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貨不好?這根本不是錢和面子的問題,而很可能是會毀掉你的人生!這不是危言聳聽,這背後涉及到物理和心理問題等諸多科學領域。
很多人覺得A貨這件事就只是因為錢的因素,而且也不過就是一兩個包包,幾件衣服而已。殊不知,這背後是整個能量體系的差距,這是會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價值體系和人生發展層次的嚴重事件。
為何如此?
A貨只剩下空殼子來吸收使用者的正能量
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整個世界其實都是一種能量震動的存在。
正如愛因斯坦的導師普朗克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我們必須假定這力量背後存在一個意識和智能思想,這個思想就是所有物質的母體。」
所有的物質都是不同頻率的能量震動,堅固密實的物體,震動頻率相對高,鬆散的物品頻率相對低;美好的物質震動頻率高,而醜惡的東西震動頻率低。那這些看起來甚至材質摸起來都感覺一樣的A貨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最大的差異不只是在材料和工藝的差距上,而是在那一開始設計製作的起心動念上——因為那個背後的母體意識、念力是去(模仿)假冒,所以這個震頻是非常低的。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離自己的內心評價,而仿冒這種心態更多的是給人帶來一種恐懼和愧疚。
在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的能量評價體系中,內疚是幾乎最低的能量分只有30,羞愧更低,只有20,而恐懼的分數也不過100,遠遠低於正常的水平。在霍金斯的能量體系中,所有低於200的能量震動都是會削弱人的能量,帶來身體或者生活中的惡性循環(能量等級差距不是等差數列,而是幾何級差距,就是說30和20的差距是1030和1020的巨大差距!)
讓人有了這種恐懼和內疚之後,這個產品就只剩下一個空殼子,來吸收使用者的高度震頻來平衡能量空洞。所以,我們可以常常看到真正生活開心有活力的人是不會用A貨的,因為他們和更高的能量震頻相應。而且大自然的能量震動是均衡的,正如《道德經》所言:「不足者補之,有餘者損之」。這也就是物理中的能量共振的影響,於是,當我們在使用這些A貨產品的時候,還要細心的打理使其看起來更好,這個時候就是在用自己的高度震頻來填補那個低的能量,試想這樣的生活狀態能好麼?
因為每件物品都有其震動的能量頻率,這個頻率在設計和額製造之初就已經被初始化了,會保留到其壽命的終結。
藝術瑰寶背後的高頻能量
而真正的好產品(作品)是什麼樣的呢?最初設計師在構思的時候,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體悟,把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體悟注入作品;當工匠在製作的時候也會因為是製作這樣的產品(作品)而感到滿足和自豪,那這件產品(作品)所對應的能量就會很高。如果設計師(藝術家)所注入的是源於文化和信仰的體悟,那這種能量就會更高,這就不同於一種潮流產品,這種作品會超越時代,會令人由衷感到喜悅和充實。
就好比我們的文化明星產品:汝瓷,它融入的是天地的變化和自然的本色。作為概念創作者的宋徽宗,把他對自然的觀察和領悟作為創作指導,而匠人窮盡20載觀天看雲,最終留下了那抹雨後的天色,流傳千載,令觀者動容,這就是其中的高頻能量所致。
在當代,我們也許會詬病很多奢侈品牌,好像更多地偏向物質追求。確實,當品牌由私人經營併入集團化運營引入資本後,會更多的關注市場銷量和經濟效益。但是,品牌之所以成為品牌,是在品牌設立之初,作為創始人或者設計師對產品和服務的極致追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傳遞。就像當初香奈兒成為香奈兒不只是因為美麗的山茶花設計,而是她最早倡導歐洲女性換上褲裝來表達自己的獨立和力量。
而迪奧也是從那個簡潔的NEW LOOK剪裁來表達內心的力量,從而成為傳世經典。自我內心價值的追求和對品質的訴求,才是這些品牌成功的核心。
另一個頗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哈蘇相機。二戰期間,一架德軍轟炸機墜毀在瑞典,清理殘骸時發現一部偵查拍攝用的相機,於是國防部長找到維克多·哈蘇,問他能否為皇家空軍仿造一架如此精良的相機?哈蘇端詳相機良久,說:「不能,不過我可以製造一臺更好的。」正是這樣的精神,才讓哈蘇設計製造了第一架哈蘇相機——航空偵查相機HK-7。時至今日哈蘇相機在攝影領域仍是翹楚,成就這一切正是當初的那個願力和執著。也正是這份願力,才帶來後面的優秀設計、精密的工藝和不斷的創新。
反觀我們的很多品牌想要提升價值形象,但更多的只是看到如何改進設計、提高工藝、成本管理等等,而沒有找到最開始的那個初心,就是這個品牌產品想要給使用者帶來什麼樣的體驗、收穫和自我價值的提升?所以很多企業想轉型反而不成功。但同時我們又看到這幾年有很多新銳品牌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一開始它們更多關注自己內在的表達和最開始的那個願力,這個就是品牌基因的差異。
萬物有靈,如果把這些產品也比作生靈的話,那些所謂過得靚麗「物生」的物品是因為內在的那個初始能量震動的差異,A貨產品的差距正是因為這個初始能量震動頻率太太太低了,只會吸引同頻的低能量震動,甚至變成吞噬周圍正能量的黑洞。
努力去健身、學習,你可能是源於恐懼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這樣的,凡是沒有找到最初的那個充滿創造力的能量震動,沒有找到那個方向,我們就會生活在一個「A貨」的人生裡。
我們活的也許是父母所期待(他們未實現)的人生;我們完成的是所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生;我們想要過的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生……
卻幾乎沒有一個我們內心真正想要的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
其實,這一切都只源於一個原因:
我們不夠愛自己,我們沒有全然接納自己。
我們每天努力學習,下載各種App,連上下班的路途時間都要聽上一段知識培訓,全方位提高自己,這難道不是更愛自己麼?還有,全情投入地練健身、做有氧、練瑜伽、去整形等等這不是對自己更好,讓自己更健康更有魅力麼?
