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自述》67歲愛因斯坦的人生觀總結

2021-01-10 Mandy動動筆

這本書是一個合集,集合了愛因斯坦在67歲時對人生重要時刻,自己的物理學觀點和人生觀的總結,以及書信和演講稿的內容,還有他比較知名的散文《我的人生觀》。

哈爾濱出版社的這版翻譯,整體而言還是中等水平,至少不像現在很多暢銷書,譯者完全沒有消化內容的情況下,硬生生地逐字翻譯。 但這本書涉及物理和哲學思辨,是真的很難翻譯,也很難消化,開卷請做好燒腦的準備,我偷懶跳過了大段物理學的部分。

看完這本書,回答了我腦子裡的幾個歷史疑問,比如:

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聰明的好學生 —— 明明就是從小天賦秉異

為什麼愛因斯坦晚年開始研究宗教 —— 一定要理解他對「宗教」二字的定義。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發現愛因斯坦對於人生觀的闡述,和稻盛和夫的活法勞動觀有如此多的相似。兩個老人 ,一個用科學家的方式推演,一個用很東方的方式闡述。

基本上,兩人都認為。

人需要在年輕的時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通過努力付出去追求對社會大意的貢獻,而非短期享樂。

當付出足夠的努力,在這個追求過程中,就會不斷獲得回饋,從而繼續強化自己的信念。

當付出足夠的努力,甚至潛意識也會幫助思考,從而可以有如神助一般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概念。

而只有這一條路,才能讓人克服困難,實現內心的平和。

-

好,上具體內容。

老爺子67歲的時候,覺得是時候總結下自己的人生了!

講究邏輯,思維縝密的他,覺得這事兒不好做,因為人的記憶會曲解很多事兒。

最終,還是堅持寫了,因為雖然必然無法實現完美,但是相信人總可以分享一些有價值的經驗給到別人。

他從少年開始就意識到,大多數人為了追求毫無意義的東西花費了自己畢生的時間。

這種追逐因為人類的各種粉飾,而看似輕鬆有趣,實則殘酷。

那些感性豐富,或者思維敏銳的人,不會止步於這樣的生活。

此前,大部分人會期望在宗教中找到意義,兒時的愛因斯坦也不例外。

但是,當他在12歲左右接觸了科學書籍,受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後,放棄了對傳統意義上「宗教」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12歲的他心裡升起「國家總是用謊言欺騙年輕人」這一強烈體驗。

這一體驗帶來的強烈懷疑精神,影響了他的一生。

宗教天堂不再成立。

那麼什麼才應該是自己奮鬥的目標?

愛因斯坦覺得自己被「探索和描述未知世界」這件事兒深深吸引。

雖然,這一問題如此深奧,人類只能小步接近。

但是,那些他所崇敬,且在這個目標上奮鬥的人,大多內心豐盈和平靜。

於是,愛因斯坦就這樣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如果有清晰的思維,且在一個方向上付出了持續的努力,那麼就會塑造自己的性格。

雖然,外界世界充滿各種偶然,但是回首來看,還是能看到因為個人選擇而產生的明顯軌跡。

他的短暫興趣變成了「努力從思想上掌握和理解事物」的長期興趣。

人生也因此發生了轉折。

這裡,愛因斯坦插播了下自己的認知和思維觀。

他認為思維就是利用概念將實際不相關的元素聯繫起來。

且根據他的經驗,人類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也能進行思維。

這就是為什麼,人會突發靈感,並對靈感感到「吃驚」。

吃驚,是因為發現一些新的想法,超出了自己建立的概念世界。

從這個角度,思維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吃驚」和擺脫「吃驚」的過程。

他在四五歲時,對指南針感到吃驚。

當時就在思索,一定有什麼東西在它背後深深地隱藏著。

對颳風下雨等問題,人們雖然無法解釋,但是都不感到吃驚,因為太常見了。

12歲時,對幾何感到吃驚。

驚訝於幾何學用清晰的定力描述了事物的本質,沒有給懷疑留下任何空間。

12-16歲,通過自己研讀書籍,具備了基本的物理學和數學知識。

中學時接觸了電磁學,就常常思考如果「一個人以光速奔跑,那麼時間就無法影響他所在的場」(天才在十幾歲就思考這樣的問題了。。。)

後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開始攻讀數學和物理學。

除了談了談自己為什麼最終選擇物理方向外,談了更多的是對大學教育的吐槽。

他談到,考試後曾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因為對強迫學習的不快,喪失了對科學問題的興趣。

