥感,活出自在人生的好書。本文將會以焦慮這一情緒為中心,分享一部分讀書收穫,希望能讓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有所收穫,並對這本書產生閱讀的興趣。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羞恥感的克服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畢竟,嬰幼兒期的創傷有著深遠的影響。《羞恥感》一書講到了應對羞恥感的四個原則,即人性、謙遜、自主、能力,書中給出了達成這些原則的方法。如果按這四個原則行事,不斷去審視自己的行為,那麼,人就能獲得良好的關係以及自信、自主的品質,逐漸克服羞恥感所帶來的成長阻礙。一、人性的原則這條原則簡單而明確:每個人都屬於人類。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很多的公號文在滴滴樂清事件後,強調女孩子如何自保以及他們為什麼會被性侵,在兒童性侵事件後,強調性教育,可是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難道不是幫助那些曾經被侵犯、被虐待的孩子擺脫羞恥感,走出痛苦的深淵嗎?女性主義作家阿娜伊斯·寧曾說過:「羞恥感是別人口中關於你的謊言。」然而,揭穿這樣的謊言往往需要一顆慈悲心和恰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自我悲憫。2.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孩子正在吃東西,我對孩子說:"寶貝,你吃完這包餅乾就去寫作業。"孩子聽了我的話,立即露出了很不高興的表情。我以為這只不過是孩子的小脾氣,也就沒放到心上。然後,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但是,我忙到一半,出來客廳,竟然看到孩子還在客廳吃東西。我有些嚴肅地說:"都已經過了半個鐘了,你還開始寫作業嗎?"
  • 沒能變得更優秀,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羞恥感」
    人類為何要進化出羞恥感我們所繼承的包括羞恥在內的各種情緒,都是經過漫長歲月逐漸進化而來。近期的進化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羞恥感,是因為它有助於促進社會凝聚力。人類早期以小型部落的形式聚居,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緊密合作,並遵守部落的行為準則。部落成員如果違反這些準則,就會被大家唾棄,蒙羞受辱。
  •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適度的羞恥會讓我們對周圍的環境、對他人的態度保持敏感,從而完成自省,對於羞恥感過低的人來說,他們對於周圍的人或物敏感度很低,不容易做出合理的判斷,對於那些羞恥感過高的人來說,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降低對自我的評價。羞恥感來自何處?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心理話|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羞恥感:最具殺傷力的情緒
    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後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身反抗的,老師卻說:「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心理學家發現,「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後的人格和人際關係。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這是因為我們大人都善於用孩子的羞恥感來束縛孩子的言行。羞恥感的定義羞恥感,也叫作羞恥心,是一種自我意識、自我譴責的道德情感,有一定的道德標準,是產生自尊感的前提,它和憤怒、內疚有著很大的關係,分為有害羞恥感和健康羞恥感。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當孩子眼中絕對的父母權威,對他進行苛責和懲罰時,強烈的羞恥感就會產生,這種羞恥感,會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形成更為消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在主觀上的自我貶低和全盤否定。 大量研究和事實證明,經歷過這種童年經歷和創傷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也非常難以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表達,哪怕是別人對自己愛的表達。
  • 那些可以隱藏的情緒,不是因為我們自卑,而是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內疚是有關你做了什麼事兒,而羞恥感涉及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因為做了什麼,或者沒能做什麼,而覺得內疚。如果我們自己通過反思知道,自己的內疚是合理的,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補償設法彌補。如果我們內疚過度了,還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讓自己回歸到中正狀態。而羞恥卻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感到羞恥,可能也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
  • 孩子出現「羞恥感」父母要懂得保護,若處理不當,只會讓孩子變自卑
    孩子的父親看到之後就催促孩子:「平時你拉個沒完,現在讓你表演一下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小男孩沒有辦法,就勉強地坐在鋼琴面前表演了一首。其實彈鋼琴應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這個小男孩可能因為很不情願,彈鋼琴的時候一直面無表情。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小孩子也會像朋友家的這個小男孩一樣,因為大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 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在家啃老18年,是什麼毀掉了他的人生?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回顧張進生那大起大落的人生。年少得名,備受寵愛,人人誇讚張進生,湖南常德人,1966年出生,上面還有兩個姐姐。患有暈血症,以讀書的方式躲避現實本以為無限美好的未來正在等著他,卻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暈血症,工作處處受限,再加上初入職場,他就和同事出現各種矛盾,索性就逃避問題選擇繼續升學。
  • 愛因斯坦的導師用科學論證,用A貨是如何毀掉人生的
    這根本不是錢和面子的問題,而很可能是會毀掉你的人生!這不是危言聳聽,這背後涉及到物理和心理問題等諸多科學領域。很多人覺得A貨這件事就只是因為錢的因素,而且也不過就是一兩個包包,幾件衣服而已。殊不知,這背後是整個能量體系的差距,這是會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價值體系和人生發展層次的嚴重事件。為何如此?
  • 一個來自底層的社會學家,如何反思面對出身的「羞恥感」?
    因無法完成學業而懊怒一生的母親,有暴力傾向、總是大喊大叫的父親,把孩子們丟給孤兒院的外祖母……在《回歸故裡》中,埃裡蓬用坦誠的自白,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因此而產生的「羞恥感」。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6期,我們聯合後浪出版公司,邀請《回歸故裡》的譯者王獻,與你一同品讀迪迪埃·埃裡蓬,解讀這位來自底層知識分子的社會反思。
  • 失蹤6年的大學生回家:羞恥感是他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基於我國文化強調的集體和諧,我們對於家族、傳統的忠誠,對於權威的依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羞恥感。如果一個人把自身的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前,使得這個忠誠與依附的需要未被滿足,羞恥感就會出現。那是關係中被拒絕的一種正常反應,是一種全能感被打碎後的自我保護反應。
  • 19萬豆瓣青年,在拖延的羞恥感中迎接明天
    不然,「你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們按照這樣的期待一路成長過來,從未質疑過這種生活方式,好像自己每天必須都得這麼過,不然就是虛度了光陰,不然就會有罪惡感。當我們發現自己實際能做到的和自己所期望的有巨大落差時,會有強烈的羞恥感,那是因為全能自戀感被挑戰了。當自戀遭到挑戰——本以為自己是神,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我們會立即有挫敗感,感到暴怒,同時又覺得自己很差勁。
  • 偽正能量,正在毀掉多少人的人生?
    ,那是因為他們都很上進,而不像你一樣是怨婦。」  相信這樣的言語,你總能在朋友圈看到。這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確實很有道理的」正能量「的話中,其中一部分人,就是我們身邊,」偽正能量「人群。     他們總是努力呈現出樂觀積極的樣子,  總是勸你忘掉那些不開心的事,強迫你想點兒高興的事;  總是跟你說,新的一天陽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