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的感覺很多人都體驗過。比如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工作以後,被老闆和客戶當眾指出錯誤···
這些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羞恥感,感受到羞恥的時候,有些人會逃避、有些人會用暴怒來攻擊別人,還有很多人會把這種感覺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讓別人發現,畢竟誰也不願意提起那些難以啟齒的感受。
但是,逃避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被羞恥感困擾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不值得被別人喜歡,進而自我封閉。
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
01.
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
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會讓人陷入自我厭惡,出現自我忽視、自我虐待,甚至自我破壞。
過度羞恥的三個表現:
羞恥感的持續時間長。當我們因為一些事情感到羞恥時,正常情況下這種感覺很短暫,我們很快會冷靜下來,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但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認為羞恥感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永久狀態,而且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自己做什麼,這種羞恥感都揮之不去。
看問題的角度很極端。對於一般人來說,羞恥感雖然痛苦,但它會伴隨一些正面價值。但是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所以習慣把所有不好的事都歸結為「我不配」。
一點點細微的羞恥感,都會觸發他們內心的負面感受,他們會回憶自己犯過的種種錯誤,然後放大這種羞恥,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最後完全沉浸在痛苦裡。
逃避。一般人感到羞恥的時候,都會出現否認或者逃避行為,但他們不會深陷其中,而是會反思並且採取積極的行動改善自己。
而陷入過度羞恥感的人卻完全不去面對,他們會採取各種各樣的策略逃避羞恥感,嚴重的還有可能陷入麻痺,出現精力衰退,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常見的逃避策略包括否認、迴避、暴怒、傲慢、炫耀和完美主義。
02.
羞恥感是如何產生的?
羞恥感的五個來源:
生物學因素。羞恥感至少一部分來自遺傳,而且孩子產生羞恥的能力,天生就各不相同。有些嬰兒可能對羞恥更加敏感,也就更容易產生不健康的羞恥感。
家庭因素。剛出生的時候,孩子無法區分自己和別人,兩歲左右,他們會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會在心理上經歷和父母的分離。這個時期,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不斷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人際關係。很多人陷入充滿羞恥感的關係裡,他們每天都被羞辱。一個人遭受的侮辱越多,自我價值越會受到威脅,久而久之,就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了。
社會文化因素。有些社會文化會無意之中會加劇羞恥感。社會中的偏見和歧視、過度追求成功或者過於注重外表和形象的社會文化都容易產生羞恥感。
自我羞辱。被羞恥感困擾的人會用羞恥感來攻擊自己。他們總是盯著自己的失敗和不足,覺得自己有缺陷,久而久之,自我羞辱變成一種慣性,無論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覺得是在驗證自己的一無是處。
03.
怎樣才能治癒羞恥感?
治癒羞恥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理解階段和行動階段。這兩個階段相輔相成,如果沒有充分理解,行動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毫無重點。
如果沒有行動,理解也無法真正改變生活狀況。
理解階段
給予自己足夠的耐心;
充分認識羞恥感,也就是觀察自己對羞恥感的反應,並且研究羞恥感的來源;
接納羞恥感,和它和平共處,並且試著採取措施改變。
行動階段
獲得幫助。深陷羞恥中的人可以嘗試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下,向值得信賴的人展現自己的羞恥感。當別人看到你的羞恥感並且選擇包容的時候,你就會漸漸重新獲得信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糟糕。
當然,傾訴對象的挑選很重要。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不會隨便洩露你的隱私。其次,他可以和你分擔痛苦和脆弱,不會評判你的羞恥感。
挑戰羞恥感。挑戰羞恥感,並不是攻擊羞恥感,而是審視自己的羞恥感,勇敢堅定地和羞恥感對話,改變羞恥感帶來的那些負面想法和感受,繼而擺脫羞恥感的控制。
設立並執行積極的目標。積極的人生目標應該遵循四個原則:人性、謙遜、自主和能力。我們可以拿出四張紙,在每張紙的上方分別寫下四個標題:人性、謙遜、自主、能力。
然後列出使你遠離這條原則的想法和行為。接下來,問問自己,想要改變每一項,你需要做什麼,把答案寫在旁邊。
每天選擇一兩件小事,嘗試做出一些改變。這也是足夠重要的環節。
經常審視你的進展。至少每個月一次審視自己的進度,然後要做一個總結,並且總結要儘可能具體。
羞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要處理自己身上的羞恥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完全摒除羞恥感,最好的結果是把羞恥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頻率之內,讓它不成為我們自我價值感的底色。
參考來源:《羞恥感》,羅納德波特-埃夫隆&帕特麗夏·波特-埃夫隆
-End-
分享、在看與點讚,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