之前看過文章說愛因斯坦上學時成績中等,不是一個好學生云云。

這裡本尊談到,他在大學時,確實不是一個「好學生」。

好學生是那些遵守規則,不惜一切代價學好老師教的東西的人。

而像他這樣子喜歡獨自沉思的人,無法接受被逼著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

他的學習習慣是,廣泛,自由而熱情地自學。

他認為現代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沒有自由,被強迫不停地進食,且是吃那些經過千挑萬選的事物,學生必然會得厭食症。

槽點繼而轉到了當時物理界對牛頓力學的盲目崇拜。

此後,省略物理學的很多內容。

老爺子中間停頓說「等等,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總結?」

想想也對,我這樣的人,一生關心的事兒就是自己思考的內容和方式,而非自己的經歷。

所以,內容就應該是我認為準要的事兒。

說完人生經歷,又談了一些主要的觀點。

包括,教育,目標,道德和情感,以及科學和宗教。

感覺最有趣,比較顛覆我此前認知的是他對於科學和宗教的觀點。

但是因為這幾個點是層層展開的關係,我們還是依次來看。

-

論教育

「人類必須不斷地更新關於真理的知識,而不只是一味地學習前人留下的。」

「真理就如同一座在沙漠上矗立的建築,隨時存在著被流沙掩埋的風險。」

在現代社會,學校承擔著帶領年輕人去探索真理的責任。

因此教育的好壞,保證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一環。

學校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能力。

引導他們將「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服務社會」這一信念建立起來。

空洞的言辭和說教無法打動人群,必須要通過勞動和行動。

鼓勵實踐,實踐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實踐背後的動力,讓人獲得成績,而成績又繼續滋養著動力。

每個人的動力會很不同,也許是被逼,也許是好勝心,也許是好奇心等等。

同樣完成一件事兒,因動力不同,收穫會完全不同。

被逼必然不好,好勝心事實上也既有建設性又有破壞性。

學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形成一個強烈觀念。

人生的動力,不是社會為他做了什麼,而是他為社會做了什麼。

年輕人理解自己勞動產生的社會價值,獲得勞動的樂趣,獲得滿足,才應該是工作最重要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

人才能愉快地踏上追求技能和知識的路途,而不被欲望所困。

至於學習什麼,其實並不重要。

因為只要有強健的體魄和智力,學什麼都不是難事。

論人生目標

社會上逐漸出現一種風氣,認為信仰和知識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愛因斯坦認為這是不對的。

因為知識回答的是「是什麼」的問題,而信仰回答的是「為什麼」。

宗教的職能就是用來回答「為什麼」

至於是否真的存在這樣一種終極「目的「

愛因斯坦認為是存在的,作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存在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

無法用理智論證,也不需要根據。

不需要把某個組織或者階級看成神聖的存在,當成目的。

這一「目的」只在每個人身上顯現。

人需要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如呼吸空氣一樣接受和感受這個「目的」,無法通過單純教導實現。

---

論道德和感情

意識控制著行動。

人在在自制力和本能衝動的相互作用下,做出行為。

人作為社會人,在和他人交往過程中,又會受到情感影響。

人類有思想和語言,這讓人類的行動超出了本能的局限。

思想多次重複後形成觀念和道德信仰。

人如果被本能俘虜,人生目的只限於自身目的,則會處於焦慮和痛苦的狀態。

如何讓全人類進入一種和平的狀態?

古代聖賢已經反覆提出,這需要所有人都遵循同一原則。

然而本能如此強大。

要去抵禦本能的作用,必須使這一信仰強有力的作用於人的情感。

宗教則是這樣一種機制。

讓道德獲得強烈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從多神到一神,人類逐步走向同樣的規則。

宗教也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雖然本質相同,但是因為形式的不同,而常常引起衝突。

但是,不應該否認宗教起到的作用。

現代科學的崛起,讓宗教的力量被削弱。

然而,大多數人無法從對科學的思考中,獲得類似宗教的深厚情感。

因為,此前道德和宗教的緊密關係,宗教力量削弱的同時,道德也被削弱了。

在加上技術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急劇變化。

逐漸顯現的野蠻文化,對文明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在傳統宗教之外,如何對道德進行培養,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問題呢?

愛因斯坦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去發展自己的天賦潛能,並把造福社會當做目標。

唯有如此,個人才能滿足,社會才會繁榮。

只有讓每個人,自由愉快地創造東西,才是對整個人類有益的。

---

科學和宗教

科學力圖將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用系統的思維聯繫起來。

而宗教是回答「為什麼」的學位。

愛因斯坦說,他無法回答宗教「是什麼」。

但是有真正宗教信仰的人,具有什麼特徵呢?

