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一個人建起了一座物理大廈。
然而,愛因斯坦不僅是個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個相當厲害的天才兒童,愛因斯坦18歲就思考「追光」,並於26歲提出光電效應理論,憑此獲得諾貝爾獎,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33歲提出廣義相對論,震驚全世界。可以說,年紀輕輕就站到了科學世界的巔峰。
但愛因斯坦一直活到了76歲,在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的四十年,竟然再也沒有厲害的理論提出來。是他因為榮譽膨脹了麼,還是他江郎才盡了?
其實都不是,愛因斯坦在人生的後四十年裡,都一直在研究科學理論,直到生命總結的前一天,都沒有放下筆。他只是以一介凡人之身,去探究了,哪個時代不可能研究出來的理論-統一場理論。
什麼是同一場理論呢?我們知道微觀粒子之間僅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理論上宇宙間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作用力來解釋。如果我們通過進一步研究四種作用力之間聯繫與統一,尋找能統一說明四種相互作用力的理論或模型,那豈不是找到了萬物最根本的性質?所以該理論還稱為-萬物之理。
掌握萬物之理的誘惑有多大,看看愛因斯坦就知道了,愛因斯坦隨後40年一直在研究這方面內容。先是發現目前的數學工具不夠,要研究數學。後來又陷入牛角尖:愛因斯坦認為,先融合其中兩個力會比較簡單。但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將四個力一起思考才比較容易。
就這樣,太過超前的愛因斯坦,將四十年的時間,投入到了一個,以那個時代的水平,根本搞不定的研究中去。就這樣度過了他的餘生。