這些做法,其實都沒有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做這些不是出於對自己的愛,而是源於對自己的「怕」!
我們是怕自己不夠優秀,
我們是怕自己不夠健康,
我們是怕自己缺少魅力,
我們是怕自己不夠努力……
但是,恐懼不是愛,無法讓生命的陽光照進生活的每個角落。恐懼可以讓我們奔跑加速,好像更快的到達目的地,但是當我們跑到目的地才發現,這個並不是自己真正內心想要到達的地方,只是看起來很像而已。
那我們又如何能夠真實的跟隨自己的內心,讓自己過得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需要聆聽內心的聲音,可以嘗試一種「怦然心動」的方法。比方說:如果你目前已經有了足夠的物質條件,好比有了億萬身家,好比有了更高的顏值、更好的身體,那你還願不願意做現在的工作?還願不願意用身邊的物品?或者還願不願意和身邊的那個人在一起?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恭喜你!正在順著自己內心的方向大踏步的前進,但如果回答「不是」,那要如何做才能找到這種心動的感覺呢?
還是要回歸自己的內心,好比,喜歡一個人,僅僅就是和對方待在一起就很快樂,而非一開始就需要什麼各種外在條件的確認。所以,當我們由心而發地喜歡去做一件事,所有的外在的環境都會因為這一份喜悅的震頻給自己吸引來輕鬆快樂的環境、工作、情感,這個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會打開一扇扇不可思議之門。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詩和遠方」,而生活中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其實,這樣的想法更多是一種二元對立,因為一旦我們有了心中的遠方,有了詩意一般的生活態度,那麼眼前的「苟且」不過是去到遠方的路上風景罷了。而且,誰規定了追求美好生活,就一定要苦逼呢?當我們覺得只有去受苦才能獲得美好生活,那這就是人生最大的代償,而非是快樂。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找到心中的那個遠方,那無論我們身處何方,可能都會是一種不安與痛楚。
就像這次詩詞大會的冠軍,是一個外賣小哥,他的工作在大家看來是很辛苦的,風裡來雨裡去,而恰恰是他因為心中愛詩詞,讓他在生活中找到了那份夢想和遠方。再比如,我有不少朋友,她們很喜歡藝術,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工作原因沒有專門投入去做個畫家,而是選擇每天拿出一點時間來,去學畫畫。結果沒用多久,就畫的很棒了,無論筆觸還是色調都很出色。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她們每天那種開心的狀態。
所以,從心而出,會讓人找到生命中特別有光彩的那一面。比如:印象派畫家高更,他在29歲的時候,不願意走家裡安排的道路,去做一個銀行家,而是選擇了藝術。最終,他的生命在大溪地島的暖陽下有了更明亮的色彩。
這種感覺是跟隨內心所想的,並非只是藝術家才更容易找到這個感覺,這個方向和人生的藍圖就藏在我們先天的腎水之中,這就是「腎藏志」的那個「志」,也就是我們來這個人生所帶的志向。中醫強調的「心腎相交」能使人身心安泰,做到真正的健康。這就需要我們的心要順著自己渴望的樣子來生活,這樣才能把握生命中最有潛力的能量發揮出來,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快樂的一種方式。否則,我們的生命就是在一種無法治癒的「腎虧」狀態,缺乏活力。很容易變成按照別人的評價而生活的一個人,那是一種完全A貨的人生,看起來很美,用起來卻心慌慌,最終會被嫌棄、拋棄。
我們又怎麼忍心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活成那種讓自己擔心、怕別人評價的A貨人生呢?我們常常會抱怨社會的不公、資源的缺乏,但是卻很少去想到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生活的那個信念系統走偏了,才會吸引到這些低能量的因素到自己的生活中。
依據物理學的共振原理,我們生活中的所有事物(能量)都是我們自己吸引來的。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不是生命境遇的被動接納者,而是生命機遇和福祉的創造者。
所以,由心而發,將自己對人生的信念注入,
才能成就一個正真的自我,
才不會枉費生命中那些無限的機遇與福祉。
當我們對了,
世界就對了。
無論當下自己是怎樣的,
愛自己的一切,
不用在意外在的評價;
因為,
你就是獨一無二,
天下最有價值的那一個!
文字為「CHACRA文化珠寶」原創,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