他們將全部精力方法對崇高的感情、思想和志向的追求上,而從自私的欲望中擺脫出來。

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超越個人的力量,是宗教追求的。

事實上,科學與宗教是密切聯繫的。

正是宗教式的,對崇高感情和真理保持追求的強烈情感,推動偉大科學家們砥礪前行。

現在的衝突在於,宗教在逐漸形成的歷史上產生的那些具體內容——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

宗教在產生之初,並不具有這一特徵,而是在逐步傳播發展過程中,被添加的。

愛因斯坦認為,這是因為「愚鈍的心靈總是容易接受這個比較簡單的觀念」。

宗教那些對人格化的上帝的進行崇拜的教義,必須被拋棄,才能獲得美的。

人類依然需要宗教富裕的強烈情感,將自己從本能和欲望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去實現人類精神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執著追求理性知識這一思想和行為本身。

--

後記: 為什麼想動筆,記下這本書的讀後感?因為深感近些年,讓自己感到靈光乍現的「驚訝」的感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是因為工作之外「無用」的事情思考的少了,還是對很多「常態」默默習以為常了。所以想動動筆,去去這種頓感。

相關焦點

  • 讀《愛因斯坦自述》
    劉 川 前不久,我在寧波鼓樓老街買了這本《愛因斯坦自述》,標價24.8元,實際花費10元,算得上價廉物美,因為這本書不是一般的閒書。本書說是自述,其實僅有少部分真正意義的自述,更多是演講、信件、悼念文章和公開發表的文章。
  • 《愛因斯坦自述》多次提閱讀:帶給自己巨大影響
    《愛因斯坦自述》多次提閱讀:帶給自己巨大影響   蘇北(北京)·過眼錄  愛因斯坦享年七十六歲。六十七歲那年,他覺得「來日無多」,該寫點自述性質的文字,「權當自己的訃告」。  對一般讀者,愛因斯坦其人大致可以和相對論畫等號。能懂得相對論的人,據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不懂相對論,難懂愛因斯坦。不懂愛因斯坦,難以準確描述其人。愛因斯坦自述文字的重要性,在於出自世界上最了解愛因斯坦的心靈,世人很難指望還有更準確地對這位天才的經歷記錄和心理描述。
  • 愛因斯坦《自述》:大部分人都在做「無意義」的努力和追求
    然而,愛因斯坦並不是科班出身,從一個「小職員」,到一個影響人類歷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經歷值得我們很多人學習。愛因斯坦在晚年的時候,寫了一篇《自述》,主要是回顧他的一生,以及一些重要的思想轉變,從這篇《自述》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並非「天才」,他有著我們普通人的「影子」,對我們的成長有「借鑑」意義。
  • 《愛因斯坦自述》 感受一個鮮活的天才科學家
    2016年8月,我國首顆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又一次把量子、光電效應、愛因斯坦這些關鍵詞帶進人們的視線裡。說起愛因斯坦,人們首先會想到什麼呢?他桀驁不馴的髮型,他吐舌頭的搞怪模樣,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是他舉世聞名的E=MC2公式? 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 值得珍藏:5歲,16歲,25歲和67歲的愛因斯坦分別是什麼樣子?
    關於他的照片,我們常見的可能就是那張白鬍子白頭髮老頭的形象,今天我們來看一個不一樣的愛因斯坦,如圖,這是五歲時候的愛因斯坦,他頭髮梳的整整齊齊,模樣可愛清秀,儼然一副小正太的樣子。這是五歲的愛因斯坦和他三歲的妹妹瑪加在一起合拍的一張照片,和上一張是一起拍攝的,從照片能看出來他和他妹妹長得很像,而且他妹妹的表情很是淘氣,果然小蘿莉小時候是可愛無敵的!
  • 愛因斯坦的童年
    首先是在12歲那年「反叛」了猶太人身份中的宗教部分——愛因斯坦在1946年(時年67歲)所撰,收錄於保羅·亞瑟·希爾普 (Paul Arthur Schilpp) 主編的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一書中的晚年自述 (Autobiographisches) 裡寫道:「通過閱讀通俗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確信,
  • 愛因斯坦的童年|昌海一述
    首先是在12歲那年「反叛」了猶太人身份中的宗教部分——愛因斯坦在1946年(時年67歲)所撰,收錄於保羅·亞瑟·希爾普 (Paul Arthur Schilpp) 主編的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一書中的晚年自述(Autobiographisches) 裡寫道:「通過閱讀通俗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確信,《聖經》裡的許多故事不可能是真的
  • 愛因斯坦的少作
    ,那麼初版於1971年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克拉克 (Ronald Clark) 的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愛因斯坦:人生與時代》) 也許是第一本稱得上巨幅的傳記。
  • 愛因斯坦的少作|昌海一述
    撰文 | 盧昌海如果把我所知的愛因斯坦傳記按問世時間排序,那麼初版於1971年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克拉克 (Ronald Clark) 的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愛因斯坦:人生與時代》)也許是第一本稱得上巨幅的傳記。
  • Who Was系列|誰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1901年的某一天,一個22歲的年輕人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毛細現象的論文,這是他人生中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篇論文並沒有受到人們太多的重視,包括作者本人也是一樣,多年以後在談到這篇論文時他竟以戲謔的口吻稱它「毫無價值」。
  • 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生
    1892年(13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1894年(15歲),愛因斯坦一家人移居義大利。1895年(16歲),自學完微積分。同年,愛因斯坦在瑞士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失敗。愛因斯坦開始思考當一個人以光速運動時會看到什麼現象。對經典理論的內在矛盾產生困惑。1896年(17歲),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29日,愛因斯坦遷居蘇黎世並在瑞士理工學院就讀。1899年10月19日(20歲),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 婚前生子,提出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傳奇人生
    12歲那年,他憑藉著從書籍裡面學到的相關知識自學歐幾裡德幾何學,他感受到了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愛因斯坦對學習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也得到了老師父母的大力支持。在學生時期他自覺自律,自學了很多門課程,為以後的發明創造打下了基礎。這麼厲害的人物你一定覺得他只知道學習吧?不!
  • 愛因斯坦的初戀
    撰文 | 盧昌海愛因斯坦家有位朋友名叫古斯塔夫·梅爾 (Gustav Maier) [注1],比愛因斯坦父親大三歲,出生於烏爾姆,自1895年起遷居到蘇黎世,主管過銀行和百貨商店。愛因斯坦在去世前一個多月所撰的簡短自述裡,稱自己「懷著一種根本沒有把握的心情」參加了那次入學考試。考試的成績則好壞參半,基本印證了赫佐格對「神童」的看法 (愛因斯坦自己也承認,「這次考試可悲地顯示出我的基礎教育殘缺不全……我的失敗是完全合理的」) 。
  • 愛因斯坦,真是一個有趣的「糟老頭子」
    五大部分,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去深刻了解愛因斯坦,內容豐富詳實,從人生、科學、文化、教育、戰爭、友誼、政治、社會問題等等方面,展開愛因斯坦的思考與見解,認真品讀,你會從書裡的文字中看到一個豁達開朗、具有敏銳洞察力、具有深沉同理心、關心人類命運的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為什麼人不能僅僅滿足於生存?
    1946年,已經67歲的愛因斯坦坐在寫字檯上,開始著手寫一篇講述個人經歷的《自述》。在這篇文章裡,愛因斯坦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歷程、思想轉變及科學發現。他從個人的價值觀轉變講到科學認識論,然後再說明自己是如何對經典力學產生質疑的,最後還闡述一些相對論的原理。
  • 愛因斯坦的初戀|昌海一述
    撰文 | 盧昌海愛因斯坦家有位朋友名叫古斯塔夫·梅爾 (Gustav Maier) [注1],比愛因斯坦父親大三歲,出生於烏爾姆,自1895年起遷居到蘇黎世,主管過銀行和百貨商店。愛因斯坦在去世前一個多月所撰的簡短自述裡,稱自己「懷著一種根本沒有把握的心情」參加了那次入學考試。考試的成績則好壞參半,基本印證了赫佐格對「神童」的看法 (愛因斯坦自己也承認,「這次考試可悲地顯示出我的基礎教育殘缺不全……我的失敗是完全合理的」) 。
  • 愛因斯坦的少作 | 昌海一述
    ,那麼初版於1971年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克拉克 (Ronald Clark) 的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愛因斯坦:人生與時代》)也許是第一本稱得上巨幅的傳記。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 1889年(10歲),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1891年(12歲),自學歐幾裡德幾何,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 1892年(13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1894年(15歲),愛因斯坦一家人移居義大利。
  • 愛因斯坦:許多人一生的努力與追求,根本毫無價值
    1946年,已經67歲的愛因斯坦坐在寫字檯上,開始著手寫一篇講述個人經歷的《自述》。在這篇文章裡,愛因斯坦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歷程、思想轉變及科學發現。他從個人的價值觀轉變講到科學認識論,然後再說明自己是如何對經典力學產生質疑的,最後還闡述一些相對論的原理。
  • 愛因斯坦26歲相對論轟動世界,窮極一生卻沒有研究出這個理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個人建起了一座物理大廈。然而,愛因斯坦不僅是個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個相當厲害的天才兒童,愛因斯坦18歲就思考「追光」,並於26歲提出光電效應理論,憑此獲得諾貝爾獎,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33歲提出廣義相對論,震驚全世界。可以說,年紀輕輕就站到了科學世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